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红楼之香菱外传 > 第77章 好闺蜜
    现在黛玉已经是准世子妃了,宁荣两府各房夫人太太姨娘并姑娘姐妹们都到潇湘馆来贺喜,连相近的史家,王家也都有贺礼送到。黛玉的表现很是平常,既没有待嫁的娇羞,也没有上位的轻狂,一副云淡风轻,浑不在意的光景,众人不免又感慨这才是世子妃应有的胸襟气度。

    薛姨妈也带了宝钗亲自来看黛玉,“我原说过“千里姻缘一线牵”也不知你们姐妹两个的婚姻是在眼前,还是在山南海北呢?那时候谁能想到颦儿会和平安洲世子是一对儿?”

    这话是不假,可是入耳怎么那么不舒服呢?可巧的王夫人安排玉钏儿来找薛姨妈,姨妈便留两姐妹密谈梯己,自己来到王夫人处两个老姐妹商量她们的梯己去了。

    “你那五美吟中有写明妃,班固著《汉书·匈奴传.下》中云:“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而《后汉书》则有:“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如依班固,昭君出塞非自本愿也。而如依范晔,明妃乃是自请出行。妹妹以为哪一种说法才是真实可信的呢?”屋里只剩两个人的时候,宝钗展现出其博学强记百科全书的技能了。

    “自愿又如如何?非自愿又怎样?”黛玉一听便知道话里有文章,且看她如何说。

    “班固搜集整理西汉王朝史料档案所成的《汉书》乃是信史,而范晔所记不过是世间传闻的流言蜚语罢了。孰真孰假,不言而喻。当然流言之能够流传也是因其符合大家心中所想,其实内心里我也是更愿意相信明妃是出于自愿而非被迫。那明妃也是风华绝代的人物,自然知道审时度势。既然天意难违,那就因势利导,于塞外荒漠之地,开创出一方天地!不求青史留名,只望造福一方百姓!如此方是真正的明妃,千百年被传咏歌颂的奇女子;如此的明妃方是我等闺阁队中走出的英雄。”

    宝钗这是要托古寓今,用明妃的事迹来劝黛玉接受现实,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婚姻等于是给了女人的第二次生命,如果嫁的好,是可以施展其鸿鹄之志的。当然这也与宝钗的性格有关系,安分随时,规行矩步,对自己,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深刻地看到社会的丑恶和不公,但是又能把自己保护的很好,不去做螳臂当车的蠢事。所以她才会“珍重芳姿昼掩门”。但是,这并不代表她没有想法,没有志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也能够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她是有追求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让宝钗广受诟病,似乎暴露了“醉心功名利禄,妄图投机取巧的野心!”而作者菌认为这正反应出了宝钗性格中积极进取的一面,宝钗虽然“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她的好为人师已经证明她是一个热心的人,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她的慷慨大方,豁达大度,相信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了。

    为什么她又“无情”呢?事实上宝钗之所以看上去有些无情,只是因为她对已经发生的悲剧,没有表现出虚假的同情,她只是更在意对后来的影响,以期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和宝玉是鲜明的对比,宝玉是多情的,但是多情有什么用?金钏儿死了,他哭,晴雯死了他又哭,对芳官,四儿,宝玉心中充满了同情,但是同情有用吗?

    我们比较了来看,是否宝钗的做法更有用?更合理?金钏已死,任何的后悔,同情,悲痛都是无用的,只是所谓的妇人之仁而已。

    而宝钗的做法是什么?首先安抚王夫人,让她降低负罪感,让她不要在自哀自怨中消沉下去,我们知道人都是善良和邪恶的综合体,宝钗的做法是尽量激发出王夫人心中的善,对过去的错误进行补救,进而多做善事,少做蠢事。

    另一方面是给金钏儿的家庭实实在在的帮助,在物质上给予补偿,名誉上给金钏儿平反,并且给了玉钏儿一个职业晋级的机会。

    不要说她只是一个封建社会困于内宅的女性,就是在现代社会,讲求依法办事的大公司大企业中的高级白领,把事故赔偿做到如此的能有几人?

