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448章 谦虚
    第448章谦虚

    “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御辩登枢,应千龄之累圣。故得河浮五老,启赤文于帝期;海荐四神,奉丹书于王会。“

    “瑞开三脊,祥洽五云。既而辑总章之旧文,绍辟雍之故事。非烟翼驭,移玉辇于梁阴;若月乘轮,秘金绳于岱巘。“

    “骆宾王此骈文骊句可为封禅之绝响”

    封禅已经结束,但封禅带来的余热却在长安、洛阳等地升温。

    尤其是文化层面的碰撞

    任何时代,但凡国力强盛,随之而来的文化发展必然不会落下。

    文化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最重视文化传承的华夏,更是如此

    盛唐体为何能够发展的如此火热

    便是趁上了这股势头,以大唐之繁盛,打破了南朝固步自封的靡靡之音,迎来了全新的气象。

    盛唐体的推行,让举国士人都进入写文作诗的时代。

    士人聚会的主旋律成了诗词歌赋。

    就连青楼酒肆的姑娘们,也通过吟唱盛唐体来抬高身价。

    盛唐体引领着风气,成为了一种时尚。

    只是盛唐体最大的不足就是根基问题

    现在盛唐体的辉煌是靠陈青兕、卢照邻、骆宾王、富嘉谟、薛元超这一群大神撑着,但事实证明大神只是彰显高度,真正维系一个体系茁壮发展的是骨干,一群小神。

    盛唐体现在缺的正是这一群小神

    此番封禅就是一个契机

    想要得到认可的士人,他们跟着封禅的队伍,经历了大唐繁盛的气象,聚在一起,研究诗词歌赋。

    这一次的封禅,刺激了士人的创作热情,在气氛的刺激下,不少的佳作诞生。

    这些佳作也成为了士人拜读品评的目标,有生意头脑之人,甚至将封禅沿途诞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印刷出书,出了一本封禅诗集,风靡了两京上下。

    其中最受人推崇的还是骆宾王的骈文,他在李治东行途中,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拔得了头筹。

    但除了骆宾王的骈文,此番还有诸多优秀的诗文面世,如宋令文的泰山赋就以泰山的雄伟来歌颂此次封禅的成功。

    还有李峤、崔县解、徐彦伯、苏味道等人,他们都有不俗的表现,写出了让人赞赏的诗文。

    “我倒觉得苏味道的诗句更有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其实还有一句诗,我觉得不错,未来可期。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然后呢”

    “没了”

    “这算什么诗”

    “就是妙手偶得一句,并未成诗。但作诗之人,却是个孩童”

    诗未成,句是好句。

    如是名士,自不值得一说,可要是孩童,那就是天才了。

    当即就有人道“杨炯”

    这说及天才孩童,哪少的了杨炯。

    “非也”

    “那一定是王勃了”

    王勃因为低调,名气比不上杨炯,却是公认的奇才。

    “是一位叫刘希夷的少年,是宋令文的堂弟。”

    “我大唐当真人才辈出”

    相比之前的几人独秀,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才是文化发展最有效的成功。

    “唉此次封禅,佳作涌现,可谓文坛一大盛世。只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再等等吧”

