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前,天启皇帝挥汗如雨,做着木匠活。
好些天没有做这些活了,这些日子辽东捷报频传,胜仗一个接一个,让他怀疑自己是否活在梦中。朝中虽还有一些嘈杂之声,但对董宣武的弹劾被他硬生生的压了下去,为此,他不惜同意了叶向高致仕的辞呈,没有丝毫挽留的意思。
马忠奏章中战场上那些血与臣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而袁崇焕却似乎成了平定辽事的大英雄。
努尔哈赤求降文书中的那些话,天启皇帝半句都不信。马忠的密奏,董宣武的奏章,锦衣卫、东厂的密奏,无不都印证着辽东战场的艰苦与艰辛。更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董宣武与袁崇焕之间的那些事情。
董宣武可是连他贪墨了、敲诈了多少两白银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董宣武说了,他不在乎这点白银这些缴获,但是他不愿意让这东西让那些根本无心打仗的人白白分去,包括那些功劳,他一点也不打算分给他们。因为,这对那些浴血奋战乃至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不公平。
宁远、山海关官抹杀,不就是因为郑和也是一个太监么?
但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荒谬,很多没有卵蛋的太监,比起那些有卵蛋而且自认为有风骨的文人,更加忠诚,更加宁折不屈。
对此,董宣武曾有一种解释,他认为史书上对太监的记载往往那么不堪,原因很简单,因为写史书的人是文人,而不是太监。如果是由太监来写史书,那这部史书一定跟大家所看到的别的史书大不一样。
说到底,太监是没有子嗣的,所以注定不会有人为他们解释。
而那些士大夫们不同,他们妻妾成群,子侄学生无数,他们已经结成利益群体,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们也会相互遮掩,甚至诿过于人,比如大文豪欧阳修与他侄女的爱情故事……
想到这里,朱由校放下了手中木工家什,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董宣武那张嘴,真毒啊!
当然,这些话董宣武可不敢对他说,这些话都是董宣武与信王朱由检聊天时随口说出来的,而朱由检又屁颠屁颠地赶来告诉了他。
当时信王还询问,欧阳修和他侄女是不是真有那事,逼得朱由校顾左右而言他。
谁知道呢?反正正史上是不会记载,记载的也是杂书,很可能是欧阳修的仇家,他们的话,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就很难说了。
朱由校的心渐渐平和下来,他在想,如果是董宣武他遇到这种事,他会怎么做?
一定会打爆这帮大臣的鼻子,袁崇焕就在奏章中哭诉他的鼻子被董宣武打爆了。
这家伙,似乎对打爆别人的鼻子情有独衷。
想到满朝大臣一个个捂着被打折的鼻子的情形,朱由校心中郁闷轻松了不少。这种事,他也想干,但是他不能干,因为他是皇帝。
天启皇帝脸上的笑意更浓。有时候他很羡慕董宣武,羡慕董宣武能由着性子胡说臣会是什么样一副模样,他非常期待。
“来人,传旨,立刻着董宣武进京,当着众臣的面解释清楚辽东的一切!”天启皇帝当即宣旨。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