    所以才能够“动人”!虽然淡薄,虽然佛系,却绝不是王熙凤口中的“事不干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当有“好风”的时候,在对大势判断完全有利的情况下,在不伤害自己及家人的情况下,她是愿意登上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的。

    “不管怎样也不过是和亲的筹码,终逃不过红颜薄命!”黛玉是一如既往,她的《五美吟—明妃》中也说明了她的态度“红颜薄命古今同”。

    “谁又不是筹码?谁又不是棋子?就算是筹码也要做举足轻重的筹码,就算是棋子也要做能左右全局的棋子。这样才不会轻易被舍弃,在被利用的同时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明妃也正是顺应了这种变化,不是自哀自怨,而是相应地改变自己,从而为边疆的人民带来福祉。她为边疆人民带来内地先进的文明,她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她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佳话。赵伯贞以为她的历史功绩不亚于冠军侯--霍去病!”宝钗还想做进一步地说服。

    “既然你这么看好世子妃,倘若你够胆,我们玩一场姐妹易嫁的掉包戏如何?”话一出口黛玉就知道不对,即使是私宅密室,黛玉这话也够惊世骇俗的。

    “你以为我是贪图荣华富贵吗!还以为你是个明白人才和你说这些,真是好心没好报!”宝钗勃然大怒。“你以为你是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天宫仙子吗?只怕每每伪装成清高的样子连自己都信了!真正清高的人会对身边的人尖酸刻薄吗,会为一些蝇营狗苟的小事攀比妒忌吗?真正淡薄名利的人会写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这样的诗句吗?你那些少女怀春的心思昭然若揭,这院子中哪个不是心里面明镜似的?只有你自己还蒙在鼓里,当大家都是聋子瞎子吧。”

    这些话可谓字字诛心了!宝钗是深深了解黛玉的性格的,黛玉是高傲的人,同时又一个自卑的人。这就矛盾了,以黛玉的身份背景,高傲可以理解,自卑?是什么让她产生自卑的呢?但是从黛玉的言行以及诗歌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她的自卑:

    :“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我没这么大福气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

    身家是世代列候,父亲是高中探花,拜为兰台寺大夫,后又为任巡盐御史,母亲是国公府的千金小姐,自己也是又美貌又聪明,唯一的男主也对自己念念不忘,她可以说是好事占尽,这样的一个白富美居然会自卑?作者的脑袋秀逗了吧?

    我们再对比着看宝钗,一个皇商之女,她又凭什么在诗礼簪缨的名门闺秀中如此地自信笃定?

    这就要从黛玉的家教说起了,林家走的是清流路线,想那林如海是以海瑞为楷模的。海瑞以二品大员病故于任上,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连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林家虽不至如此,但是日常起居讲求的是简洁朴素,追求的是清正廉洁。

    而贾府却万事尚奢,林黛玉未进贾府之前就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本来就是乡下妹进城,心里上本来就矮了一截,贾府的人又特别爱讲究吃穿玩乐,黛玉眼中看到是不过是“雕梁画柱”丫鬟婆子们“穿红戴绿”,那里分的清什么是“软烟罗”哪个是“蝉翼纱”?又知道什么是“流云万福”什么是“百碟穿花”?想想王熙凤出场那一身“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黛玉能认识几样来?恐怕只能是觉得“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好比刚考到上海的山里娃,终于知道一些奢饰品的名字,什么雅诗兰黛,兰蔻,娇润诗,自认为可以和室友们交流了,可是人家说的却是什么“小蓝瓶”,“小棕瓶”,那是什么鬼?做实验吗?

    纨绔子弟渗透到骨子里的富贵是学不来的,而宝钗却没有这样的困扰,因其打小也是这般过来的,薛家的银子也是铺开了花的。贾府的种种奢华,人家都经历过了,现在虽然不爱,自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幼时富贵就好似出天花,小时候出过痘子,从此就对富贵免疫了,不会生出没见识的自卑心理来,这也是通常人家说的“女孩子要富养”的道理。

    幼时的清贵家教却是黛玉自卑的缘由,让她不得不想要在元妃省亲时有所表现。

    能让黛玉表现的只有她的才华了,而在才学上,能和黛玉比肩的只有宝钗,而二人又有所不同。

    宝钗博览群书,其人又博学强记,无书不读,无事不知,是红楼第一女夫子,按原作者的设定她就是一个活动图书馆!

    黛玉在看杂书方面其实比宝钗要差多了,黛玉看书只拣自己喜欢的看,她爱诗词,喜欢王摩诘,老杜,李青莲,往往手不释卷,而对自己不喜欢的,那就张也不张,黛玉要搁现代,那绝对是偏科偏得厉害。

    再者,黛玉所看的书都是她父亲帮她准备好的,那都是正统的不能再正统的,你能想象林如海会把上不得台盘的书留个黛玉看吗?不说他自己有没有?许是有吧?或送,或卖,或烧,必须是提前处理了,岂能留给女儿?

