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阳春三月,董宣武回京已经一月有余,贵州的改土归流又在关键时刻,董宣武不能离开太久,终于到了回贵州的时候。
董宣武带着一批从大明皇家科技院征调的各方面人才及从各厂聘请的熟练技工近千人,前往通州,准备从通州登船,沿着运河南下,直驱扬州,再沿着长江溯江而上,前往贵州。
在董宣武回京城前,贵州的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各方面的技术人才都极为紧缺。所以在回京之前,董宣武都已经计划、筹谋调集一批人到贵州,想要趁着改土归流的机会,一举改变贵州数千年来落后的局面。
董宣武甚至想在贵州仿京城打名大明皇家科技院的成功经验,在贵州开办一处大明皇家科技院分院,以带动南方的科技研究。
这两年多来,大明皇家科技院发展十分迅猛,由原来的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院士已经有了近百人,其他的人员加起来不下艺团的台柱和一姐,关系皇家剧院的赚钱大计,也不能随董宣武一同前往贵州。
相见时难别亦难,十里长亭相送,一家人不得不再次分离。
离别的时刻总令人感伤,悔教夫婿觅封侯,其中多少不舍,多少相思?相隔万里,再次见面不知要等到几时。人生,又有几个春秋?
像董宣武这样的封疆大吏,无诏是不许轻易回京的。
虽然天启皇帝许诺,一旦西南的改土归流大计完全走上正轨,会尽快将董宣调回京师。
只是,什么叫改土归流大计完全走上正轨?像这种移风易俗的事,没有十多年的沉淀,谁又敢说走上了正轨?
况且董宣武还这么年轻,就算木匠皇帝有心调他入京,魏党、东林党那些大臣会愿意吗?很难说不会从中作梗。与其指望朝廷将他调回京师,还不如指望天启皇帝再次召他入京更为现实一些。
天启皇帝还许诺说,如果西南的改土归流成功了,那单单以这一份功勋,一个公爵的册封是绝少不了董宣武的。
公爵,大明多少年没有封过公爵了。
上一位被封公爵的,应该是一百多年前,由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追封的昌国公张峦了。但那是追封,其子嗣是不能承袭公爵爵位的。
如果说是真正的封公爵,还要往前再推数十年,由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所封的保国公朱永。
由此可见,在大明想要得到一个公爵,是何其艰难。
历史上天启六年,天启皇帝也曾封了一个公爵,即宁国公魏良卿,他是魏忠贤的从子(魏忠贤的侄子),封他不如说是封魏忠贤。天启驾崩后,魏忠贤一垮台,这个宁国公也就完了。
崇祯朝崇祯皇帝也仅仅追封一人,即瀛国公刘应元。
倒是到了南明,公爵泛滥,跟太平天国的大小王爷有得一拼。
董宣武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封公不封公,他其实并不是十分在乎。
他所做的一切,凭心而论,只是为了改变华夏的宿命。
只是为何这一切要他以与所爱之人的离别做为代价?
英雄气短,正是儿女情长之时。
有时候,董宣武真想舍弃这一切,不管天下兴亡,也不管这世上是是非非,带着自己的家人,抛开名利,远遁天涯,快快活活的过他的小日子。
只可惜,他这个愿望虽然简单,却又艰难无比。
人,在得到很多的同时,也意味着要失去很多,难道这就是所说的宿命吗?
“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白牡丹歌喉如丝,歌声在料峭的春风中缓缓荡开。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