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休息好了吗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彩蛋“聊一聊大明那些在各领域熠熠生辉的大佬们”吧
这次就不按时间顺序了,主播想到谁就讲谁,因为不是单人专题所以也不会讲得很细,就简单聊聊,大家担待一下哈
明朝众人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吧,我们不挑。
首先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宋应星,代表作天工开物。
茶楼中,因为科举再次落第而遭到某些同窗取笑的宋应星惊讶地抬起了头。
“这上面说的,应该不是我们面前的宋应星吧”那些刚才还得意洋洋的人也傻了眼。
宋应星,生于万历十五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中国明代科学家,与其兄宋应升并称“奉新二宋”,明史对其的评价是“廉洁”。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宋应星肯定是个很厉害的人,但在他们那个年代,宋应星其实是个屡试不第的落榜举子。据史料记载,中举后宋应星接连于万历、天启、崇祯年间数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遂绝科举之念。
闻言,朱翊钧、朱由校、朱由检俱是眼前一亮,但很快他们的表情又开始奇怪起来
这是第几个屡试不第的了
茶楼,憋屈了很久的宋应升终于扬眉吐气,他伸出手重重地拍了一下宋应星的背道“好,我就知道我家长庚日后一定会有大造化”屡试不第又如何那些中了进士的都没见被后世人夸赞一声厉害
周围的人脸都绿了。
宋应星的成就主要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真实、系统地记述了明以前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内的生产技术经验。其所著的天工开物广泛涉及机械、冶金、生物、化学、物理、自然和哲学等方面内容,是全世界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高级科普著作,被公认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对世界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自1637年首印后,天工开物很快传入日本,1694年日本出版花谱一书就多次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1771年日本开始翻刻天工开物,后来日本的实派学者依据天工开物的思想,提出了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并将天工开物奉为兴业指南。天工开物中介绍的造船、冶炼、纺织等技术使日本的生产力大大提升。
大约在19世纪,天工开物传入欧美。据统计,天工开物中有关农具的内容直接推动了欧洲的农业革命,而书中的一整套养蚕经验则在1837年左右几乎拯救了欧洲的蚕丝业。此外,书中介绍的以树皮等代替破布造纸的技术还在1840年左右大大缓解了当时英、法、德等国的造纸原料危机。1868年,达尔文在其代表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也引用了天工开物的养蚕部分。总之,自问世以来,天工开物在全世界几乎不间断地影响了人类三百多年。
宋应升厉害了我的弟
“原来我写的那些东西也是有用的吗”宋应星满脸恍惚。
汉初
“影响人类三百多年”刘邦被这个数字震撼到了,“乃公都不敢保证自己走后能影响子孙后代几十年,那明朝的宋应星居然只靠一本书就有了那么大的影响力”
“主要还是看实用性吧,造船、冶炼、纺织、农具、养蚕,这些技术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萧何分析道。
“倒也是。”刘邦回过了味,略有些遗憾道,“这天工开物确实是本好书,只可惜吾等没机会一观。要是我大汉也有这样一本奇书,必然是要好好加以利用的。”
唐太宗时期
“这样的书,谁会不想要呢”李世民十分眼馋。
他没猜到的是,还真有人不想要。
与国外不同的是,天工开物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因为书中内容包含“北虏”和“东北夷”等词语,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不但未将天工开物收入四库全书,还毫不留情地将所有能收集到的天工开物全部销毁。天工开物在中国古代一度被列为禁书,被封杀一百多年。
直到1912年左右,有学者从古籍中查阅冶铜方法时意外得知天工开物的存在,为了寻找天工开物的原版图书,他几经辗转,不辞辛苦地走访世界各国,终于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寻获了明朝最初的原刻版天工开物。从此,天工开物才得以在国内重见天日。
真是离了大谱怎么会有人因为几个词就毁掉所有书的呀
大家不理解,但大家都表示受到了震撼
宋应星懂了,女真人听不得“北虏”这些词,要不以后多写点给他们看吧。
宋应星兄弟俩对明朝的感情很深,明亡后,宋应星的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宋应星则是一直隐居不出,在贫困中度过了晚年生活。临终前,宋应星告诫子孙一不参加科举,二不做官,只以耕读传家。他对大明一片丹心,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传承自己的意志,不去做他朝的臣子。
