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唐朝好地主 > 第839章 夺兵权
    “亏李想的出来!”

    自中书门下出来后,侯君集拉着张亮一起同返军营。.┡M在刚才的中书会议上,李抛出了几个很惊人的计划,第一是增兵至八十万,第二则是改革军制。

    侯君集对于增兵至八十万,没意见。他是军方大将,对于军队增兵,当然是持支持态度的。可李的改革军制计划,那就是举刀向着他们这些将领们来的了。

    李提出的改革计划,步子迈的很大。先,明确表示,皇帝将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

    两衙,既南衙卫府和北衙禁军,为朝廷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府兵和禁军。

    指挥将领,为府兵或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分属南北衙的军队,事毕撤销。

    “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南北衙,而不得专其制。”这就是李说的军制改革之法,新设的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两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

    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指挥将领统兵出征,从而分现兵之权和握兵之重的分离。

    本来嘛,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自隋开始的卫府制,本身也是兵将分离的。平时十二卫府的兵归于一个个卫府统领,郎将以上的将领,平时是不直接统兵的,而分属于十二卫,呆在京师。遇战事,才委任统兵,由各卫府抽调兵马组成出征军队。战事结束,将军还朝,卫士还府。

    但现在,李做的却是更进一步。

    十二卫府,甚至是南北衙之上,设立了一个枢密院,来掌军权军令。南北衙则相统兵。

    “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侯君集不满的道,以前朝廷没有枢密院,可也还有兵部掌兵符军令啊。以前也有十二卫府统兵啊。

    现在倒好,弄出来一个枢密院,抢了兵部的职权,兵部倒是成了个空壳子。兵部现在只管武官的考核升降以及装备后勤这些了。

    “这意义何在?”

    张亮没怎么说话,张亮其实早年也是瓦岗的将领,可投了唐之后,却跟秦琼李绩单雄信这些早年瓦岗的将领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被他们排挤。原因是当年张亮在瓦岗的时候,是李密的人。还是靠告密出卖别的将领,才成为李密心腹的,因此一直就不为秦琼这群将领认可。

    现在朝中军界,还偏偏就是秦琼程咬金这群当年的老瓦岗混的最好,最得势,尤其是靠着李,在军界是股难以越的力量。<script>dudu1();</script>

    不过张亮虽没能跟秦琼他们抱成团,但在朝中也还很得重用的,当年为秦王东奔西走,甚至被齐王酷刑逼供的时候,他的咬牙不屈没白废。

    相比于侯君集那张臭嘴喜欢乱说话,他倒是更喜欢思考。

    李在中书门下会议上提出的这套军制改革,在侯君集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可他却深意。

    李的这个改革,其实就是冲着将领来的,尤其是统兵的大将。

    军权统归于皇帝,同时枢密院的枢密使却是由文臣出任,这是要以文御武,同时要更彻底的让那些高级将领不能直接统兵。

    这样做是为什么?

    防止武将拥兵专权啊。

    而在兵力配置上,则是要强干弱枝,内外相维。朝廷最精锐的是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将驻守在京城,而府兵分驻各地。

    京城的兵马最精锐强壮,地方民兵性质的府兵自然不敌,也就没有人敢造反。

    而如果京城有变,则在各地的府兵,数量众多,联合起来,也足以对付禁军变乱,这就是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同时呢,地方的卫府兵,要番上,轮流到京师宿卫,这样京畿也保持着一支数量可观的卫府兵,避免全是禁卫军。而禁卫军呢,也还要轮调戍边,让他们轮流到边疆去戍卫,避免这些精锐慢慢的腐朽。

    张亮知道侯君集最不满的一点在于哪。

    李的这个新制中,军队以后都是指挥与统领分离的。就如府兵,平时都是以折冲府分驻于各地,每府千把人左右,由折冲都尉等中级军官统领,高级将领是统领不了的。折冲都尉统领和训练军队,但只有统领和训练权,却没有指挥作战权。遇战事,是由朝廷直接从两衙选调将领来统兵的。

    北衙四军一营,原来跟地方卫府军是不同的。

    将领直接统兵,但现在李也要搞府兵那一套。北衙禁军虽不设折冲府,可要设营,一个营就相当于一个折冲府,千把人左右。由营将统领,平时侯君集这样的北衙大将军,也无权直接统领各营兵马了。

