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秦三千年 > 第十六章 举国大葬 上
    @@打算将书名改成《大秦三千年》,希望各位继续关注和支持!

    忙碌的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就到了九月初七。这是一个充满阴霾的秋日,西风阵阵,让人不由心生悲愁。

    天刚蒙蒙亮,夜晚的寂静还未完全褪去的时候,咸阳宫前已是人山人海,不计其数,似乎整个咸阳宫的人全都出来了。

    这是给始皇帝送葬的队伍,他们将陪着始皇帝的灵柩从咸阳城一直送至六十多里远外的骊山皇陵。

    送葬队伍的规模比始皇出巡时有过之无不及。除了警卫帝都最精锐的将士之外,还有手举着各种颜色和图案旌旗的仆役,遮天蔽日。

    只是在这些旌旗的后面,六匹高头白马拉着的铜铸安车换成了冰冷的灵柩。

    灵柩被几百个身穿深黑色衣服、帽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用长长的竹杠抬着,高高地耸立在他们的头顶上,以极其威严而庄重的方式缓缓向前移动。

    始皇帝的灵柩就这样非常缓慢地向前挪动着。方形的灵柩上顶着一个偌大的金球,金球被一块边幅很宽的织锦罩起来。

    随着太阳冉冉升起,使得灵柩上的黄色绸缎就像是天上的一道燃烧着火焰的金色河流,流光异彩,耀人眼目。

    那金色的猛虎在柩布上呼啸,百兽在金黄色绸缎上翩翩起舞,交织出一种斑斓的色彩。柩布下面,是一个镶满密密麻麻的珠玉和翡翠的巨大棺椁。

    棺椁内有着极其奢华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在丞相李斯的亲眼见证下,在棺中葬宝仪式中放置进去的。

    在始皇帝的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了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厚度达一尺。始皇帝的头部上首为随侯珠,头戴珍珠龙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鹅卵。

    身上穿着一件由两千九百九十九片温润晶莹的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的金缕玉衣,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一模一样。

    身左放了一蹲玉雕苍龙,身右放了一蹲玉石睚眦。脚下放置了浅天蓝色碧玺螭龙,两边各放了翡翠制成的玄武、白虎、麒麟、旋龟和宝石制成的混沌、穷奇、梼杌、饕餮等神兽,以及九尊玉石骏马、九尊玉石赤鹿。

    除此之外,棺椁内还放有由李斯亲手撰写的《大秦律典》,包括《军爵律》、《田律》、《厩范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

    在葬殓完毕后,又被倒入九石珍珠和九千九百九十九块宝石,像瀑布一样铺满整个棺椁。

    紧随在灵柩后的是一列悠长的马车。走在最前的是一辆驾着八匹骏马的金安车,车上坐着始皇帝的幼子,也就是即将成为二世皇帝的胡亥。

    紧接着的是三十三辆各驾着四匹骏马的铜安车,车上坐着始皇帝的其他子女们。

    之后的是三辆各驾着两匹骏马的铜安车,依次分别坐着帝国的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和御史大夫冯劫。

    再后的是九辆各驾着两匹骏马的木安车,车上坐着帝国的九卿大臣们。最后面的是无数辆各驾着单匹马的木安车,车上坐着来自帝国各地的其他大小官吏。

    最后的是一队牛车,车上满载着琳琅满目的陪葬品,沿途发出“吱吱”的响声,在泥土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辙痕。

    沿路两旁每隔一步就有两名相向伫立的士兵。士兵们全都身着甲胄,手持长矛,当始皇帝的灵柩经过时,纷纷单膝下跪,叩首致敬。

    就这样,整个蜿蜒数里的送葬队伍整整用了五天五夜,才来到了目的地骊山皇陵。

    此时的骊山正沐浴在秋日的暖阳之中,这个季节的天气是最舒服的时候,空气凉爽却不会带来寒意。

    骊山周围的每颗树木都已被包裹上一层白色的粗麻布,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要不是悬于中空的太阳,还以为是冬日里刚刚下过一场封山断路的大雪,或是清晨未来得及消散的漫山遍野雾气。

    处在这片雪山雾海中的皇陵更显得肃穆凝重。皇陵前的参天巨树早已被砍伐殆尽,形成一片足有一个咸阳宫大小的广袤空地。

    空地的正中央是一个用仅剩的几颗参天巨树为根基搭建而成的高台。高台高耸入云,离地足有八十尺,比十个成年男子还要高。

    高台上面向着皇陵方向横放着九个大铜鼎,每个鼎里各插着一根粗硕的高香,每根高香有三个成年男子那么高,而且要两个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抱住。

    九鼎的前面,整齐的摆放着三张极其宽大的长方形木桌,每张木桌刚好对应三个铜鼎,有平常饭桌的几十倍那么宽大。除了中间一张已摆满了祭祀用的食物外,其余两张则都是空的。

    眼前的一切,让来自帝国各地的大小官吏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无不惊呼场面的宏伟、浩气,非人力所能想象。

    高台的左侧地上整齐划一的伫立着与真人相仿的兵马陶俑,分成三个大小不一的阵列,呈品字形排列开来,构成一个气势磅礴的阵容,给人一种肃杀的感觉。

    最前面阵列的主要是由步兵佣组成。站在整个阵列之首的是两个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的将军俑,左边的一位身着金色铠甲,在柔柔的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右边的一位身着虎皮战袍,在徐徐而来的凉风吹动下随风飞舞。

    将军佣后面是由步兵佣组成的方形阵列,黑压压一片,数不胜数,站在方阵外围的身穿黑布战袍,中间的则身穿皮质铠甲,皆手执矛、戈、殳、剑、弯刀和钺等青铜兵器。

    步兵佣之中还有一些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的军吏佣,挺胸伫立,双目直视前方,手持金鼓旌旗,似乎正在指挥周围的兵士们冲锋陷阵。

    紧跟在步兵佣阵列左后侧的是由六十四乘战车组成的方阵,每列八乘,共有八列。每辆战车驾有真马大小的陶佣马四匹。

    陶佣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每辆战车上一字排列着三个武士俑,中间的一个为战车御手,拉着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一个手持长柄剑,一个手持三丈长戈。

    战车后面紧跟着的是弩兵俑方阵,立式弩兵俑位于阵表,皆头挽发髻,身着战袍,腰系革带,足登短靴,左手持弓弩若扶枝,右手拉弦若抱儿,个个摆出一副百步穿杨的架势。

    而众多蹲跪式弩兵俑则位于阵心,身穿甲胄,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握弩待发。

    随后的是由骑士俑和陶鞍马俑组成的长方形骑兵阵。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

    骑士们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

    右后侧的方阵与左后侧的不仅陶俑的组成一样,而且对称排列,阵列也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