    少了什么,在士林中心照不宣。

    少了陈青兕的诗文,那就跟少了灵魂一般。

    这等盛世盛举,焉能少的了陈青兕的诗文

    只是陈青兕自成名之后就极少在人前显圣,他的诗文都是后来通过各方流露出来的。

    至于原因,陈青兕从未给出解释。

    但天下士人却为他寻得了理由谦虚,为了给他人发挥的余地。

    否则他一落笔,他人又如何还有信心灵感

    毫无疑问在士人眼中,陈青兕在诗词方面已是无敌般的存在,即便他什么都不干,也会有人主动为其背书。

    至于陈青兕本人,他已经开始为对于高句丽的最后一击作物质调度。

    进攻高句丽,始终无法避开的一点就是攻坚战。

    为了节约将士的生命,得在攻城器械方面下功夫。

    陈青兕并不擅于数理化,但基本的力学原理还是记得一些的。他没有本事造出超前的回回炮之类的攻城利器,却也能够在关键地方指点一二。

    比如可以加装齿轮,让操作员更简便的将百斤重的巨石拉满弦,什么角度射的更远之类的简单建议,也让攻城器械提升了不少的威力。

    此次进攻高句丽兵分三路,薛仁贵一路军从辽东进攻,刘仁轨一路军从百济进攻,还有新罗一支援兵从新罗进攻。

    新罗方面陈青兕并不过问,但薛仁贵、刘仁轨两路兵马得配备足够的将作监的人手,让大唐的百战兵士少些伤亡。

    三月一日,陈青兕收到了朝廷传下来的消息,二十日,回长安。

    李治此番东巡,在洛阳待了两年有余,确实是应该回长安了。

    尽管李治确实偏爱洛阳一些,但长安终究是大唐的首都,独一无二的存在。

    三月十五日,洛阳牡丹开放。

    李治、武皇后两人一并邀请五品上的官员命妇入宫赏牡丹。

    陈青兕带着萧妙宸与镜镜一并参加。

    萧妙宸坐在车轿里,镜镜骑着小马驹,跟在陈青兕的身侧。

    已经五岁的他,能够自由驾驭小马驹了。

    因为是自小抚养,镜镜亲自喂食,还帮着给它洗澡刷毛。

    小马驹灵性十足,与镜镜配合默契。

    年纪小小,便能如臂使指。

    一行人来到洛阳宫牡丹园,不少人已经在园内四处赏花。

    陈青兕一行人出现以后,不少人纷纷上前打招呼。

    终献的政治资源,已经开始渐渐体现了。

    陈青兕这些日子明显的察觉到自己的人际往来更加顺畅。

    牡丹花的栽培源于隋朝,兴盛于唐代。

    尤其是洛阳,此地最适合种植牡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将牡丹在洛阳开的最为旺盛归于洛阳的地气、王气,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

    这自是虚妄之语,不过毫无疑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花。

    牡丹就在洛阳长的最盛,到了外地,花朵便会缩小,而外地的牡丹本来一般化,到了洛阳,会支楞了起来,花朵能比以往大上一圈。

    故而洛阳牡丹甲天下,半点不假。

    随着一声“皇帝陛下驾到,皇后殿下驾到”

    李治、武皇后这对帝后姗姗而来。

    陈青兕向着李治、武皇后的方向望去

    李治身为皇帝,自是走在最前面,武皇后落后一个身位,位于左侧,右侧还有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孩,摇头晃脑的拉着李治的衣角,好奇的打量着四周。

    陈青兕并没有见过小孩,却也能猜透他的身份,历史上的章怀太子李贤。

    李治在众人的瞩目下,信步来到了陈青兕的身前,目光却落在镜镜身上。

    “爱卿,这就是令郎”

    李治身为皇帝,他极少如此关照某人。

    显然这也是封禅终献带来的结果

    李治最现实不过,到了这一步,他自然要与陈青兕上演一出君臣佳话,成为千古谈资。

    陈青兕道“却是我家大郎”

    这个时代大多人都喜欢自谦的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陈青兕却不乐意,从来不以“犬子”称呼他。

    说着轻轻拍了拍镜镜的肩膀,让他跟李治、武皇后打招呼。

    镜镜并不认生,上前了一小步,作揖道“见过皇帝陛下,皇后殿下,祝陛下长寿无疆,祝殿下福寿双全”

    李治满意的颔首。

    武皇后似乎听了喜庆的祝福,开心的眉飞色舞道“好乖巧的孩子。”

    李治问道“朕记得你叫陈谦”

    镜镜回礼开心道“回陛下,小子确实叫陈谦,字相和,小名叫镜镜,镜子的镜。”

    似乎让李治记着自己的名字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镜镜”李治再问“可知道这镜字的用意”

