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霜脸一红,推了杨雪一把,斥道:“胡说,你姐夫才不会这样呢。”杨雪大惊失色:“不这样,那是哪样?难道我姐夫不高兴能这么快将姐姐给娶回家?”
杨霜咬牙,伸手在杨雪腰间掐了一把狠的:“臭丫头这张臭嘴怎么就这么讨嫌呢!你也别得意,过不得两年就轮到你了。”杨雪撇嘴:“不是还有几年嘛,早着呢。”
杨霜挤眉弄眼怪腔怪调地道:“早,昨晚祖母和娘商量了,若是棉花价钱合适,这回就多买些,请弹棉花的到家里打棉被,索性连你的那一份一块打了。嘿,谁叫我家妹子本事大,自己挣得到嫁妆呢。”
“连我的一块打了,这,不可能!”杨雪瞬间傻眼。杨霜一扬眉:“怎么不可能,请弹棉花的来家里打棉被多麻烦,祖母说索性一次全弄好,省得将来到你了还得麻烦一次。左右棉被放几年又不会变旧不暖和,只要每年六月间搬出来晒一晒就是。”
呃,这倒是实话。可问题是自己还只有十三岁,这未来的夫婿面长面圆,躲在哪块白云底下还不知道呢?就这么早早地准备出嫁时候的棉被,合适吗?
而且一想到将来要嫁人,离开亲人们去一个陌生的家庭,和那家人一个锅里吃饭,杨雪就觉得害怕。虽然是穿来的,可她喜欢杨家,喜欢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她心底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想离开这个家的。
不过杨雪只是郁闷了一小会,因为徐记快要到了,兴奋得打起了哆嗦的杨冬上蹿下跳地骚扰着杨雪,她根本没有再纠结自己终生大事的时间了。
在此之前杨元本已经去一家店铺找人家将元宝兑换成了一万文钱。一万文钱在手,五文钱一碗的牛肉面当然是尽着吃了。不过庄稼人的节俭习惯使然,除了给杨冬点了两碗外,余下人都是一人一碗。
杨冬这熊孩子居然提出将多叫给他的那碗面分一半给自家老子。杨元本虽然时常骂儿子,但看着他吃得很香的模样,哪里忍心分他的,就说自己不一会儿就要回河堤工地,工地晚饭饭菜都不错,饿不着自己。杨冬坚持说自己吃不完,非要分一半给他。
这孩子没发烧吧,杨雪真想伸手去摸摸弟弟的额头,这才多久没见,怎么一下变得这么懂事了。
杨元本显然也被儿子的转变惊到了,薛氏却比较淡定,道:“这也是冬哥儿一片孝心,原本你就和他分了这碗吧。你不在家,这孩子这阵子倒是懂事了许多。”
杨元本看了看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终于还是拿起筷子挑了一半面,碗里的牛肉却一块也不要。杨雪忍不住感叹: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别看自家老子平日里怎么凶神恶煞地对弟弟,可骨子里却是极其疼爱他的。
吃完面又逛了一通,买了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然后一家子进了一家棉花铺子。问了一下,棉花不但没涨价,反倒跌了一点。此事看起来意外,其实却是情理之中。武清县虽然大旱,但当地原本就没什么人家种棉花,基本是从外地运来卖,所以大旱不大旱的没什么影响。反倒因为大旱,老百姓购买力下降,逼得商家们不得不削价出售。
“老人家,这两个都是您的孙女吧,模样怪俏的。您这回来看棉花,瞧着应该是为这位姑娘准备嫁妆吧。”一家人一走进棉花铺子大门,老板娘就笑吟吟地迎了过来,一双眼睛盯住杨霜直看。
“难得碰到棉花降价,小铺这批棉花原本是上等货色,这不碰上干旱大家都没钱只好降价出售。您买回家去自己请弹匠弹,厚薄随自家心意,再好不过。”
老板娘长着一张讨喜的圆脸,与人说话的时候未语先笑。生就一双毒眼,一下就瞧出这一行人当中能当家作主的是薛氏,直接拉着薛氏的手殷勤地介绍起自己铺子里各种品级的棉花。
无奈薛氏只管看啊问啊摸啊半天不做决定,等到从人家嘴里套出买得多可以再降价的时候才说出自己想买多少。老板娘先是做肉疼状,犹豫了好一阵,最后还是点头答应。
杨雪自己和老王秦氏去买菜和菜贩们磨价钱的时候,大多是仗着年小卖萌。这回看到薛氏和老板娘杀价,见识了自家祖母那不动声色沉得住气的做派,才觉得自己道行太浅尚需多加修炼。
薛氏买了两种棉花,好一点的那种用来弹盖的棉被,差一些的用来弹铺的棉被。因为是给杨霜杨雪两个人准备的,拢共是十二床棉絮的棉花,再加上给家里人做新棉衣的,这一次购买的棉花数量算是比较惊人的,难怪老板娘最终肯答应让价。
武清县乡下人家嫁姑娘,棉被的标配是两铺两盖拢共四床。穷苦人家则是一铺一盖,殷实人家可以三铺三盖,还有四铺四盖的。当初杨雨出嫁的时候是三铺三盖,三个孙女一视同仁,如今薛氏给杨霜杨雪准备的自然也是一样。
薛氏掏钱掏得爽快,老板娘笑得见牙不见眼,奉承道:“您老真是会打算。我卖了这么多年棉花,价格自来是一年高过一年,从来没有跌过的。今年碰到了,可不就该多买些。再说您这小孙女长得仙女儿一般,指不定那眼尖的人家啊早就瞧中了。您老可得瞧准了,模样不俊配不上您孙女的后生来提亲千万别答应。不过这嫁妆早备下是没错的。”
薛氏呵呵地笑:“借您吉言。”杨雪则满头黑线,忍不住先奔出了铺门。
杨霜跟着出来,用肩膀轻轻撞了一下妹子,促狭地道:“可不就是,我妹子仙女儿一般的模样,又识文断字,还勤俭持家得县太爷亲自奖赏过的,还真不是什么猫三狗四的后生能配得上的,是得好生挑挑。”
杨雪反手就是一拐子:“去,这阵子我不在家,没人监督二姐,二姐跟姜达单独呆一块儿都学坏了。”“臭丫头,真下的了手啊你。”杨霜躲避不及直接中招。
因为买了棉花,必须要坐船回去。好在是大主顾,棉花铺子的马车直接给送到码头。要装棉花,马车坐不下这么多人,杨元本让薛氏和杨冬先坐车去码头,自己和白氏带着两个女儿走过去。
爹娘在一边商量着家中各种活计的安排,姐妹两个咬着耳朵,说着私密话。说来说去说到秋香捎信来说方家大少奶奶要做二十个荷包,材料这一两天就会送到家。
杨雪皱眉:“姐姐又要绣嫁妆,又要做二十个荷包,忙得过来吗?”杨霜道:“挣钱的机会谁肯往外推啊忙不过来也要忙。好在入冬地里没多少事,祖母也可以帮我。”
杨雪叹了口气:“倒也是,方家大少奶奶这里若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二姐你就是出嫁了也是一个挣钱的门道不是,委实推辞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