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太真仙道 > 第九章 通脉
    姜逸拿着登记过得两本书离开藏经阁后,就迫不及待的回来了自己的住处,关上房门,便开始研读了起来。

    因为对于修仙者来讲,修为境界最为重要,所以姜逸首先将《元气诀》翻开来看。

    姜逸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道:

    “元无者,道体虚无自然,乃无为也。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永绝,三田道成,则体满藏实,童颜长春矣。”

    这段话是元气诀的总纲,意思是人只要做到内心不起,外在的事物就不会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从而得到内外安静。一个人内外安静,就会心神安定,气息和缓。心神安定,气息和缓,就会使体内元气自然流转。元气流转,就会使五脏得到疏通滋润。五脏得到疏通滋润,真气就会在百脉中流行,就会津液上应,从而不思五味,永绝。及至体满藏实,便可童颜永驻,长寿延年。

    姜逸细细品味了一番这段话后,继续向后看去。

    “夫元气修炼,气化为血,血化为髓,炼形为气,气炼为神……”

    半个多时辰后,姜逸将《元气诀》仔细通读了一遍后,开始照着上面通脉期的功法练了起来。

    所谓通脉,就是指打通周身经脉。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上的经脉总共有正经十二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正经十二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之为“正经”。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有“异”的含义,说明奇经不同于十二正经,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故称“奇经”。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于十二经脉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正经十二脉另行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起沟通作用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十五络脉是正经十二脉,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及脾之大络在四肢和躯干部分出的细小经脉,络脉和经别都是正经十二脉和奇经八脉的分支,起的是加强表里两经联系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指正经十二脉之气所濡养的筋肉,随同经脉结聚散布于四肢、头身,其分布范围与正经十二脉大体一致。其作用是联络筋肉,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十二皮部是指与正经十二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正经十二脉及其络脉之气的散布部位。

    其中,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都是正经十二脉和奇经八脉的附庸,会随着正经十二脉和奇经八脉的打通而自然通畅。所以,通常人们所说的打通经脉,就是指的打通正经十二脉和奇经八脉。

    根据打通经脉的方法和顺序不同,通脉期的功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打通正经十二脉,再打通奇经八脉,大约有六成的通脉期功法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则是先打通奇经八脉,再打通正经十二脉,这一类功法在全部的通脉期功法大约占据四成左右。

    人体的经络系统就像是地表的江河湖海。十二正经犹如大江大河;而奇经八脉就像大江大河边上的湖泊沼泽。

    因湖泊沼泽的水量要大于大江大河,所以同样是打通一条经脉,打通奇经八脉会比打通正经十二脉增加更多的真气。

    因此先打通奇经八脉的功法,在初期时功力增长的速度较快,且因为打通奇经八脉要难于打通正经十二脉,所以后面再打通正经十二脉时会变得非常容易。但这类功法入门较难,且练习到一定程度后,会有瓶颈出现,若不能突破瓶颈,功力就难得寸进。

    而先打通正经十二脉的功法,虽然在初期进境较慢,后期打通奇经八脉时也只能循序渐进,无法向前一类功法那样一蹴而就。但却胜在入门较为容易,且中途没有瓶颈,只要花费足够的时间,终有一日能够习练到最高境界。

    这两类功法中,先打通正经十二脉的功法,好比是路途漫长却平坦的大路,虽然走到路途较远,但只要按照道路走下去,就终有一日能够到达终点。先打通奇经八脉的功法,好比是快捷却崎岖的捷径,虽艰辛难走,但只要能够走通,就可以快速到达终点。这两类功法可谓是各有千秋,难分优劣。但无论是哪类功法,都需要将全身经脉尽数打通,到最后却是殊途同归。

    姜逸所练的《元气诀》打通的第一条经脉是十二正经中的足少阴肾经,正是属于先打通正经十二脉的哪一类功法。

    足少阴肾经,简称肾经。循行部位起于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出于然谷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在五脏中肾藏精,五行属水,是人体先天之本。打通肾经,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先打通足少阴肾经,就是先补强自身,打好基础,从而为今后的修炼铺平道路。