    以后,侯君集张亮这样的北衙大将军,每天除了在北衙禁军衙门喝喝茶,告,是不能直接管理他们的兵马的。

    这等于是直接剥夺了他们的兵权,侯君集当然不满意了。<script>dudu2();</script>

    御书房。

    李世民跟李一起喝茶。

    “今天宰相和大将军们的反应似乎有点大啊。”李世民笑着道。

    李跟李世民单独相处的时候,并不拘谨,君臣二人单独相处,更似老友。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将军们反对的是枢密使为文臣,朝廷以文御武。而宰相们则反对朝廷单独设立一个枢密院统兵,夺兵部之权,还反对大举扩军。”

    “有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文武分离,这是必然之事。朝政渐稳,天下安定,军队,越须谨慎对待。兵马,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自然是能卫国安边,但用的不好,却又容易伤到自己。”李世民端茶抿了一口。

    “偃武修文,这是必然。”说到这里,他很肯定。

    “开国之初,打开下之时,兵马杂乱,甚至兵为将有,有私兵私军。那时权宜之计,如今肯定不行的。朝廷要扩军,兵将分离越重要。士兵平时由专门的军官训练,然后作战之时重编,再抽调将领统领指挥,这能避免很多隐患。”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也很清楚知道,虽然这种模式,可能会让士兵跟将领之间不熟,但长远来依然是有必要且有好处的。

    过去的卫府兵制下,本来也已经是兵将分离的。

    用那些经验丰富的中低级武官,专门负责训练士兵。而用那些高级将领,专门负责指挥作战,各展所长。

    至于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只是士兵训练的好,装备好,那么以军规统兵,就不应当有兵将不识就混乱的道理。

    “陛下,以文臣任枢密使,这没问题,但不能以文臣来任统兵将领,这个得分清楚。一定不能让外行统领内行,若用文官去带兵打仗,这会生悲剧的。”李提醒李世民。

    枢密使这个职务,虽然说是朝廷军队的最高职务,但毕竟枢密使负责的是军符军令,又不是指挥作战。

    好比过去朝廷的兵部尚书,也一样用文臣。

    虽然这个军制改革计划,是李炮制出来的,但李却是猜测了李世民的想法。

    新的军制,其实就是为了均衡。<script>dudu3();</script>

    宰相们为什么反对这个计划,因为这个计划削夺了宰相们的军权。设立枢密院,变相的夺了兵部的权,而偏偏枢密院不属于三省任何一省。

    枢密使掌管兵权,宰相们还管着兵部,但兵部只剩下了后勤装备这一块了。

    为什么要削宰相们的军权?

    因为如今的群相制度,虽然有点民-主议政的样子,可实际上权力却很大,李世民那是打天下的皇帝,所以还能与宰相们分权抗衡,但如果换个皇帝,换个本事平庸点的,估计就是宰相替皇帝拿主意了。

    正是因此,李提出的这个计划里,弄出了枢密院,此一举,但实际上却是大有深意。

    多了一个枢密院,宰相们的权柄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军权,皇帝又能心安一些。

    以后军队这一块,真正是皇帝说了算,选派哪个将领出征,皇帝说了算。

    不过以后诸位的大将军将军们,则没什么实权了,南北衙诸卫,就是将领们寄禄所在,成了一个升迁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不打仗时吃闲饭的地方。

    朝廷拥有八十万大军,真正统兵者,都是一群五六品的都尉校尉等中低级将领,朝廷再不用担心将领们拥兵自重之类的事情了。

    高级将领们平时好吃好喝的养着,只有打仗了,才会派他们出征。

    而在李的这个军制下,朝廷将正式裁撤天下十八道的各个大都督府和五十四个都督府。

    裁撤掉这些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后,朝廷将在各州刺史之下,设立一个将军。比如荆州,荆州刺史下,就设一个荆州将军。这个将军平时也是不能直接统兵的,就负责下本州的府兵点选征召后勤军械这些,只有遇战事,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才能征召府兵作战。

    一般也只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敌人入侵,或者生造反,大股强盗等情况时,才能在得到军令兵符后统兵,一旦朝廷派了将领到达,他们就得交出兵权。

    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避免地方出现军头。

    不过为了军事需要,李也提议,在枢密院下,设立前后左中右五个都督府。分驻大唐五个重要地区,统领几个道数十州的军务。当然,和枢密院一样,只是负责军符军令,但不统兵。

    “文远,你觉得谁适合做这第一任枢密使?”

    “卫国公李靖!”李回答。</br></br>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