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公主又看向延庆公主,笑着问道“三妹妹果真不愿意去国子监读书”
延庆公主说“读书有什么好的你看皇兄多辛苦”
“三妹妹说的有理,皇兄整日闷在文华殿是很辛苦。”永宁公主点头,“我也不喜欢读书,但听说国子监十分热闹,上的课更是丰富多彩。”
原本听永宁公主赞同延庆公主时,寿阳公主皱起了眉。
“如何热闹”延庆公主很是感兴趣,颇为激动。
永宁公主一脸向往神色,说道“君子六艺肯定要学的,听说还有些天文历法、医术律法等等之特设课程,再怎么样,我们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吧。总好过整日关在宫里就围着我们几人打转,这也太无趣了,宫外的夫人小姐们还能串门走亲戚,逛街买衣服首饰,你看看我们几个。”
听永宁公主这样一说,众人皆露出向往之色。
她们从小到大,还从未出宫宫门半步呢。
延庆公主点头“你说的对。只盼着皇兄能够摆平那些人。”
见时机成熟,永宁公主故作感慨说“其实吧,我们也可帮帮皇兄,也是帮我们自己。只是怕你们都不愿意出力。”
延庆公主第一个不答应,反驳道“你能出力,怎么我就不能出力你看不起谁快说有何法子”
永宁公主没有马上回答,又说“此事恐怕会惹我母妃不喜,你真不怕反正我是不怕的,大不了被母妃罚去抄经书。”
“我,”延庆公主咽了一下口水,她其实有点害怕,但触及永宁公主那双想看她笑话的眼睛,硬着头皮说,“你先说说。你都不怕,难道我还能怕”
至少她还有魏太妃为她求情。
永宁公主看向寿阳公主和瑞安公主,问“大皇姐、四妹妹,你们怕不怕”
寿阳公主和瑞安公主皆说“能帮上皇兄,我们不怕。”
她们虽一个个装作淡定自若,但听到永宁公主说有法子帮万历,马上露出急迫。
永宁公主这才将她的计划一一道来
“我们兵分三路。三妹妹去找魏太妃,到时候你就这样和魏太妃说”
“大皇姐和四妹妹去找母后,你们跟母后这样说”
“我去找母妃。”
等她说完,其她三人都十分诧异地看着她。
这计划井井有条,不说成不成,就她们这个年纪看来,也太有心机了吧
延庆公主开口“为了出宫玩,你也太拼了”
在她心中,永宁这人又老实又笨拙,又不爱看书,哪有脑子想这么多,只能是她为了能出宫玩拼命了。
“二妹妹去找母妃没问题吗要不我去找母妃,你和四妹妹去找母后”寿阳公主到没有多说什么,反而担忧她去找李太后被训斥。
永宁公主催促道“无妨。我们已经耽误了不少工夫,需得快点行动。”
这所有人中,李太后最不容易说动,但又是最重要的一环,她不放心其她人去,而且她昨晚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法子。
没看见她眼下一片青黑。
万历虽说让她们不必担心,他会护着她们,但她终究想自己也做些什么。
到慈宁宫时,李太后正在处理后宫事务,不过看起来心神不宁。
小宫女来报永宁公主求见,李太后微微抬头,吩咐让她进来。
后宫主子虽不多,但六局一司事情可不少,每一局下又设有四司,这些都是李太后在管理。
永宁公主请安后,直入主题“儿臣有事向母妃禀报。”
李太后原本漫不经心的,但见她神情严肃,问“何事”
永宁公主语气平静,情感真切,说“还求母妃助皇兄一臂之力,也成全女儿们求知心切,想要去国子监读书之愿望。”
李太后冷冷地的看着永宁公主,想辨别她脸上的神色,难道她不知道因为此事自己才和万历吵过架吗
她是故意来激怒她吗
永宁公主赶在李太后发怒前,连忙说道“母妃,儿臣知道您不同意皇兄也是为了皇兄好。因皇兄年幼,母妃是女流之辈,朝堂本就不稳,现在皇兄又犯了众怒,只怕雪上加霜。”
李太后神色缓和,说道“这个道理你都明白,你皇兄却不明白。”
“母妃误会皇兄了。”永宁公主继续道,“皇兄自然也明白的,只是不得不如此行事。”
李太后不解“此话从何说起”
永宁公主说“大明江山每况愈下,到了不得不变之时了。”
“大胆”李太后震怒,“谁给你的胆子,竟敢胡言乱语”
后宫不可干政,因有李唐之教训,后朝对公主防备更为严格。
永宁公主神色未变“母妃,您听儿臣慢慢说给您听。”
她自然明白这样说太冒进了,但李太后此人心性坚定,一般的言词根本难以说动她。
“你说,若是你再胡言乱语,哀家可不会轻饶你。”李太后神色严厉,满眼戒备。
永宁公主说“母妃,儿臣先问您一个问题海瑞进疏冒犯了皇祖父,皇祖父为何不杀”
李太后狐疑地看了她一眼,答道“你皇祖父心胸宽广,不愿意与海瑞计较。”
“那母妃,父皇登基后为何常常一个人坐着哭”
这件事她前世并不知晓,是后来别人谈论她才知晓的。
李太后指着永宁,脸色巨变,声音发抖,“你”
