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通决定把圣旨给海东引起了诸人的疑惑。刘六问道:“请问哥哥这却是为何?”
“若把圣旨交给金陵对咱们安丰有害而无益。”
丁国珍、罗文素略有醒悟刘六与王显忠却还是迷惘不解王显忠问道:“哥哥此话怎讲?为什么说把圣旨给了老朱对咱们就是有害无益?”
“有两个原因。先益都远而金陵近且金陵如果出兵必经我安丰。其次朱元璋曾经提出过请主公迁去金陵而小邓虽然‘天生反骨’、‘心狠手辣’先后杀关铎、潘诚、王士诚等人但就目前来说对咱们安丰、对咱们主公却似乎还并无觊觎之意。所以圣旨宁可给小邓也不能给朱元璋。”
丁国珍道:“远交近攻。”
金陵距离安丰较近而且朱元璋曾经提出过请小明王迁去金陵。为何请小明王“迁去金陵”?是因为他忠心耿耿么?显然不是!无非是看中了小明王、刘福通的名气和号召力欲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福通既看出了这一点对朱元璋又怎会不忌惮?
也许邓舍和朱元璋一样本质也是野心勃勃之辈。可不管怎么说一来毕竟他还不曾如此明目张胆地暴露过心思完全把安丰视作可利用的傀儡;二者益都距离安丰也比较远就算是此战打败了察罕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展之重点应该还会是在北方定然暂时无力顾及江、淮。换而言之对安丰来说益都的安全系数要远比金陵为高。
如此一来二选一肯定选择益都。
罗文素、王显忠恍然大悟。
王显忠佩服地说道:“哥哥就是哥哥站得高看得远!听哥哥这么一分析圣旨的确是该给益都、而不给金陵。只是也正如哥哥所言朱元璋如果出兵十有会经过咱们安丰若将圣旨给了益都会不会惹恼了他?”
刘福通转过头瞧了王显忠一眼轻描淡写地说道:“惹恼了他又怎样!难不成他还敢把咱安丰打破?”
扶案而起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身上一瞬间诸人好似又看到了他当年睥睨江山、纵横天下的气势。只是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他站了片刻重新落座归入阴影再度缓缓地闭上双目好像又开始继续养神。
丁国珍问道:“然则请问刘公圣旨该怎么写?”
圣旨该怎么写这本来应该是小明王的事儿。不过从刘福通笞杀杜遵道后宋朝廷的权力便就悉数归入其手无论军政诸事小明王但只点头而已。所以丁国珍此问在场诸人没一个觉得奇怪反而理所当然。
刘福通沉默了会儿说道:“就按俺刚才话里的意思去写。但有一点需得注意。”
“是什么?”
“不要把话说得太明白了。可任小邓为此战之主帅也可以把他夸得天花乱坠。但是类似‘节度海东、金陵两地军马’这样的话绝不能写!”
简而言之刘福通的意思就是圣旨内容要含糊可以确定邓舍为此战的主帅但是却也不能把朱元璋放得太低。打一个比方如果将益都和金陵比作两座山乍一看似乎益都这座山较之金陵高些但归根到底相差不多而且两者还都是山。主、次虽分可是也等同没分。
罗文素说道:“太保高明!这样一来既定了益都为主却也没得罪金陵。恰是‘两全其美’。”王显忠也是连连称赞不已。
只是可惜他两人说的只是表面其实没有看出刘福通这层安排的深意。丁国珍看出来了拍手叫绝说道:“古人云:‘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刘公您的此计真是太好了!高瞻远瞩即为此乎?”
“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如果刘福通不答应金陵和益都的请求不肯出圣旨就是同时得罪了朱元璋与邓舍只会激起他们的不满乃至“同仇敌忾”之心以他两人的狠辣手段而言说不准就会因此做出什么事儿来。把安丰放在金陵与益都的对立面上是为“急之则相持”。
答应他两人的请求并且也确定了邓舍为主可同时又不肯给其实权、将之地位彻底明确下来反而很含糊“缓之而后争心生”。谁的“争心”?自然是金陵与益都的“争心”。战败就不说了如果战胜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两方必会生内斗。内斗一起得利者谁人?只有是安丰。
丁国珍说“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才是真正的“取之左右逢其源”!
刘福通虽然不读书到底纵横天下多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宋亡以来百年中有数的汉人英雄之一。虽然说蒙元入主中原后造反的汉人一直层出不穷几无断绝。但若不是韩山童与他这一场红巾军大起义也不会这么快就展到如此轰轰烈烈的地步!
黄河石人出挑动天下反。率三千子弟倡起事;杀黑牛白马登高一呼影从者百万。红旗竖起就像是一声春雷炸响驱散了笼罩在中国大地上几近百年的异族阴云。多少的豪杰欢喜雀跃从四面八方()
奔来汇聚在他的麾下;多少的英俊弹冠相庆不辞千里而来甘愿受其驱使。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呐喊与漏点间又有多少的汉家子抛头颅、洒热血!所向披靡年余间拓地千万里;三路北伐大都几乎逼得元帝仓皇逃遁。
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手底下唯唯诺诺;而邓舍也才是红巾军里的一个马前卒子。最盛的时候天下谁人不知君!杀伐决断威名何止如日中天?即使现如今运道不在处在了末路猛虎依旧是猛虎。
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可以容忍朱元璋他可以忍耐邓舍他可以暂时地蛰伏起来他可以忍受失败但要想让他从此彻底地收起爪牙自愿从波澜壮阔中退出却是绝无可能!他怎肯甘心?他又怎会屈从!只从这一道圣旨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深谋远虑也同时可以看出他的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刘福通坐在交椅上他的双眼还是闭着但是在他沉静的外表下掩在袖中的双手却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他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从天边滚滚儿过像是在说:“不成功便成仁岂能苟活在世?一定要东山再起!”
