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魁心里很清楚,利用日军的一时大意,只要指挥得当,取得一次对日作战的胜利并不难,但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对比来分析,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战场态势,发起战略大反击,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李冠魁更清楚,作为一名军人,无论敌人多么强大,只有建立必胜的信心,才有可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如果畏战惧战,还没开打就已经承认了失败,就只能重蹈覆辙,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被打的节节败退。
李冠魁心中是这样的想的,在座的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想的,所以,面对李冠魁慷慨激昂的陈词,全都点头认可,待到李冠魁发言完毕,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绝大多数人不代表全部,这其中就包括之前提出放弃鲁北地区的74师李汉章。虽然他也起立鼓掌了,但是,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番话,对李冠魁的发言嗤之以鼻。
李冠魁的发言结束之后,韩主席对李冠魁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鼓舞与会人员建立必胜的信心,一旦日军兵犯齐鲁大地,一定要血战到底,誓与山东共存亡。所有参会人员当即做出表态,坚决执行韩主席的命令,拒敌于黄河以北,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因为李冠魁的发言,把会议气氛推上了一个高潮,让绝大多数与会人员,建立了对日作战的信心。会议结束之后,韩主席把李冠魁叫到办公室,屏退了左右,首选对李冠魁在会议上的发言,再次给予了高度评价,然后,才说出了另外一番话。
韩主席略带愁容的告诉李冠魁,即便我军可以在日军立兵为稳的时候,发动突袭,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但是,想要彻底阻止日军南下的铁蹄,也是无法做到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武器装备上。
他手下的五师一旅,威力最大的武器装备,也就是迫击炮,根本没有重炮部队。反观武器精良的日军部队,不仅配备有重炮部队,还有飞机、坦克协同作战。面对日军的飞机、坦克,我军缺乏有效的武器装备予以应对,如果仅凭着一腔热血,和日军部队硬碰硬的打,无异于以卵击石。
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对比,唯一能做的,就是层层设防、步步阻击,通过战斗消耗日军的兵力,尽最大可能迟滞日军南下的速度。以日军的武器装备之精良,以我军的武器装备之低劣,能够把日军挡在黄河以北的时间,最多也就两三个月。
一旦日军打到黄河北岸,即便有黄河天险为依托,但是,在拥有制空权的日军面前,黄河天险跟一条小河沟也差不了多少,根本无法阻挡日军强行渡河。黄河天险一旦失守,唯一的办法就是移兵鲁南山区,利用鲁南的崇山峻岭,和日军展开长期周旋。让李冠魁回到裕兴之后,加强军事准备,等候他的命令,一旦黄河天险不保,马上带兵南渡。
韩主席说到这儿,李冠魁当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眼下,日军正在华北地区发动疯狂的进攻,眼看河北各地已经撑不了多长时间了,接下来,日军必将兵犯齐鲁大地。为什么不向国军统战部求援,请统国军战部调集重兵进入山东,支援山东守军和日军作战呢?
韩主席的回答是,统帅部不可能调集重兵进入山东,统帅部答应给他的中央重炮旅,到现在也迟迟不见影子。一旦日军兵犯山东,除了凭着一腔热血、劣质的武器装备和日军硬拼之外,他实在想不到什么办法,能够挡住日军了。
说到最后,韩主席不停的强调一点,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日军兵犯山东之时,必将率部誓死守卫山东,就算拼到最后一支枪,最后一颗子弹,最后一个人,也不会把齐鲁大地拱手送给日本侵略者,让李冠魁抓紧回去准备。另外,为了加强裕兴的军事实力,在日军兵犯裕兴之时,可以尽最大可能迟滞日军的推进速度,又给李冠魁调拨了一批枪支弹药。
一看韩主席说的言之凿凿,一提到日军双眼中满是怒火,李冠魁知道韩主席此言非虚,遂起身告辞,带着王小川和鸟不惊离开省城返回裕兴了。
李冠魁前脚刚走,五个师一旅的军事长官就来到了韩主席办公室,韩主席又就具体的防区规划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最后,韩主席强调,大战在即、务必用心,面对嚣张跋扈、武器装备占优的日军军队,第一要建立必胜的信心;第二要采取灵活的战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打击日军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可能降低我军伤亡,保存军事实力。
五师一旅的军事长官,跟随韩主席多年,非常了解韩主席的脾气,也知道到韩主席心中的忧虑,自然明白韩主席的意思。当即立正敬礼,异口同声的表示,国难当头之际,一定谨记韩主席的教诲,坚决执行韩主席的命令,血战到底,誓与山东共存亡。
众人都出去了,韩主席陷入了沉思。刚刚结束的保定会战,统帅部集结十余万大军,没能挡住数万日军的进攻。南方的淞沪战场上,70余万国民党军队,也被20多万日军打的节节败退。南北双线战场上,近百万大军都打不过日军,一旦日军兵犯齐鲁大地,五师一旅究竟能不能打赢呢?如果打不赢,应该怎么办呢?
日军武器装备精良,上有飞机,下有坦克,五师一旅武器装备低劣,真要跟日军硬碰硬的打起来,无论打输还是打赢,都会遭受重大伤亡。
思来想去,韩主席打定了主意。国难当头之际,绝也不能做个畏战的懦夫,为了争取一线保住山东的机会,必须打一打、搏一搏。但是,为了今后的长远考虑,军事实力又是必须保存的,决不能把家底都拼光了,以免陷入被动的境地。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