朱元璋大受感动,这都是大明的忠臣啊
如今,为了纪念宋应星,我国在江西设立了宋应星公园和宋应星纪念馆。2021年5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八个命名,宋应星的名字,便是这八个地貌地名之一。
唐
“嫦娥奔月”李白眼睛发亮,“后世人竟然能到月亮上去吗”
汉
“多少人汲汲一生都难以得到史书记录的只言片语,那宋应星却能让后世人用他的名字为月亮上的地貌命名。”刘彻内心突然豁然开朗,“所以还是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啊”
秦
寻仙问道不一定能让人真正登仙,而为社会做贡献却一定能被世人长久铭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永生呢
嬴政感觉自己似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明
宋应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千秋万岁名。
“并不是只有参加科举才能为百姓和社会做贡献。”他渐渐明悟。
除了宋应星,还有另外一个明朝人,他的名字也是月球八个地貌地名之一,他叫徐光启。
被点名的徐光启愣住了,知道有这么个人的几位皇帝却是兴奋了。
落第的宋应星可能有点难找,但在朝为官的徐光启他们熟啊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万历进士,虽然生前曾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但徐光启的官途真要说的话其实也没那么顺当。不过我们这里不讲他的当官经历,只聊他的成就。
徐光启是政治家、军事家。在军事思想方面,他凝练出了“求精”和“责实”两大要点。在练兵技法方面,他主张“选需实选,练需实练”,总结出了“八无敌”和“四预敌”之法,还提出了“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器械以备守,极行选练精兵以保胜,极造都城炮台以为永远无虞”等可行措施。在武器制造方面,他积极探索火器与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兵和骑兵的配合等实战技巧,是中国提出火炮战的第一人。他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是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宋朝的文官们面面相觑。
这徐光启应该是个文官,对吧
徐光启谁说文官就不能武德充沛了
嬴政刘彻李世民我们对那个制火药法很感兴趣,能不能详细说说
同时,徐光启也是历法家。徐光启与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合作编译的崇祯历书,是当时国内最先进、最准确的历书。这里比较遗憾的是崇祯历书的编译是基于第谷的“改良版地心说”,而我们现在都知道关于天体运动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日心说”。
“日心说”简单来讲就是地球是球形,并绕其轴心运转,且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
如果当初编纂是采用的是“日心说”的思想,那么中国的历法水平将提升一大截。
“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历朝历代,所有支持“地心说”的天文学家们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不懂天文的人这转去转来的,都快把我们的脑子给转晕了。
此外,徐光启还是数学家和农学家。
作为农学家,他撰写的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四大农书之首”,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诗经之于古典诗歌。
作为数学家,他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曾详细论述了数学在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这十个方面的应用。
数学家、会理财,这样的人在明朝是不是比较罕见来着我记得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明朝是穷死的,就是因为明朝没几个高层懂经济吧老朱的大明宝钞都被嘲了好多年了。
穷死的
明朝皇帝们
钱,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朱元璋这意思是说咱的大明宝钞不合理对吧
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世界名著几何原本彻底改变了中国数学的发展方向。如今大家熟悉的几何、点、线、面、角等数学名词其实都是他的独创。他是我国现代数学毋庸置疑的奠基者之一。
唐太宗时期
“这么厉害”李世民既惊叹又惋惜,“朕也不知是该说明朝幸还是不幸,王朝到了末期还能出这么多人才,可偏偏又是这样的人才在王朝末期蹉跎,无力回天。”
“造化弄人。”长孙皇后叹气。
明崇祯时期
在家的徐光启见到了从皇宫来的贵客。
“陛下怎么来了”徐光启受宠若惊,连忙俯身行礼。
朱由检抬手阻止了他的动作,目光真诚地看着他道“朕觉得,像徐大人这样的人物,就该朕亲自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