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高武:一边守护大明,一边攒气运 > 第74章 大博弈一
    榭水阁。

    封潇潇并不急着回宫,而是在等消息。

    朝堂博弈在即,多少人头落地

    三日后,向云戟来报“督办大人,实在是太精彩了,正如你所料,朝堂大博弈开始了,详情如此”

    张居正果然厉害,成功说服了徐阶、高拱。

    稳坐壁上观

    清流一派内部出现分歧,开始分化。

    御史台、大理寺等部门长官,不肯善罢甘休,笼络了一大批文官、学子,联名写了血书,呈上了金銮殿。

    封潇潇听完汇报,眉头微蹙。

    特么的,血书都用上了

    这帮鳖孙子,真狠

    御史台由文正侯把持,文正侯被杀,御史台的官员倍感羞辱,联名弹劾自己,本在意料之中。

    但大理寺,是不是吃饱了撑着

    三司同仇敌忾

    封潇潇想了想,问道“还有谁刑部参与了没”

    向云戟摇头“没有。”

    封潇潇心思急转,灵光一闪。

    自己是东宫近侍,太子炆身边的红人,一旦罪责落实,太子炆御下不严之罪,同样难逃问责。

    文官惯用的伎俩,步步紧逼。

    此事若办成,必然水涨船高。

    而皇主朱元吉,正给自己的孙子铺路,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妥协,矛头直指年幼的朱允炆,无异于要他老命。

    封潇潇想明白其中关键,笑得开怀。

    “哈哈只要张居正等人不掺合,太子炆压力就会小很多,朝堂的这些魑魅魍魉,兴不起什么风浪。”

    张居正等人做事,终究还是有底线的。

    清流一派内部大清洗,已是必然。

    朝堂内部大清洗,亦势在必行。

    至于谁受益,谁倒霉,则不得而知。

    向云戟曾是国子监贡生,十分热衷于评论朝政,随即笑道“督办大人,所言极是。”

    “值此关键时刻,徐阶等人绝不会给太子添堵。”

    “不过呢朝堂的这场风暴何时止,最终还要看首辅严菘的态度,他才是真正的老成谋国。”

    说完,露出高深莫测的表情。

    封潇潇终究对朝堂所知有限,微感错愕。

    首辅严菘

    向云戟把封潇潇的表情尽收眼底,得意道“严阁老历经沉浮,比谁都了解当今皇主,他早就洞悉一切,绝不会针对您与新太子。”

    事实上,刑部向来听令于严菘。

    没有他的命令,刑部根本不敢搅进这场大博奕。

    朝堂局面之复杂,令人侧目。

    向云戟简单论述了一下朝堂格局,然后,意有所指道“严氏一党,最喜欢与清流一派过不去。”

    封潇潇听了,再次感到错愕。

    敢情自己是瞎操心了

    杀死文正侯这把火,怎么也烧不到他的头上。

    徐阶等人老于世故,得悉文正侯罪证确凿,自知理亏,恐怕恨不得立刻把自己摘出去,以免引火烧身。

    张居正这个龟孙子,竟敢吓唬自己。

    流氓文人一个

    巍巍金銮殿。

    朝堂博弈,愈演愈烈。

    皇主朱元吉一反常态,异常强硬,借机罢免了一大批官员。

    御史中丞死谏,直接撞死在金銮殿。

    但,死了也是白死。

    皇主朱元吉被彻底激怒,下令裁撤御史台。

    朝堂一片哗然

    擅改祖宗律法,因循守旧的官员,岂能善罢甘休

    百官争吵不休,一个个面红耳赤。

    朝堂很快分成了两派,新一轮博弈开始。

    户部尚书高拱,第一个表示支持“皇主英明,御史台早就不该存在,三司并立,冗员严重,财政不堪重负”

    长篇大论,说尽了冗员弊端。

    吏部尚书严世藩,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是骂老子把钱花光了吗

    岂有此理

    清流一派,动不动就上岗上线,给他添堵。

    严世藩乃当朝首辅之子,执掌吏部多年,有小阁老之称,向来眼里容不得沙子,直接开骂。

    “高拱,你个奸臣”

    “财政告竭,只是冗员问题吗你在含沙射影,故意针对本官吧祸乱朝堂,就是你们这些所谓的清流。”

    “某些人分明能力不行,一叶障目,就喜欢找介口。财政告急,你应该想办法开源创收,而不是推卸责任。”

