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卡是这么想,伦敦方面却并非如此。
丘吉尔在接到来自史蒂芬上校的情报时一边看一边皱起了眉头。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把手中的文件放到一边然后点起了一根比手指还粗的雪茄并熟练的喷吐着烟雾。
“斯图尔特”丘吉尔问着在一旁的军情六局局长孟席斯“你怎么看这些情报”
“苏联人的战术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陈旧”孟席斯回答“事实上,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意外,尤其是这个近卫坦克第1旅,从整场战斗来他们实际上是作为一支机动部队不断的投入战场击溃敌人,这与德国人的作战方式十分相似。更令人惊讶的还是他们换装使用玛蒂尔达坦克也同样能取得胜利”
“那是因为他们称之为火箭筒的新装备,不是吗”丘吉尔问。
“是的”孟席斯说“但是首相阁下,一款新装备对德国人虽然有很强的震撼力,但严格来说苏联人也对其一无所知甚至这款反坦克武器在美国一直不受重视,但苏联人却把利用、完善起来并投入到战场取得胜利。这简直无法想像”
“我不关心这些,斯图尔特”丘吉尔打断了孟席斯的话“我只关心这场战争的形式,你认为苏联人正占据上风是吗”
相比起那些旁枝末节的东西,丘吉尔当然更应该考虑大局。
“是的”孟席斯回答“苏联人一款又一款让人吃惊的装备、令人刮目相看的战术,以及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我们相信形势对苏联人来说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丘吉尔站起身踱了几步,然后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绵绵细雨,若有所思的说道“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斯图尔特”
孟席斯没有回答。
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英国更希望的是苏德两军两败俱伤,而不是苏军干净利落的将德军赶出来。
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是德军回过身来又将注意力转向了英国和非洲。
“而我们此时甚至还在不断的向苏联运输救援物资”丘吉尔在烟雾中愤愤的说“这是我们做的最愚蠢的事了,将物资送给别人,结果却让自己处于危险中”
“您的意思是”孟席斯问。
“我们在非洲同样缺乏物资,明白吗”丘吉尔说“甚至到了我们是否要撤出非洲放弃苏伊士运河的地步,所以我们不得不将物资优先供给非洲”
“是,首相阁下”孟席斯心领神会。
接着非洲方面很快就传来战事,然后原本应该送往苏联的物资包括美国送往苏联的物资都有相当一部份被英国截了下来。
美、英援助苏联的物资主要有三条线路,一条是从挪威海运往苏联北面,另一条是从西伯利亚铁路线运进苏联。更重要的一条路线还是从苏伊士运河至土耳其至苏联的高加索或是从印度走陆路至高加索地区。
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许多物资其实是印度生产然后再运往苏联的,比如罐头、弹药等,印度就有许多工厂印度人多,劳动力十分廉价。
此时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十分残酷。这主要是因为英国处于战争状态急需战争物资,于是极尽所能的剥削印度劳动力甚至苛以重税,这直接导致印度从42年起就间断的爆发饥荒。
战后英国急于恢复元气,对印度的剥削有增无减,尽管英国战时甚至答应胜利后就会给印度独立和自由。
这使46年时印度爆发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保守估计饿死2600万人。
不过这些当然不是丘吉尔要考虑的事,他只知道此时的印度是一个很好的生产基地,无论是粮食、军装还是弹药,更重要的还是交通四通八达,不管送到哪里都很方便至少对于二战时期来说是这样。
就连美国援苏的物资都有相当一部份是在印度生产的。
这条运输线受到影响,马上就造成了苏军高层的震动。
舒尔卡是从麦赫利斯那知道这件事的。
这天麦赫利斯把舒尔卡叫到了他的指挥部。
“舒尔卡同志”麦赫利斯说“我听说t34坦克已经补充了五十辆”
“是的,麦赫利斯同志”舒尔卡回答“它们分三批到达”
“五十辆t34”麦赫利斯说“这已经是支不俗的力量了,再辅以其它坦克和半履带车你认为我们还不足以对敌人发起进攻吗”
“麦赫利斯同志”舒尔卡说“我担心,形式已经出了新的变化我是说德国人的援军已经赶到了,同时他们也及时完善了飞机场的后勤设施”
这是必然的。
在此之前德军之所以没能完善飞机场的设施,是因为他们一路快速往前进攻,完善飞机场设施被认为是没必要的,因为战线很快就会往前推进飞机也会跟着往前移。
当现在防线已基本稳定下来,而制空权对德军而言又十分重要,于是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飞机场。
闻言麦赫利斯就沉默不语了。
因为他也感觉到这种战场局势的转变,苏军的反攻后继乏力很多地方已经打不动了。
但麦赫利斯还在犹豫,因为他认为这或许是他的机会如果别的部队都打不动而自己能带领着近卫坦克第1旅屡战屡胜,那岂不是更引人注目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接了电话后的麦赫利斯不由勃然大怒。
“这些混蛋,这些可恶的英国人”麦赫利斯“他们竟然断了对我们的援助”
闻言舒尔卡不由愕然,问了之后才知道是高加索山脉这方面的补给出了问题。
舒尔卡不由皱起了眉头。
这似乎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
如果说有发生,那也是德军一路打到高加索山脉切断了这条运输线。
但现在德军没打进来,却因为别的原因导致这条运输线断了。
还真是世事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