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421章 心情好
    第421章心情好

    洛阳宫。

    武皇后看着手中的书信,有些不安,问向侍婢“太子的书信,只有这些”

    她这个问题问的有些愚蠢。

    李弘给自己母亲写的信自不需要如密探一般,做重重隐藏,就是一本书折,上下都连在一起的,哪有可能丢下。

    但侍婢可不敢不答,拜道“都在这里,并无错漏。”

    武皇后也反应过来,这问题问的有些愚蠢,只是她的心有些乱。

    李弘素来仁孝,而今独自在长安坐镇,每隔两三日都会有问候的书信。

    李弘对于李治这个君父有些畏惧,很多的话面对武皇后没有压力,政务上的事情他都会跟跟自己的母亲说。

    可最近两次来信,李弘在信中却绝口不提行政上的事情。

    武皇后对于信中的家长里短并不在乎,但对于李弘在长安政务上的难题很在意。

    现在李弘信中不提国事,武皇后看着这些生活琐事,如同嚼蜡,枯燥无味。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弘儿不跟我谈论国事了

    武皇后暗自思量。

    便在这时,殿外传来生嫩悦耳的背书的声音“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一个小男孩一蹦一跳的入内,嘴里却背着与他年纪不符的文章师说。

    看到在沉思的武皇后,小男孩开心的叫道“母后,孩儿已经能背诵师说了。”

    这一听到师说,武皇后心里涌现无名之火。

    自己这些年一直顺风顺水,直至陈青兕回来以后,一切都变了。

    自己遇到所有的事情都受到了阻碍,筹谋已久的封禅亚献事情黄了不说,还让一直对自己期待重用的李治训责,连亲儿子也跟自己藏着掖着,现在另一个亲儿子还欢快的背诵着对方的诗文,有些不耐烦的说道“先生传授的课业都完成了怎背这无用文章”

    小男孩正是武皇后的次子李贤。

    李贤听自己的母后言语温怒,却也不惧,小家伙似乎天生反骨,仰着脑袋说道“都完成了,就先生安排的那些课业,孩儿蒙着眼都能完成还有,母后,你说的不对。师说怎是无用文章先生说,师说是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劝学文章。能够将说理文写的如此简洁明了,独此一人。”

    武皇后看着一脸骄傲的儿子,脸上也露出几分笑意。

    李贤的出身有些特殊,当时李治要去昭陵祭拜自己的父亲,这位冷漠的天子并没有顾及身怀六甲的武皇后,带着即将临盆的她,在寒冬腊月里行驶在山道上。

    武皇后便是在这时将李贤生下来的,过程可谓九死一生,让她记忆犹新。

    也因如此,武皇后对于李贤多了几分偏爱。

    李贤也很是争气,相比略显平庸的李弘,李贤自幼无比聪慧,事事都快人一步。不论开口说话还是读书走路,皆是如此。

    武皇后抓过倔强的李贤,对着他的屁股,不轻不重的拍了几下,说道“就知气你母后。母后可不是说师说无用,是说你这个年纪不能理解其深意,读之无用。”

    李贤急了也生气了,倔的跟牛犊一样,梗着脖子反抗,道“孩儿能明白,谁说孩儿理解不了。”

    武皇后看着面红脖子粗的李贤,只觉得有趣可爱。

    贞观殿

    李治招陈青兕入朝,询问封禅的情况。

    陈青兕根据当前的流程给出了一个答案“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十一月前应该可以大功告成。”

    “十一月”

    李治想了想道“最好控制在十月左右。”

    十月成功,他们从洛阳动身。

    此行人数众多,文武百官、扈从仪仗,内外命妇,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以及沿途护卫,抵达泰山少不了要花费一两月时间。

    这封禅之日,得在正月,最是吉利。

    如果拖到十一月,十二月,兴许得在路上过年,错过了正月祭天的最好时间。

    陈青兕估算了一下,时间挤得出来,颔首道“臣遵旨”