永宁公主平静地说“只因父皇左支右绌,有心无力。文官的力量太强大了,可他们代表的不是我们朱家的利益。”
李太后只觉得被了抽空了全身力气,一下子变得消沉。
永宁公主继续道“皇兄为何用启用海瑞,进行学院改革,严整学风,想必母妃想得比儿臣更明白。”
李太后一言不发,永宁公主知道她都听进去了。
“母妃聪慧过人,自小又随外祖父走南闯北,见识广。当初皇祖父在世,疑心重,父皇又没太子之名,每日过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母妃为父皇出谋划策度过那段艰难日子的。”
“但父皇登基后,防备母妃,与母妃日渐疏远,夫妻离心。难道不是因为母妃比父皇更精通政务吗”
“永宁你住口”李太后大声制止她。
永宁的话深深刺痛了李太后,她不能让她再说下去。
“好,我不说这些。”永宁公主语气坚定,说“母妃,皇兄是个宽宏大量的帝王,他做的事将会改变我们无数女子的命运。您也是女子,您一定懂的。”
“以前我们没有机会,现在有机会了,难道还要视而不见吗”
李太后深深地看了永宁公主一眼,缓缓说道“是你皇兄让你来做说客”
“不是。”永宁公主神色坦荡,“皇兄说让我们不必忧心,他都可以解决,事关我们自己利益,我们哪能不担忧。”
从李太后脸上看不出她相信没有,她说“你这一病倒是长进不小。”
永宁公主“佛教禅宗有顿悟之说,儿臣幸运,或得此缘分。”
李太后没想到她会这样说,有些好笑,“你倒是能给你脸上贴金,小小年纪从未品尝体会过人间酸甜苦辣,讲什么顿悟,惹人笑话。”
永宁公主没觉得不好意思,她觉得她已经有过一场顿悟了,将自己计划道出“母妃,若您答应了儿臣,还请您和母后一起下一道懿旨命京城里四品以上命妇尽数入宫,另也下一道懿旨命宗亲女眷入宫。”
李太后略一思量便明白了永宁的打算,说道“你们派谁去游说你母后”
永宁公主答道“大皇姐和四妹妹去了母后那里,三妹妹回去找魏太妃娘娘了。”
“你们兄妹倒是齐心。”李太后没想到才短短半个月,几个公主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她明白,永宁说了这么多话,无非是想说她们才是利益与共的人,不论是作为朱家人,还是同为女子。
事到如今,内阁和文渊阁都站在万历一边,几位公主也不糊涂,陈太后因隆庆帝临死前托付,全心全力支持万历,她一个人再坚持下去落不得好。
李太后做事干净利落,很快命女史写好懿旨,又盖了印鉴。
同一时间,陈太后也带着她的印鉴过来了,两人通力合作,很快命数十位太监一同出宫宣读懿旨。
一时间紫禁城热闹非凡。
却说万历还没出乾清宫,便得了消息,国子监学子在午门前聚集。
“今日报纸可发行了”万历问孙海。
孙海道“回禀万岁爷,发出去了。”
万历吩咐“命人去给国子监那些学子们每人发一份。”
司礼监负责的报纸不同于邸报,它主要刊载各方言论。
万历从人身兔子头主播那里获得启发,文官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各方关系盘根错节,而当皇帝的,却在宫里,虽说天下学子皆是天子学生,但他们未必秉持天子思想。
他需要有渠道为他自己发声。
今日的报纸他早早就准备好了。
其中有一人影响力不容小觑。
是一柄利剑。
“文渊阁那边有动静吗”万历又问。
孙海说“奴婢未曾听说。有三位阁老坐镇,万岁爷不必担忧。”
大明不论文臣武将,有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也有人忠君爱国、思想开明、积极求变。
若是不曾知道大明维持现状下去迟早会亡国,他也没有如此大决心。
让女子入学堂,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他原本出于私心,想让自己几位妹妹能够走出皇宫,见见世面。
后来越想越发现其中好处。
一是他正是用人之际,但却厌恶过去那种人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的假卫道士之风气。
而天下女子最易成为这些人抨击的对象。
他听到一种观点,一国越是在走下坡路,这种人只会越多,这种人越多又会反过来让一国越来越衰退。
二是朱家皇亲国戚皆有女眷,将来朱家的女子要嫁人,男子要从外面娶妻。她们若多读些书,也能有所畏惧,规劝管束家中人,不至于骄奢,枉顾国法,欺压百姓,激起民愤。
万历一边想着这些事情,一边往文华殿去,他今日还安排了课业
突然一小太监跑来,说道“禀告万岁爷,两位太后娘娘下懿旨命四品以上诰命夫人和宗亲女眷进宫觐见。”
万历疑惑“她们这是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