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一见到亲爹,有太多的话想要说,但还是克制住,笑道“其她姐妹还在后面,很快便出来了。考棚外有人守着,不可逗留,我便先出来了。”

    贾宝玉急忙道“听闻里面在检查什么,不妨事吧”

    “公主们遵两位太后懿旨,检查缠足禁令执行情况。家里姐妹一直谨遵圣谕,不必担忧。”黛玉回道。

    贾琏笑道“那我们只管等着,林姑父和妹妹不如先去马车里歇着,有我们在外面看着呢。”

    他平日最善察言观色,知道他们父女俩必有话要说,便主动提出。

    “多谢琏二哥哥,我留着等姐妹们来。”黛玉说,“在里面坐了许久不能动弹,正好站一站舒展舒展。”

    薛宝钗、史湘云和三春很快就出来了。

    众人又说了几句,正准备上马车离开,忽然一身着东厂宦官服的太监匆匆忙忙跑来,对着林如海他们道“林大人、林姑娘请留步”

    见来人是东厂的,林如海心下一惊,面上不动神色,拱手道“不知这位公公有何吩咐”

    “万岁爷来了。永宁公主提及林姑娘,万岁爷便请林大人带着林姑娘过去回话。”那宦官态度恭敬,透露的信息却十分模糊。

    林如海看了眼林黛玉,见她神色镇定,遂放下心来,“烦请公公稍等片刻。”说完便交代贾琏带着贾府姑娘先回家去。

    当着东厂宦官的面,贾琏不敢多问,只应下林如海吩咐。

    林黛玉猜测恐怕是因杨莹之事,非她有意隐瞒,而是此事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诉说。她原本打算在马车上告诉林如海的,没想到皇上竟管起此事。

    恐怕是永宁公主去请皇上的。

    永宁公主并未请万历皇帝来国子监,而是让锦衣卫将考前发生的事情和她打算如何处置都告诉了万历。

    万历便请了吏部尚书杨博、兵部尚书谭纶跟着他一起来国子监。

    等其她人都离开了,杨博带着孙女杨莹、谭纶带着孙女谭宝珠、林如海带着女儿林黛玉一起面见万历皇帝。

    众人行礼后,万历皇帝开口道“此事朕交给永宁处置,朕与杨爱卿、谭爱卿、林爱卿一起做个见证,若是不服只管直言不讳。”

    这哪是一起作见证,明明是替永宁公主撑腰众人看得明白,一路过来杨博、谭纶、林如海都知道换考棚之事。

    杨博暗恨,家里女人糊涂,未好好管教杨莹,由得她任性不知轻重,竟敢在公主跟前闹事。

    永宁公主板着小脸道“杨姑娘破坏考场纪律,因及时发现且被阻止,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藐视圣令不可一笑而过。”

    杨莹脸色惨白,手脚冰凉。她以为只是一次小小的考试,换座位这等微不足道的小事,她在里面已经丢了一回面子,没想到永宁公主还紧咬着不放。

    心里怨恨不已,嘴上却乖乖求饶“臣女知错,臣女一时糊涂,还求殿下开恩。”

    永宁公主说“此事受委屈的是林姑娘和谭姑娘,本宫只是想让你当面向她二人道歉。此外,会给你记上一笔,考场规则写得清清楚楚,一切按规矩办事,并未要对你如何。”

    杨莹一愣,她以为永宁公主要重罚她,刚刚她祖父还狠狠瞪了她一眼。

    杨博却不这样想,他觉得这个处罚比别的处罚还重。他堂堂吏部尚书,家里却出了考场闹事的后辈,还要被记过,甚至可能会被张贴出来,他必定颜面扫地。只是万历皇帝刚刚才说过,他们几人是来作见证的,是他家孙女先坏了规矩,他难道要为这个闹起来他丢不起人。

    永宁公主看向林黛玉和谭宝珠,脸色柔和了许多,问道“林姑娘、谭姑娘以为如何”

    无规矩不成方圆。考场的规则确保公平,约束众人,特别是约束上位者。

    她虽处处留意黛玉,才能第一时间赶过去,怕她受了委屈,但也绝不会随意打压一个小姑娘。

    林黛玉和谭宝珠很有默契相视,一同道“臣女多谢殿下做主。”

    荣国府内。

    林如海一回去,贾政便让人请他去了外书房,里面除了贾政还有荣国府养的几位清客。

    贾政自然要弄清楚林如海父女被万历皇帝请去的缘由,若是好事,他们跟着沾光;若是坏事,他们也要出谋划策一番,帮助林家渡过危机,以免受到牵连。

    林如海将考场之事简要告诉众人,众人沉默。

    过了许久,一清客说道“林兄不要怪弟多言。林姑娘性格刚毅又有林下之风,本是闺中典范,只是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更何况林兄如今进京述职,皇上迟迟未作安排,得罪了吏部尚书万万不该说不定林兄原本可以往上升一升,这一闹只怕唉”

