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无敌之大唐 > 第901章好说话的王爷
    昔年契丹之乱,大周前三次出兵,一次比一次窝囊,前后折损名将多人,更是损失了七十万大军,差点一下子将大周的脊梁骨给抽调了。

    自那以后,大周的军队可谓是伤筋动骨,加上北虐尽皆覆灭,再也没有了大草原上的威胁,文臣接机大肆宣扬盛世来临,该息兵戈、止刀兵,让天下万民休养生息,并在禁军招募上处处掣肘。

    以至于大周文风大盛,吟诗作赋随处可见,可如今整个长安各路兵马加在一起也就十来万,除了左右羽林、左右卫等少数尚有万余兵马以外,最少的恐怕只有三四千。

    长安拥兵数十万,不过是一个笑话,可此话出自张柬之之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张柬之是文臣,也是破落的世家子出身,而文人说话不都是喜欢夸张吗?稍微写首好诗那就是才高书、勘合交给了赵无敌,算是让这次神武军进长安合法化了。

    一般调动军队需要兵部行文、政事堂用印,外加兵部勘合,最紧要的是要有皇帝赐下的一半龟符,可对于神武军来说,自成立伊始,就没有凭借女帝的龟符调动的说法。

    甚至,神武军历任军司马手中从来都没有保管过半边龟符,也让军司马一职变得不是那么重要。

    神武军第一任军司马是独孤平之,同时他还是扬州都督府长史,从头到尾都是以赵大将军的幕僚自居。

    在他高升长安屯军总管离开神武军以后,军司马一职索性让录事参军赵政给兼任了,可赵政依然将精力放在筹措和管理钱粮上,以至于军司马一职形同虚设。

    此番让神武军进长安接受检阅,女帝根本就没有提及龟符一事,兵部也只好故意遗忘,免得惹女帝和安王都不高兴,落得个里外不是人。

    难得安王爷好说话,没费什么力气就将事情办妥,王郎中很有眼色,立马就向王爷请辞。

    可安王爷大手一挥,道:“俗话说得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日军中加餐,王郎中既然赶上了,何不吃几杯再走?”

    “王爷有令,下官敢不从命?”王郎中也是个爽快人,立马就答应了。

    赵无敌将兵部文书和勘合扔给了行军书记王军,些许小事还用不着他操心,自有行军书记、参军和别将郭理。

    赵无敌见众将都迫不及待了,便让将酒肉给呈上来,就在这大帐中设宴,来一场群魔乱舞。

    不要看安王爷为人随和,似乎是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可这不过是他的表象,更确切地说是他的伪装,多少年来,以此迷惑了多少敌人?

    实际上他治军严谨,制定了诸般规矩,作为每一个将士的启蒙课,进入神武军军营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背军规,不将军规给背个滚瓜烂熟,融会贯通,都不好意思说是神武军的。

    军规一旦制定,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否则将军法从事,谁的求情都不好使。

    神武军军纪森严,且有着完整的军规,遇到各种情况,根本都不需要诸将提醒,手下自然知道该怎么执行。

    譬如今日加餐,不仅士族分成两部,分开在中午和夜间饮酒,就连校尉以上的军官也不例外。

    大帐中,弥漫着酒肉的香气,以安王爷为尊,接下来就是兵部的王郎中。他想推辞,因为座中比他官阶高的比比皆是,不说郭破,就连那个侍奉在安王爷身后的人,也比他品级高得多。

    在赵无敌还是一个侯爷的时候,赵不破就是他的亲卫首领,十多年来随他东征西讨,立下了诸多功劳,说实话就是封一个开国侯都不为过。

    可赵不破拒绝了,不仅不接受朝堂的封赏,反而自降身份做了扬州赵家的家臣,真是太委屈了。

    赵无敌在被封王以后,并加了开府仪同三司,可以拥有自己的幕府,索性让赵不破做了亲王典军,掌控整个王府的武力,同时,也成了四品官身,压倒了诸多朝臣。

    安王府的亲王典军,掌控整个王府一系的所有武力,可实际上还是亲卫首领,除了一个四品头衔,并没有任何区别。

    酒过三巡,王郎中提起今日职方司员外郎冯桂,也就是王爷的丈人,向左侍郎杜平提交了辞呈,要告老。

    杜侍郎也没有挽留,长叹一声,提笔准了,并随即派人分别呈送吏部和政事堂批复。

    赵无敌心中一动,冯家老丈人意志坚决,赶在检阅之前辞官,看来真是厌倦了朝堂的蝇营狗苟,不耐烦了!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