    黛玉在这方面其实是白纸一张,所以才有了宝玉拿《西厢记》来看,黛玉一眼撇见就欢喜得不得了。实在是第一次见到,不仅“一目十行”,而且“过目成诵”呢。

    宝钗呢?用她自己的话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她是家里就有一个图书馆,各种杂书应有尽有,她打小就喜欢自己偷着看。

    大家都知道,自己偷着看的,和大人安排看的,其功效岂可同日而语?

    别的且不说,单单就书目上就丰富多了。

    所以宝钗强在博览群书,雄浑厚重,且看脂砚斋对她的评价:“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畅之词,绮靡浓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

    而黛玉胜在才思敏捷,立意新颖,常能发人所未发,行人所不能。这也是只有她能够出尘脱俗,宛如仙子。

    好比进城的乡下娃唯有学习成绩拿得出手,黛玉当时憋着劲要在省亲诗作上一鸣惊人的。可惜的是依然没有表现的机会,且颂圣非其所长,命题作文纵使勉力做了出来,众人反应也不过尔尔,都毫不在意。

    一番努力全都赋于了流水,黛玉的失落也是可以的了。

    林黛玉是由自卑而自怜,由自怜而自恋,由自恋而自尊,由自尊而清高,从而形成其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性格。

    虽然作者说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可是我们看看作者的原话“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这哪里是喜散?分明是怕散好伐?人们或以为林黛玉敏感偏激,不尽人情,似乎是消极出世的性格。而事实上林黛玉却又是最积极最激进的入世的态度。

    初入贾府时她谨小慎微地察言观色,努力要融入新生活;元妃省亲时她积极表现想要留下好印象;就是对于爱情,她更是主动经营,倾注了全部的身心和激情。

    她率真刚烈,她就是为爱而生的,如果非要拿什么来比喻,她就是一颗绚丽的流星,一路奔放,一路燃烧,在轰轰烈烈的美丽中成就自己。

    “我从未以清高自诩,你们要怎样想那是你们的事。颦儿做事只凭本心,别人要做何解读又如何能管的了许多?都似宝姐姐这般,安分随时,规行矩步,贤则贤唉,可是生有何趣?”黛玉知道先头的话说的唐突了,但是说都说了也收不回来。也只能辩一分是一分了。

    “你到是依了本心,可知我等身为女子名节最是要紧?女孩子岂可孟浪?便有一点点流言出去,自己粉身碎骨还是轻的,带累家族蒙羞,让世人唾骂才是大大的不孝。”

    “宝姐姐的确是从不乱踏一步,从不乱说一句的。但是宝姐姐心里又何尝不是也想着他?我是蒙在鼓里,但你的所作所为,真当大家都感觉不到吗?”

    “汝之蜜糖,我之砒0霜!你那心里的宝贝,我尚且看不到眼内去!你且放宽心,我若有非分之想,叫我孤独终老,饥寒交贫而死!”既是孤独终老,当然不可能和宝玉在一起了,宝钗的誓言也真够决绝的。

    这里要替宝钗说几句公道话,“金玉良缘”绝非宝钗本意。当然了,开始的时候,宝钗初见宝玉时,翩翩公子,丰神俊朗,又殷勤体贴,宝钗当然是有好感的。偏偏他又有玉,和尚的话宝钗也是记在心里的,这时候宝钗有意跟宝玉亲近,既是事实,也无可厚非。等到宝玉挨打,宝钗绣肚兜时,亲耳听到宝玉梦中喊出了“...不要金玉良缘,只认木石前盟”的话,宝钗立刻把心中啊爱情萌芽掐灭了,意宝钗的品性又怎会做第三者?更不可能去棒打鸳鸯。宝钗从此以后是刻意地远着宝玉的,用香菱的话说“怨不得我们宝姑娘不敢和他亲近...”

    至于王夫人和薛姨妈背地里做些安排,我们不能都算到宝钗头上,你说是吧?

    宝钗此时正在气头上,拿脚就往外走。黛玉自打允婚之后,万事不萦于心,你恼怒也罢,误会也罢,又能怎样?因此也不解释,也不规劝,竟任由她去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