    镜镜道“知道,阿耶希望我能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古为镜”

    “好,好孩子”李治赞道“爱卿可有一个好儿子。”

    陈青兕道“谢陛下赞誉”他也不谦虚,道“臣也是这么觉得的。”

    李治大笑“早就听说,爱卿爱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他说着转身欲走,一旁的李贤却拉住了他的衣袖。

    李治有些不解。

    武皇后却在一旁提醒“陛下,贤儿求诗。”

    “哦看朕这记性,贤儿你自己说”李治满不在乎的说着。

    李贤一脸崇拜的看着陈青兕,作揖道“贤自小崇拜先生,您的诗文,贤全会背诵,一直期盼先生新作。不知是否有幸,求得先生新作。”

    陈青兕有些惊讶,李贤敢这么说,想来没有的假,他怕诗不达意,弄巧成拙,抄的诗文不多,但为自身利益却也不算少。

    李贤小小年纪,竟能全部背诵

    果然如传言中的那般,相比仁厚略带平庸的李弘,这个李贤却是天惠之人。

    陈青兕注意到李治眼神中也有小小的期盼,心里明悟,怕这求诗背后,这位大唐皇帝也没少推波助澜。

    想了想,陈青兕求来纸笔,写下了两首诗。

    一首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一首杜甫的望岳。

    一首歌颂大唐,一首赞美泰山。

    一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治瞬间满足

    这次封禅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就是这位大唐皇帝。

    前无古人的封禅规模,前无古人的大唐疆域,以及前无古人的威望

    李治此次封禅,有些讨巧,他身上的功劳有一半得算在李世民的身上,他是踩在巨人身上的存在

    但不管如何封禅的是他,接受万国朝贺的也是他

    万人恭贺,写诗文赞美的还是他

    封禅诗集李治收藏了好几本,只是诗集中没有陈青兕,让李治觉得不舒服。

    这位除自己之外,最大的受益人,也是文采最出色的诗人,竟没有为如此成功的封禅作诗

    李治好名,少了陈青兕,就觉得少了味道。

    恰好自己这个最聪慧的儿子酷爱陈青兕的文章

    于是有了这次赏花宴。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诚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加震撼,但李治独爱这一句

    这是大唐现今的写照,也是最高的荣耀。

    李治赞叹道“难怪爱卿如此自谦,你一人之才,可让天下文人失色。”

    李贤两眼更是冒着崇拜的小星星。

    四周的人就像让猴子抓挠一般,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文字,能得如此赞誉。

    陈青兕心里嘀咕这哪是一人之才,是华夏文化的结晶。

    武皇后这时道“贤儿,你领着陈家大郎随意玩耍可好”

    在征求陈青兕的同意之后,李贤领着镜镜跑开了。

    武皇后微微作福道“就让陈尚书陪陛下吧,妾身领着陈夫人去内苑走走。”

    李治并未拒绝。

    萧妙宸微微作福,跟着武皇后一起离开了。

    陈青兕面色不变,心中却泛起了小小的疑虑,武皇后似乎变了。

    变得没有那么强势,态度似乎和蔼友善了不少。

    很快在有心人的宣传下,陈青兕的两首新作在洛阳上下传开。

    震撼自是震撼,可要说轰动却也说不上。

    诸多士人反而一副果然如此的态度

    然后陈先生,不愧是陈先生。

    足够谦虚,也足够压轴。

    三月二十日,李治从洛阳起驾,西归长安。

    三十日,青海湖传来消息。

    吐蕃再次入侵

    李治有些气急败坏,朝廷这边刚刚出兵进攻高句丽,吐蕃立刻来袭,显然是刻意为之。

    陈青兕知道论钦陵的本事,席君买尽管是一员难得上将,可真不是论钦陵的对手,他能限制住吐蕃的进攻时间,却无法将之击溃。

    四月五日,苏定方再次提兵出征,于吐蕃论钦陵交战河口

    这一仗打了两个月,苏定方再次让论钦陵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