他离开了官场,专注于戏剧创作,我们所熟知的“临川四梦”便是他辞官后的作品。
“临川四梦”,也称“玉茗堂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在这四梦里,牡丹亭和紫钗记是儿女风情戏,邯郸记和南柯记是社会风情剧。关于为什么要将这四剧合称四梦,时人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四剧皆有梦境,故称四梦,一类认为四梦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这里我们主要来聊一聊牡丹亭和邯郸记,另外两部作品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找资料看哈
“讲汤义仍果然绕不开牡丹亭啊。”冯梦龙摸着手边的风流梦感慨道。
汤显祖之前的文人们我们也找不到资料啊
先说说邯郸记。
邯郸记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写的是仙人吕洞宾渡卢生的故事邯郸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经过黄粱一梦,卢生感慨万分,看破红尘,得道成仙。
沈既济哦这我可得好好听听了。
我们都知道,文人写作大多都是有暗喻的,再联想一下汤显祖本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便不难看出邯郸记借用唐朝讽喻了正走向没落的明王朝,里面充斥着封建官场的暗无天日和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谬不堪。
听到这段,汤显祖似是想起了什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唐朝的皇帝们
讽刺明朝就讽刺明朝吧,为什么要伤害我们
明朝的皇帝们官场的黑暗科举制度的不堪
邯郸记就像是一部带有寓言性质的晚明官场现形记。在汤显祖眼中,晚明王朝的症结不在个别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质,而在整个统治集团的政治风气。汤显祖笔下的官员们是祸害百姓的“大功臣”,是钩心斗角的“大冤亲”,是腐朽堕落的“大阶勋”,是贪图名望的“大恩亲”,他们共同构成了病态的官场,映射出汤显祖对晚明“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的不良风气的清醒认知。
明洪武时期
“啪”
朱元璋一掌拍向面前的桌案,脸色无比阴沉。
勾心斗角、贪污受贿、腐朽堕落如此朝廷,怎能不亡
唐贞观时期
“诸位爱卿可要好好引以为戒。”李世民对着聚在自己身边的大臣们说道。
他可没忘记之前说的“借唐朝讽喻明朝”,就是不知道大唐什么时候出了类似的问题
汤显祖入仕时期曾提出过为官“四香戒”“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世得安乐”。以及为官“三宜”“眼宜大,骨宜劲,心宜平。”然而,现实中政以贿成的官场风气,一味钻营的朝廷臣子,都让汤显祖“为屡上春官所消”。
所以他创作出“四戒”都不曾戒除、“三宜”也都不遵守的卢生,让他扶摇直上,又让他的所求所想皆化为泡影,借以表达对晚明官场现实的讽刺。
说实话,你明后期的官场真的不忍直视,这样看来“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哈不过你明说法还挺多的,什么明实亡于嘉靖啊、明实亡于天启啊应有尽有,喜欢哪种说法自己挑吧。嗯为什么没有明实亡于崇祯那当然是因为明确确实实亡在崇祯了啊,这么显而易见的事不需要强调。
再插句题外话,主播我是明实亡于堡宗派,但这里不是堡宗专场,我就不过多展开了。
明万历时期
明实亡于万历这什么惊天发言
朱翊钧如遭雷击,被后世人这样定义可不是件好事。
宫中的皇帝还在怀疑人生,外面的百姓和心系家国的有识之士却都暂时松了一口气。
既然后面还有天启和崇祯,那就说明还没危急到马上要亡国的地步,一切还来得及。
明天启时期
“明实亡于天启”朱由校抹了把脸,目光深邃复杂。
明嘉靖时期
正在和大臣们掰头生父尊号问题的朱厚熜
你再说一遍,明实亡于什么
周围众人都沉默了。
明崇祯时期
真亡国之君朱由检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死了。
冯梦龙陛下先别着急心死,现在还是崇祯元年,我们还能再抢救一下。
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堡宗这个称呼,大家越品越觉得微妙
朱见深庙号好像没有堡宗这种说法吧
朱祐樘这里不是堡宗专场难道你还真想整个堡宗专场不成
“这个堡宗”朱厚照嘴角微抽,“该不会是我想的那个人吧”
从邯郸记来看,汤显祖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怀着对阴冷俗世的厌倦,想要放下凡心抛开杂念从容出世。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克制自己“意气慷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他深知“天下忘吾属易,吾属忘天下难”
这就导致了邯郸记中总是流露出对世道的忧思,对贫苦百姓的关怀。所以在邯郸记卢生被吕洞宾度脱了却凡心的故事之中,不仅能够看到汤显祖以佛教寻求出路的迷茫心态,还有他对人性“矫情”的批判、对奸佞横行的愤怒。他将自己在宦场中的失败经历与对晚明现实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使得邯郸记全剧都浸染着他作为失落士子的悲观心绪与救世心愿。
明万历时期