    吏部尚书严世藩,脸红脖子粗,不给任何人反驳机会,滔滔不绝,一口气骂完,朝堂一片肃静。

    这话骂得太狠了

    高拱是奸臣

    百官为之侧目,集体望向左前方。

    只见百官之首的位置,三步之遥,摆着张红漆楠木椅子,坐着一名双鬓雪白的垂垂老者。

    他耷拉着脑袋,好像在打嗑睡,所有人为之错愕。

    大明首辅严菘,百官之首,年事已高。

    皇主朱元吉体恤他,每逢朝会都赐了座。

    满朝文武,即使次辅徐阶,亦没有这种待遇。

    简而言之,他就是朝堂风向标。

    就在这时,严菘猛地睁开眼,瞪了下儿子。

    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最怕空气突然变得安静

    严氏父子把持朝政多年,积威已久,谁也不敢贸然开口,就怕一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了严氏父子。

    高拱不好钱财,但好名,最爱惜羽毛。

    严世藩的辱骂,简直点了他的死穴,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小阁老,奸字怎么写一个女字,再加一个干,本官至今只有一个糟糠之妻,你呢前不久,还纳了第十三房小妾。”

    高拱面红耳赤,近乎咆哮

    “奸臣,恐怕落不在老朽头上吧”

    文武百官听了,一个个哭笑不得。

    真特么的人才,骂人都不带赃字。

    严世藩不是省油的灯,立即反击“哼,你沽名钓誉,听说秦淮名妓顾惜惜来京,你还作了首诗。”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怎么样,还要本官念下去吗

    疯了疯了

    文武百官集体侧目,大呼快哉

    至于所谓的朝堂纷争,早就抛之脑后。

    时间飞逝,过去大半时辰。

    朱元吉坐在龙椅上,双眸精光隐现,始终一言不发。

    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朝堂丑态百出,他早已习惯。

    就在这时,严菘柱着拐杖,缓缓站起,声音缓而有力。

    “皇主,老臣有话要说。”

    “文正侯罪该万死,按律当诛太子行事果决,派人当场将他处决,实乃明智之举,臣等佩服之至”

    “但御史台裁撤不得去岁苦寒,民生多艰,边境时有蛮夷作乱,值此关键之际,不宜大刀阔斧,改革弊政。”

    终于回到了正题文武百官精神一震。

    首辅严菘,执掌内阁百余年。

    门生故吏无数,根基极深。

    他反对裁撤御史台,即使皇主朱元吉,亦不得不慎重。

    话音刚落,文武百官喧嚣。

    “是极是极”

    “太子尚年幼,当以稳为主。”

    凡事涉及民生,动摇国本,必须慎之又慎。

    朝堂官员各抒己见,严菘的支持者,很快占了上风。

    徐阶迟疑了一下,不得不上了“严阁老言之有理,但只是裁撤御使台而已,算不上大刀阔斧。”

    “各府衙设置重复,冗员问题严重”

    张居正身穿大红袍,站在百官前列,作为新晋三品大员,已是无上殊荣,但今天,他感觉特别累。

    憋屈,憋屈啊

    每天都在扯嘴皮子,正经事一件也干不成。

    按惯例,皇主必然支持严菘。

    裁撤御史台之事,只能不了了之。

    清流一派,与严氏一党,朝堂斗了近百年,从未赢过。

    原因无它,皇主朱元吉,痛恨清流一派。

    恨他们,蛊惑已逝的太子。

    恨他们,蛊惑曾经的皇太孙朱允炆。

    严氏一党为何吃香全是清流一派自己作死搞出来的。

    随着太子逝世,清流一派在朝堂的地位,已是汲汲可危,所以更需要得到太子炆的支持。

    严菘为何保御史台裁撤御史台,等于失去监察百官之权。

    而严氏一党,把持朝政多年。

    其党羽遍布天下,大贪、小贪,不胜枚举。

    若失去御史台,等于自断一臂。

    文正侯厉害吗非也

    表面上,他掌控着御史台,事实上,严菘更有话语权。

    严菘反对裁撤御史台,完全在张居正意料之中。

    但他,无力改变。

    随着文正侯之死,御史台将完全落入严氏父子之手。

    而御史中丞等人,文正侯的死忠份子,死的死,被罢免的罢免,在朝堂再难有所作为。

    张居正想到了封潇潇,心里更加苦涩。

    一刀落下,当真痛快。

    而他们呢,简直是被架在火上烤。

    就在这时,一个威严的声音响起,打断了张居正思绪,他忙抬首挺胸,只见朱元吉沉声道“严阁老总是老成持重,这也不能变,那也不能变,难道只能因循守旧”

    话音刚落,严菘暗叫不妙。

    以他对朱元吉的了解,御使台恐怕保不住了。

    不等严菘作出反应,朱元吉已再次道“纳小妾好啊,多生些孩子,也好含饴弄孙,过过清闲日子。”

    “严阁老,朕若没记错,你的岁数与朕相关仿佛,该退了。”

    这下子,所有人傻眼。

    张居正目瞪口呆,怎么把首辅给拉下马了呢

    圣心难测

    这一局,所有人都想不到。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