    言语中很是为林如海可惜。

    贾政捋了捋胡须,微微点头,以示赞同。

    林如海一直知道自己这个舅兄为官平庸,许多年在同一个位置上没有动弹,还是天子脚下。但却没想到他连自家闺女的眼力劲都没有。又一扫他周围环绕的清客,顿时明白了几分。

    “诸位只见其一,不知其二。”毕竟是亡妻娘家,林如海希望贾府蒸蒸日上,点破道理,“自皇上登基至今,重用之人,无不是谋变、谋势,刚强、锐意进取之人,如张阁老、高阁老、戚将军、海青天。最厌恶谄媚、左右逢源之人。皇上对言官多有忌惮,我身为御史,更应避讳。我家玉儿所作所为深得我心,亦不辜负亡妻苦心教养。”

    “话虽如此。”贾政反驳,“玉儿毕竟是姑娘,有了此等争强好胜之个性恐不是好福气。”

    林如海心下恼怒,他好心好意提醒贾政,贾政还用这套迂腐之论说教。他早就想得明白,若黛玉是个平庸的,他自当护着她。可黛玉心思敏锐,聪慧过人。

    若无此次国子监入学之事,他也能让她过得舒心,可参加了考试,皇上有意择优录取,不论人品或是才华都很重要。若还一味藏拙,只能怪他这个当爹的无用,不能让她一展所长,缩头缩尾。

    “二舅兄言重了。”林如海笑意渐无,“福不福气的,不是缩着头当王八就有的。”

    贾政顿时被臊得脸通红。

    贾母房里,林黛玉同样将今日之事说给众人听。

    探春大赞“林姐姐好骨气”

    “欺人太甚了”宝玉一脸怒容,又担忧地说道“只是以后林妹妹见了那杨姑娘可要小心些。”

    “阿弥陀佛”王夫人转了转手上的佛珠,说道,“正是此理。其实忍一忍也没什么。何必给自己添了个仇家。”

    宝钗在心里将这事想了一道,羡慕黛玉有一个靠得住的亲爹才敢如此硬气,若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少不得周旋一二,受些闲气。不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不值得为了个座位得罪吏部尚书的孙女。

    贾母搂着黛玉问“可有被吓到了”

    黛玉一双眼睛亮亮的,她其实心情很激动她面圣了而且,永宁公主对她真的太好了

    她能够感受到永宁公主浓浓的善意。

    她第一次见永宁公主便大吃一惊,只觉得她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好亲切是不是永宁公主也有这样的感觉,才对她这样和善呢

    她还认识了新朋友,好高兴

    她贴在贾母怀里,笑着道“不害怕。错又不在我,我也没吃亏。”

    王熙凤一脸羡慕道“林妹妹太值了她可是我们这所有人里除了老太太外,头一个见到皇上和公主的。皇上是不是很威严,公主们是不是个个雍容华贵快跟我们讲讲。”

    众人亦是满眼羡慕之色。

    京城里多少人想看一眼皇上都看不到啊更别提在皇帝面前说话了,还在皇上面前留了名

    王夫人此时只觉得黛玉运气太好了她丝毫没有怀疑黛玉能入选,但是被选为公主伴读,恐怕就轮不到她了。

    京城贵女如云,可偏偏她又在皇上公主们跟前露脸了,这可就什么都说不好了。

    与此同时,二百份糊名试卷开始送往文渊阁一小院子,里面的人开始批阅。而万历皇帝和四位公主一同回宫。

    四位公主对参选之人有了初步印象,但能记住的也仅仅只有一二人而已。

    永宁公主问了寿阳公主和瑞安公主心仪的伴读,两人各有所好。

    很明显,寿阳公主对林黛玉和谭宝珠这类锋芒毕露的敬而远之。不过,这也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有人喜欢温柔似水的,有人喜欢活泼伶俐的,有人喜欢端庄秀气的。

    永宁公主反而放下心来,她肯定是要选黛玉的,她还担心寿阳公主跟她抢人呢。

    寿阳公主虽一开始对黛玉有所误解,但很快便知道自己被杨莹三言两语牵着鼻子走,心里很是愧疚,临走时拉着黛玉的手说了不少话,以示亲近。

    永宁公主大约能猜到皇姐心思。若说杨莹善于巧言令色是因她已有十岁,年岁日长,见识颇多。但林黛玉才六岁,却能处事不惊,能言善辩,能谋善断,进退有度,而谭宝珠仗义执言,勇气可嘉,她们都会衬得别人黯然失色。

    当然这也不是嫉妒不嫉妒的问题,只是面子上过不去罢了。永宁公主猜十岁的寿阳公主肯定喜欢话少年幼之人作伴读。

    不过,让永宁公主没有想到的是,寿阳公主不跟她抢黛玉,有人却要与她抢。

    延庆公主一回到咸安宫,马上便将今日之事告知魏太妃。魏太妃思忖片刻后说,若林黛玉考试能考过,便让延庆公主选林黛玉为她伴读。

    延庆公主大为不解,魏太妃随意找了理由搪塞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