    其实打通经脉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人体的经脉本身就是通的。经脉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要是完全不通,那气血运行不畅,人就会生病。但这种“通”并不是全通,普通人的经脉中充满了淤塞,就好比血栓病人的血管一样,只有很小的一条通道允许极其细微的真气才能通过。所谓的打通经脉就是将经脉中的淤塞清除,使经脉完全通畅,从而能够通过更多的真气,所以应该叫疏通经脉更准确些。

    姜逸盘膝坐于床上,按照秘籍上的记载,搬运着体内的真气聚于涌泉穴处,开始打通涌泉穴与然谷穴之间的这段经脉。

    玄黄大世界仙道发展亿万年,在通脉期时,不光打通经脉的多种多样,打通经脉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有用真气不断撞击淤塞,直到将淤塞撞开的冲脉法;有用真气不断侵蚀淤塞,最终将淤塞腐蚀崩溃的侵穴法;有将真气极度凝聚,在淤塞上穿刺出一个个小洞,最后将这些小洞连为一体的洞穿法,等等。

    而《元气诀》记载的通脉方法名为消磨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用真气不断的消磨经脉中的淤塞,将淤塞不断消磨掉,直至最后将其消磨殆尽。

    大约半个时辰后,姜逸体内的真气耗尽,不得不停止修炼,而涌泉到然谷之间的这段经脉依然还没有打通。不过这却是正常现象,毕竟若是经脉容易打通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耗费漫长的时间在通脉期了。根据统计,在玄黄大世界,人们通常都需要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通过通脉期。

    姜逸略做调息了一下,便已将消耗的真气恢复。又感受了一下经脉中的情况,发现按照现有的速度,大约半个月就可以将足少阴肾经的第一段打通。从涌泉到俞府,足少阴肾经上共有二十七个双穴,每两个穴道间分为一段,就是共有二十六段。按照半个月打通一段的速度,打通整条足少阴肾经大约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因修仙者刚开始修炼时,经脉都较为脆弱,所以每天练功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导致经脉受损,影响到今后的修炼。而具体应该修炼多长时间,应以真气耗尽一次为宜,超出这个时间,就会修炼过度。所以姜逸真气恢复后,也没有继续再练功,而是将那本《纵横十九道》的剑法拿起,翻看了起来。

    姜逸翻开了一阵后,发现这本《纵横十九道》与其说是一门剑法,不如说是一部剑理。因为这正本书中,除了开始时,介绍了一下点、削、刺、砍等基础的用剑之法外,便再无一招剑法。正本书中写的都是用剑的原理和应当如何料敌先机,谋划布局。

    总的来说这“纵横十九道”的剑法,和姜逸以前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一门“独孤九剑”的剑法有些相似,两者都是以剑理为主,而无具体的招式。但和“独孤九剑”不同的是,“纵横十九道”并不要求“有攻无守”,在“纵横十九道”的剑理当中,防守也是谋划布局的一种方式。同时,“纵横十九道”也不像“独孤九剑”那样对不同的兵刃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在“纵横十九道”的剑理当中,不论对方使用什么样的兵刃,都需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而“纵横十九道”就是通过把握这些最基本的规律来克敌制胜。所以对于“纵横十九道”的使用者,无论对方使用什么样的兵刃,都是一样。

    因为“纵横十九道”是以奕理化剑理得出的一门剑法,所以这门剑法的使用者来说,其棋艺越高,对剑法的理解便越深刻,剑法的威力也便越强。

    对于围棋,姜逸虽然也有一些了解,但这种了解非常浅薄,也就知道一些什么“一眼死,两眼活”这种最基本的东西,棋力大概也就只有K级的水平。以这种水平来钻研这门剑法,显然是不够的。

    他在心中不禁暗道:“看来,我需要抽时间钻研一下奕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