……
圣旨很快就分别下不到三天便送到了益都。
因为鞠胜、刘十九还需要拜访一下沙刘二等人所以还没有回来。送圣旨来益都的是两个人一个乃朝廷特使另一个则是随鞠胜一起出使的随从。在招待过特使后邓舍把那随从召来询问细节。
“可见到主公了么?”
刘福通等虽然早就打出了前宋的旗号且把年号等等也早就定下了但小明王还不算正式地登基称帝故此宋政权上下一概称其为“主公”。
信使答道:“到安丰的当天晚上小人随鞠大人、刘大人先见了刘太保;次日见到了主公。”
“主公精神如何?”
“安丰朝堂之上惟闻刘太保之声。主公从头到尾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教小人等免礼平身;第二句是在刘太保答允下圣旨后说了声‘好’;第三句是在事情议过刘太保请退朝时又说了一句‘好’。”
邓舍哑然虽然他早就知道刘福通握有安丰实权小明王只是傀儡但是却没想到居然“傀儡”到这个程度摇了摇头接着问道:“刘太保气色如何?”
这个随从是辽东红巾的老人北伐之前曾经见过刘福通。
他回答说道:“较之数年前刘太保明显地老了许多鬓角全都白了而且也深沉了许多言谈举止不复再有当年气吞万里的豪迈不知是才得过病还是怎的嗓音有点沙哑。不过小人总觉得……。”说到此处这人顿了顿皱起眉头像是在寻找合适的形容。
“觉得怎样?”
“……难以琢磨。”
“难以琢磨?”
“正是。以前的刘太保锋芒毕露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现在的刘太保看似失去了锋芒但却变得令人无法猜测他究竟真实的想法。”
邓舍点了点头沉吟片刻从案几上拿起圣旨打开来说道:“圣旨上刘太保自任兵马大元帅命我与吴国公经略腹里。虽说给了我一个副元帅的头衔但接着就命吴国公暂行‘同知枢密院事’。当时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同知枢密院事”在枢密院里仅次“知枢密院事”而众所周知枢密院是掌握军权的最高机构虽然只是“暂行”但从理论上讲朱元璋就已在邓舍之上有了调动、指挥海东军队的权力。但同时邓舍却又偏被任命为此战的副元帅论实质似乎又该在朱元璋之上。
——丁国珍果然把刘福通的设想很完美地付之了实现。
随从答道:“当时朝堂之上鞠大人与金陵的使者汪河激烈争辩想要为主公争取到副帅的任命。鞠大人提出主公乃是燕王品级高过吴国公当然应该做副帅。汪河则说此战若无金陵参加胜负犹不好说而且打河南、还旧都肯定是要以金陵为主所以吴国公当为副帅。刘太保只闭着眼仿佛听而不闻。辩论了足有半个时辰丁国珍出列提议不如按双方出兵的数目来决定究竟谁适合做副帅。我海东的精锐现今大多都已投入战场吴国公显而易见不能与主公相比。因此汪河坚决反对。”
“然后呢?”
“王显忠随之出列表示赞同汪河的意见。并提出如果我益都不愿不妨就暂且搁置这个争议看看谁先打下汴梁谁就是此战的主帅。”
“先打下汴梁?”
等到打下的汴梁时候河南也差不多都该被收复了不说战事结束也快到结束之时了还用得着再分主次?
随从听出了邓舍的潜台词说道:“是啊!所以鞠大人极为不满认为王显忠是在胡扯八道差点拂袖而出。便在此时罗文素出列一边肯定鞠胜的意见一边也着实夸奖金陵的忠诚说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什么办法?”
“就是如圣旨上所言。以刘太保为主帅以主公为副帅。同时为表彰朱元璋的‘乃心王室’拔擢他入枢密院暂行‘同知枢密院事’。”
“刘太保呢?”
“从始至终一言不。直到这时才睁开了眼点头表示同意。”
邓舍心道:“姜还是老的辣。”非常明显在安丰朝堂上的这场争执分明就是一出闹剧。什么王显忠支持汪河又什么丁国珍偏向海东又什么罗文素打圆场“说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明明全是在演戏罢了。
就以刘福通在安丰的权势而言没有他的肯与默认谁敢自作主张?
“嘿嘿。看来刘太保是对我与朱元璋谁都不放心打算叫俺们彼此牵制……。罗文素提出此议、刘太保表示同意后鞠胜是怎么说的?还有汪河呢?”
“僵持不下只好听从。”
邓舍又看了眼圣旨随手卷起丢在案上说道:“听从便听从罢。反正圣旨已下想再改也没可能了。无论如何至少咱们海东算是得到了此战副帅的位置。‘暂行’同知枢密院事?吴国公啊吴国公刘太保想的分明是过河拆桥!”也不知他想到了什么忽然又是嘿然一笑转开话题问道“刘太保对此可提出什么要求没有?”
“什么要求也没有。”
“什么要求也没有?没有再要求咱们南下打徐州?”
“没有。”
“也没有要求粮秣、军饷?”
“没有。”
“半句不曾提及分军给安丰之事?”
“是的。”
“噢!不要徐州不要粮饷、不要军卒。”邓舍不觉古怪若有所思喃喃地说道“平白给了道圣旨放任臣子们去打地盘却一无所求。刘太保那你想是要什么?”正琢磨间堂外侍卫来报:“洪先生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