    李治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说着又想起一事,问道“爱卿最近可有佳作”

    见陈青兕有些茫然,他道“是沛王,他最喜爱卿诗作。伱别看他年纪小,爱卿所有诗文他反复研读,就连师说这样的文章,他都不厌其烦的咏诵。他让朕给他向爱卿讨要诗文呢”

    李治言语间也透着几分对李贤的喜爱。

    这真不怪李治偏心,李贤聪慧无比,人人赞誉称道。

    谁不喜欢自家孩子出色

    陈青兕当然不会扫兴,尤其是送李贤这位历史上的章怀太子。

    陈青兕特喜欢这位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是他反武计划中至关重要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现太子李弘,李弘仁孝,他若不早亡,武皇后未必就会走到最后一步。

    但李弘得的是遗传疾病,陈青兕纵然是穿越者,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让贺兰敏之,现在的武敏之督促他强身健体。

    如果李弘真避免不了早亡的命运,那李贤就是最关键的存在。

    李贤也以仁著称,所谓唐年钧德,章怀最仁。

    他的理念正统,反对后宫干政,以至于母子关系极差。那个时候,李治眼睛已经不能视物,风疾严重,是武皇后权力最大的时候。

    母子如此关系闹得很僵,最后李贤被告谋反

    这可是潜在的盟友。

    陈青兕想了想道“确有几首有感而发的拙作。”

    李治喜道“快,笔墨伺候”

    陈青兕看着内侍利索的搬桌奉笔研磨铺纸,自信满满的接过毛笔,在宣纸上一挥而就,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现于纸上。

    李治看着手上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心知这诗必然是陈青兕在百济镇守的时候,对月感怀而作,心下有点小小的愧疚。

    人家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自己便让他们骨肉分离,确实有些残酷。

    “好诗”

    李治说道“爱卿这首诗中的感情,让朕都后悔没能早些将你调回京城了。”

    陈青兕忙道“为国效命,臣并不后悔。”他说着又不好意思的一笑“但想家还是想的,不冲突”

    李治颔首道“爱卿忠义两全。”

    陈青兕听到“忠义”二字,突然想到了苏定方,这位战功赫赫,却没有得到相应地位的无双战将,道“臣最近亦得一佳作。”

    李治笑道“那还等什么”

    陈青兕再度提笔,正想写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出塞,但落笔以后却是卢纶的塞下曲的两首。

    李治看着手中的诗句,低声念着“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aaatdivtentadvaaa眼中透着几分欣赏,这两首诗写的是凯旋之景,正对了苏定方在青海湖上的大捷。

    却不知陈青兕此刻出了一身冷汗,有些意气用事了。

    王昌龄的出塞奇好,赠送给苏定方,绝不亏那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时候有以汉喻唐的习惯,以龙城飞将来比喻苏定方,再贴切不过了。

    但此诗的全意是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如果有龙城飞将在,就不会有现在的情况。

    这真要写出去,可惹大祸了。

    果然,抄诗得慎重。

    可别将自己的脑袋给抄没了。

    李治得了三首诗,心满意足,笑道“有爱卿三首佳作,朕耳旁也算清净了。”

    陈青兕看着面前的李治,突然语气沉重,说道“陛下,臣斗胆谏言。”

    李治见陈青兕突地如此严肃,情不自禁的端正了身子,道“你我君臣相知,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陈青兕一脸纠结。

    李治放下了脸,道“说”

    陈青兕道“臣希望陛下对于沛王莫要过于溺爱”

    李治轻声道“为何”

    陈青兕鼓起勇气说道“望陛下吸取前朝李承乾与濮王之鉴。”他见李治已有动怒迹象,立刻道“太子仁孝,为讨陛下欢喜竟派人来臣处请教吐蕃之事。臣深感不妥”

