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情报显示,日军占领了平津地区之后,又从日本国内调动了20万军队,很快就会来到我国。届时,日军将会集结30万大军,兵分三路,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大举进攻,开启全面侵华战争。
现如今,日军凭借其优势的武器装备和自认无敌的野心,已经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语,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统帅部做出决定,坚决抗战、主动出击,给予日军沉痛打击,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阴谋。
为此,统帅部制定了积极防御的作战方案,准备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保定会战和淞沪会战。北方战场的保定会战采取守势,尽量迟滞日军南下的铁蹄。南方战场的淞沪会战采取攻势,主动出击,消灭驻扎在上海的日本军队,以此吸引日军的注意力。
这样一份作战计划的目的,旨在打乱日军的进攻计划,把日军集中优势兵力从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分散日军的兵力,以利于长期作战。
听了韩主席宣布的作战计划,李冠魁激动不已,他一直盼望的时刻终于来了,统帅部终于放下了维持现状的想法,意识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主动出击了。
然而,李冠魁想不到的是,统帅部并未完全放下维持现状的想法。之所以要在南方战场上主动发起攻击,除了打乱日军的进攻计划之外,还有另外的考虑。
在上海作战,不仅比在遥远的北方平原作战补给方便,还可以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主力部队,在一定时间内掌控战场主动权。另外,上海有外国的租界,一旦开战,可以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只要西方列强出面调停,就有希望以战促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
转过天来,在韩主席的主持下,山东防务会议继续召开,各战区军事主官汇报各地的战备情况,听取韩主席的工作指示。最终确定了以鲁北、胶东等地为防御重心,以黄河天险为战略依托,以鲁南山区为根据地的长期抗战计划。誓要与山东共存亡,在齐鲁大地上,和日军打一场你死我活的热血保卫战。
经过一上午的讨论,山东防务会议圆满结束。吃过午饭之后,韩主席又把李冠魁叫到了办公室。屏退左右,忧心忡忡的告诉李冠魁,虽然统帅部的抗战决心很大,但是,从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想要挡住日军南下的铁蹄是非常困难的。
一旦日军兵临山东,凭着山东的兵力,也挡不了日军多长时间。特别是地处鲁西平原的裕兴十二县,地势上根本就无险可守,面对拥有飞机支援和装甲掩护的日军,更难抵挡日军的猛烈攻击。
韩主席的意思是,一旦鲁北地区和胶东地区的战局不利,让李冠魁放弃易攻难守的裕兴,带兵南渡黄河,跟他进驻鲁南山区,依托鲁南山区的有利地形,和日军进行周旋,以有限的兵力,尽最大可能,迟滞日军南下的铁蹄。
听了韩主席的话,李冠魁不禁皱起了眉头,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七七事变之后,为了调动广大裕兴人民的爱国热情,坚定战士们的抗战决心,他已经喊出了守土抗战,誓与裕兴共存亡的口号。
在声势浩大的爱国思想宣传下,裕兴人民爱国热情高涨,捐款捐物支持抗战事业,更有热血青年弃笔从戎、参军入伍。裕兴各地的民间武装力量,也纷纷响应号召,愿意加入抗日统一战线,接受李冠魁的统一指挥。截止到目前为止,裕兴境内能够协同作战的部队,已经超过了万人。未来,加入统一战线的部队还会更多。
虽然裕兴地处平原,地势上无险可守,但是,有如此好的群众基础,即便日军以优势军力占领县城,也无法建立伪政权完全统治裕兴。只要他留在裕兴,就可以带领裕兴人民展开长期游击作战,牵制一部分日军兵力,支援全国抗战。
反之,如果他不战而逃离开裕兴,弃数百万裕兴人民于不顾,他个人的名声倒不算什么,裕兴人民的抗战决心必将受到打击,部队士气也会受到影响,各地部队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一旦日军兵临裕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统一战线,极有可能会在日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毁于一旦。请韩主席再慎重考虑一下,批准他留在裕兴坚持抗战。
听完李冠魁的话,韩主席当即表示,他非常理解李冠魁的心情。但是,抗战事业是一盘全国大棋,既不是裕兴一地之事,也不是李冠魁个人之事,为了全国抗战的大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统一指挥。否则的话,你干你的、他干他的,部队变成了一盘散沙,更难和军力占优的日军对抗了。
裕兴地处平原,没有可以依托的险要地形,不管你集结多少兵力,在武器装备、机动能力占优的日军面前,都只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其锋芒,把部队开进鲁南山区,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和日军一战。
让李冠魁放下心头的顾虑,为了全国抗战的大局,坚决执行他的命令。回到裕兴之后,一方面整合裕兴各地的民间武装,加强裕兴的防御力量,一方面做好随时出发准备,接到命令马上率兵南渡,跟他一起开进鲁南山区。
听完韩主席的话,李冠魁眉头紧锁、思虑再三,虽然极不情愿,但是,为了全国的抗战大局考虑,还是做出了服从命令的决定。坚决表示,请韩主席放心,作为一个军人,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日寇逞凶、国难当头之际,只要韩主席一声令下,就算裕兴的老百姓不理解,就算要背负不战而逃的骂名,他也会率兵南渡,跟随韩主席开赴鲁南的。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