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盛夏的暴雨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柱香功夫,雨便停了。
见云销雨霁,朱元璋再令竖起黄色大旗。见黄旗竖起,各路伏兵尽出。
常遇春一马当先,直冲敌阵。健马钢矛,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徐达引军一路,常遇春,冯国胜引军一路,张德胜、朱虎引水军一路,朱元璋自领一路。
四路大军攻向陈友谅的汉军,陈友谅见敌军势大,不敌,便欲乘舟退走。
不想此时正是退潮时分,江水太浅,巨舟搁浅,无法返航。只得乘小舟,在张定边的护卫下逃往太平。
朱元璋这一仗大胜,获降卒近两万。这降将中有一人,名唤张志雄。
张志雄是赵普胜的旧部,与赵德胜亦是旧识,那日陈友谅击杀赵普胜,他们这些赵普胜旧部虽面上降了陈友谅,但心里颇有不快。
而此次陈友谅东进应天,率的多是赵普胜的旧部,因此作战不利,能降则降。
张志雄对朱元璋道“此次陈友谅来打应天,安庆赵普胜旧部基本都带出来了,此时安庆空虚,现在陈友谅败走,可分兵直取安庆。”
朱元璋思虑半晌,觉得可行,便命常遇春率军一万直取安庆。再令张德胜领前军,冯国胜紧随其后,徐达殿后,分三路追击陈友谅残部。
张德胜率水军一路猛追,于慈湖咬住陈友谅残部。陈友谅命张定边殿后,迎战张德胜,自己率残部退回太平。
张德胜以火舟冲入敌阵,数十艘敌舟火起,张定边以燃烧的舰船阻敌,引军退回太平,与陈友谅合兵。
张德胜绕过太平,攻打采石,陈友谅残部据采石而守。双方大战半日,张德胜身先士卒,中流失而亡。
主帅阵亡,所部正欲退兵,冯国胜引兵杀至,两军合兵一处,猛攻采石。
大将身死,众军士高呼为张大帅复仇,士气正盛,陈友谅残部新败,战意消沉,攻城至夜,汉军已现颓势。
陈友谅无奈,只得星夜弃城而逃。冯国胜率部重占太平,徐达一路继续追击,直追至池州。恐后有伏兵,便引军而还。
另一路常遇春直取安庆,安庆大部守军随陈友谅东进应天,安庆空虚,常遇春遂兵不血刃拿下安庆。命手下总管童敬驻守安庆,自引兵回了太平。
陈友谅自太平攻应天,不过五日,大败亏输,连失太平、安庆两城。
张士诚本欲率部西征,得知陈友谅败走,西征只得作罢。
方国珍得知朱元璋大破陈友谅,心中惊惧,忙遣使应天,再度表示愿意臣服。
此役大破陈友谅,朱元璋论功行赏,此役各路军士皆有封赏。但折了水军元帅张德胜,朱元璋心痛不已。
再命安庆、太平守将巩固城防,修筑工事,以备陈友谅复来。
此后近一年,江南各路势力虽于交界处有所龃龉,但并无大战。
直到第二年七月,陈友谅命张定边率部攻打安庆,安庆守将童敬引军出城迎敌,死于张定边剑下。
其余将士见主帅被斩弃城而走,逃回应天,朱元璋大怒,尽斩弃城守将。
陈友谅复攻安庆,安庆城破,朱元璋急召众人商议。此时军中有一陈友谅降将,名唤李明道。
朱元璋便先问李明道“李将军,觉得汉军如何”
李明道回道“自陈友谅弑君篡位以来,汉军上下人心惶惶,各路实权大将皆心有不服。而能战之将,多被陈友谅所忌,像赵普胜更是被陈友谅所杀。汉军人数虽众,但心多不齐,不足以成大事。”
朱元璋点了点头,“此次陈友谅这厮兴兵安庆,杀我大将,夺我城池,欲亲率大军,讨伐此贼,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常遇春哈哈大笑“如此正好,听说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剑法举世无双,我常某人正想会会他。”
李善长眉头紧皱,上前道“此獠确是厉害,听闻他三剑便斩了赵普胜,花云大帅亦是有万夫不敌之勇,也败于其手,朱文逊,童敬也算武艺精熟,皆被此獠阵斩,常大帅还是不要轻敌。”
朱元璋再看向徐达,徐达回道“陈友谅那厮去年犯我太平,应天,大败而走,丢盔弃甲,今又来犯我安庆。若不灭了他的嚣张气焰,倒要被天下群豪给小觑了,末将觉得必须打”
朱元璋再问刘伯温,“伯温先生怎么说”
刘伯温眼神玩味,“属下昨日夜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乃师胜之兆,愿主公,顺天应人,早兴吊伐。”
“好”朱元璋笑道。遂命常遇春为先锋,徐达统领三军,朱元璋亲自坐镇中军,发兵安庆,讨伐陈友谅。
经过月余时间,召集人马,准备粮草,八月,朱元璋亲率水陆两路大军,共计八万,号称二十万,从应天逆流而上,直取安庆。
大军集结完毕,应天城外,长江之上,千余战舰整装待发。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朱元璋的旗舰上挂着两副巨旗。
一书“吊民伐罪”
一书“纳顺招降”
吉时已至,大军出征。忽有无数乌鸦从船上飞过。等大军到得采石,舰队停靠牛渚矶,见江中有一物,龟蛇相合,神似玄武,于江中盘旋良久后方隐去。
汉军探马探得朱元璋亲率大军往安庆而来,急报城中守将傅友德,丁普朗。
这傅友德亦是一名骁将,征战多年,颇有谋略。见敌军势大,知不可力敌,遂据城固守,并不出城迎战。
常遇春于城外叫骂数日,始终无人出战,甚是愤懑,便向朱元璋请战,欲率兵强攻。
朱元璋遂命常遇春率军一万,于南城门外攻城。
傅友德见敌军来攻,忙调兵遣将,将主力汇集于城南,依城池拒守。
常遇春身先士卒,率数百精壮蚁附攻城,奈何敌军依城池而守,冲锋被打退了数次,还伤亡不小。
趁汉军主力皆在南城守城,朱元璋命廖永忠、张志雄率水军两万由水路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