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秦三千年 > 第二百零五章 分封异姓王
    论功行封,封了战功最大的韩信为楚王,再封其他异性王也就在所难免。

    赵政虽然对分封异性王有所顾虑,但终究没能抵得住张良的理。他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在继续保持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同时,将偏远的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将领。

    在庆功宴会上,赵政总结了秦军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他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要数丞相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要数陈平;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要数韩信……

    赵政让张良自己选择齐地的三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张良觉得自己本是布衣,因有幸得到始皇帝的赏识,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一个布衣能够得封万户,位列侯,他已经很满足了。他不敢承受齐地的三万户食邑,只求受封他的家乡颍川城父(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东南边陲)就足够了。

    然后,按照功劳大小,赵政依次分封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卢绾为燕王,陈平为户牖侯,周勃为武威侯,灌婴为颍阴侯,樊哙为舞阳侯……

    张良非常清楚赵政的担忧和顾虑,他原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辞让,让其他人也跟着效仿,减少朝廷的分封,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竟无一人跟随。

    各位受封的王侯心满意足,在跪地叩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后,纷纷开始夸耀始皇帝的功德:陛下能做到知人善用,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这才是最终取胜的真正原因。

    主要功臣的授封问题告一段落,接踵而至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早已争斗不止,互不服气。

    咸阳宫内。

    “朕听说那些还没有封赏的大小将领整天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赵政不忿地向身边的张良抱怨道,“他们到底想干啥啊?”

    没想到,张良却若有其事地反问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正打算谋反啊!”

    “谋反???”赵政哈哈大笑道,“张丞相,这天下刚刚安定,他们岂有还要谋反的道理呢?”

    “陛下有所不知,”张良依然是一副若有其事的样子,娓娓说道,“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了下来,陛下就厚赏了我和上将军韩信等有功之臣。如今大小将领都依此盘算着自己的功劳和封赏。这么一算下来,这些人发现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他们自然就害怕陛下因为不能全部封赏到所有的有功之臣,而乱加罪名在他们的身上,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这显然是张良开的小小玩笑。赵政默契地给予配合,他作出一副当真严肃,又略带焦急的神情,道:“那请问丞相该如何是好啊?”

    张良当然不敢继续开玩笑说“你求我呀!你求我呀!”他反问道:“在所有有功之臣中,陛下平生最憎恨,并且大家都知道的人是谁?”

    “雍齿,”赵政脱口而出,“没错就是他。他这个人蛮横无理,虽然功劳多,但却目空一切,太张狂,有时连朕都不放在眼里。要不是看在他是个优秀的将才,屡立战功的份上,朕早就将他拉出去杀掉了!”

    “既然这样,那就赶紧先封赏雍齿吧!”张良一本正经道。

    “先封赏雍齿?”赵政迟疑道,“朕没有听错吧?朕最讨厌那个雍齿,你竟让朕先封赏他。”

    见张良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赵政更加疑惑,心急道:“那是为何呢?请丞相快快说来听听。”

    “是这样的,陛下。”张良解释道,“大家都知道陛下最讨厌那个雍齿。如果他们见到雍齿这样的人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不再担心自己能否被封赏的事了。”

    “言之有理!”赵政欣喜道,“既然如此,那今晚就大摆庆功宴,封赏雍齿吧!”

    于是,赵政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令丞相张良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非常奏效,众将领都觉得像雍齿那样讨始皇帝厌恶的人尚且被封为侯,自己就更不用着急了。

    众将领的心总算安定了下来。赵政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在原先六国贵族的后代上,能否有效控制这些人直接关系到天下的安定,这个教训是最为深刻的。

    他对他们从来都不敢掉以轻心。早在天下刚刚统一时,他就向各国旧地派出了大量密探,密切监视着旧国贵族们的一举一动,竭尽所能地除掉那些企图恢复旧制的老顽固。可惜,终究没能阻止他们复辟,让天下黎民百姓又一次陷入苦不堪言的长时间混战中。

    六国后裔该如何处理?与分封问题相比,这才是真正头痛的问题。

    跟以前一样,安排大量的密探到各地对他们进行严密监视,显然是不可取的。那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们统统杀害,永绝后患,更是行不通。一个法制的朝廷本身就不允许这样的所作所为,更何况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招致六国后裔更为猛烈的反抗,弄不好天下会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

    对于六国后裔的问题,最后同样是张良出计策解决。张良在汲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六国后裔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全部迁往关中居住的建议,以便将他们完全置于中央朝廷的控制之下,消除后顾之忧。

    但过程并不十分顺利。赵政先是命张良昭告天下,让六国后裔和地方的名门望族自愿前往关中居住。中原大地的人们恋乡情节由来已久,怎会自愿离开从小到大生活的故土。实在没有法子。赵政只好下令各地的县衙像流放犯人一样,将本地的六国后裔和名门望族监送往关中。

    一时间,十几万人被迫携妻带子离开故土,大人们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小孩因受怕而哭闹不止,到处鸡飞狗跳,一片混乱。直至两年后,才基本完成迁居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