“以天下为己任。”朱翊钧闭眼,“这汤显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也有能力治理一方。”
可是
朱翊钧头皮发麻他太叛逆了,他还会骂朕
该不该召他回来,回来之后该给个什么官职,这些都得细细斟酌。
明崇祯时期
“唉”冯梦龙摇头叹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记和牡丹亭一起诠释了汤显祖的主要思想。它们都是通过梦,对不同的情欲进行解释;通过不同的梦,不断对“情”进行深化和变幻;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反复交织,推动剧情达到高潮。
我们已知邯郸记揭露了晚明官场的腐朽,那么,牡丹亭又讲述了什么呢
“这个我知道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有人大声回答道。
才子佳人的佳话,谁人不心喜,又有谁人不羡慕呢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之后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柳梦梅,两人上演了一出人鬼情未了,最后杜丽娘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具体分析牡丹亭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两个对汤显祖产生了挺大影响的人物李贽和罗汝芳。
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罗汝芳和李贽啊
我俩有什么好说的
罗汝芳,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物。泰州学派由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创立,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该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
二程和朱熹
宋朝的腐败士大夫们看吧,我们就说理学不是个好玩意儿
明朝腐儒们不管怎么说,理学才是正经该学的圣贤书吧这王守仁的弟子怎地如此大逆不道
罗汝芳被誉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说到这,明末清初咱比较熟的思想家大概就是顾炎武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是太振聋发聩了。
这位大思想家的人生也挺跌宕起伏的,眼睁睁看着明朝灭亡、又为复国四处奔走,可惜复国梦终究破灭,最终只能选择终身不仕清。“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我想,这大概不仅是顾炎武一人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明朝遗民的心声吧
回想顾炎武那绝食殉国的母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再想想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投降投得格外麻溜的官员,呵,这思想觉悟都不配给人家王老夫人提鞋
文官这俩字在你明都快成一个贬义词了
大明文官们很窝火,但,没有用,他们阻止不了开嘲讽的阿藜,也打不着那些没骨气的投降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时空下,无数年轻人眼中燃起了火苗。是啊,守卫吾土,是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责任。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闭上了眼,作为皇帝,他本该因为听到有官员背叛大明投降而愤怒,可他却被那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触动了。
他有一颗当中兴之主的心,可后世人却告诉他,他是亡国之君。这极大地打击了他的信心,有那么一瞬间他心头也曾闪过“会不会不是朕的错,而是那些大臣的错”的想法,如果“大明亡在你手上了”这句话是当下的人对他说的,他必然会坚定地抱着那个想法不动摇,但这句话是后世人说的。
来自几百年后的盖棺定论,他根本无力去辩驳什么,听后世那个小姑娘的语气,她对大明皇帝的态度虽说不上坏,但也没有好的意思。可见,在后世人眼里,皇帝是有错的。
这是个很残忍的事实,他,朱由检,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有能力。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的,也不知道已经被告知亡国的自己该不该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而“遗民犹有一人存”,这句话仿佛是在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如果大明倒下了,大明的子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呢
朱由检觉得,他或许该端正态度,好好想想,以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天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