    李治听到此话,怒气更胜,但此怒却不是因为面前的陈青兕了。

    确实

    太子才几岁,竟为了讨好自己,私底下求教陈青兕。

    难怪今日自己表露对李贤的宠爱,他有这般感触。

    李治确实觉得李弘有些妇人之仁,但他这妇人之仁却是自己所需要的

    他从未对李弘的仁孝表露任何不满,李弘为何会如此,却也明了。

    “爱卿这是忠言逆耳,为朝廷大局而谏,朕心如明镜。”

    陈青兕也知话不能多言,告辞去了。

    李治目送陈青兕离去,长长吐了口气自语道“朕确实对她过于纵容。”

    洛阳香山。

    “陈尚书,你可来晚了”

    陈青兕信步登山山间,眼尖的薛元超大步向陈青兕走来。

    陈青兕心情极好,说道“当罚三杯,当罚三杯。”

    他从薛元超的手中接过了酒壶,也不用酒杯,直接对着壶嘴就咕咚咕咚的喝了好几口。

    酒液飞溅,不少洒落长衫。

    以道理而言陈青兕此举是有些不雅无礼的。

    但此刻的陈青兕,这无礼的举动,却引来了阵阵叫好声。

    “陈尚书好洒脱,有名士之风矣。”

    各种吹捧声不绝于耳。

    当你的名望到了一定境界,一举一动,都的士人追捧效仿,哪怕是无礼不雅,也能成为潇洒不羁。

    就是不知道,现在的他,放个屁,会不会有人吹捧。

    薛元超道“只是饮酒,怕是不够,得作诗一首才行。”

    薛元超高声起哄。

    盛唐体现在已经成为这时代的文学大道,开始向四方辐射。

    作为天下之中的商洛,文士齐聚。

    隔三差五的都会有名士聚会。

    陈青兕作为文儒领袖,无必要次次参加,确也不能一次不应约。

    获得了名望,就得有相应的付出。

    相互成就,才是王道。

    今日是薛元超组团,游玩香山,隔着伊水眺望西山的石窟。

    薛元超自从静下心来了解盛唐体之后,爱不释手,从拾被陈青兕干碎的诗文道心,成为推行盛唐体的核心成员。

    相比上官仪的功利心,薛元超是真的喜欢上了盛唐体的文风。

    陈青兕不在的日子里,薛元超扛起了大旗,与功利的上官仪有了一定的隔阂。

    也因如此,薛元超居然幸运的躲过了清算。

    “好”

    因为心情好,陈青兕也不拒绝,故作深沉的眺望远方。

    薛元超是懂得欣赏之人,所选之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既有佛龛造像,又有温泉增辉。

    东西两山对峙,形若门阙,鸟鸣婉转,碧泉飞溅,滚珠落玉。

    这一听陈青兕要作诗,人人翘首以盼,偌大的地方六十余雅士,悄无声息。

    陈青兕摆足了谱,道“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好”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叫好声轰然而起。

    薛元超苦着脸道“陈尚书这太扫兴了,你这一句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还有谁敢在今日谈诗”

    陈青兕看着跃跃欲试的王勃与杨炯,道“长江后浪推前浪,符超莫要小觑了在场的俊杰。”

    陈青兕说完笑着与场中的诸多士人大儒打招呼,自然包括了王勃与杨炯。

    这两小子现在风头之盛,丝毫不弱于成名已久的士人。

    一群文人聚在一起饮酒作乐,或是诗词歌赋,或是琴棋书画,或是天下大势,无所不谈。

    这种气氛下,喝了不少的酒,少不了嘴上没有把门的,谈起了一些不太适合场面的话语。

    “听说了没,好像皇后被陛下罚了,禁足呢。据说闹得沸沸扬扬,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管他什么原因,自古以来,后宫不得干政。皇后当母仪天下,为天下妇人表率。可她却处处掺合国政,确实不该,罚的好,当浮一大白。”

    陈青兕没有说话,只是饮了一大口酒。

    心情好,自然是有原因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