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幽幽的呜鸣声,一位羽衣星冠、白袍广袖的中年道人法身,凌空而现。
“吾乃上古医圣温世玉,于上古之时谨守己身,力行医道,身躬体行,恪守医道。心明如境,通达医理,劳而不怨,泰而不骄,救死扶伤,百医成圣,济世得道。”
“医者,生死存亡之道也。人存而病死,病消则人生。上医者,治未病之病。下医者,治已病之病。上医医心,下医治身。至医者,大爱也。爱己爱身,爱人爱物,大爱于天下。”
……
……….
…………
“今天下之世人终日碌碌无为,争权夺利,不明是非,身心病者众多。尔等三人,谁可愿继承吾之医道正统,明心养身,积德行善,医尽天下身心病者,行悬壶济世之道?”
医圣之言,义正辞严,慷慨悲切,直听得楚歌心神大震,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医圣温世玉说完,看向黄衫女子,此三人中她之修为最高,又天生阴阳蛊体。医圣有意让她继承自己的道统。
不料,黄衫女子却不甚动容,拿起了手中笛剑和背后的铃鼓。嘴角一撇,一脸不屑地回道:“我可只会杀人,不懂救人。”
医圣温世玉看得黄衫女子的举动,也不恼怒,试图教化:“其实杀人也可济世,吾本以为只有医者方可救人济世,遂摒弃万念,抛除杂物,一心入医道。直到上古一战,我才放下执念,幡然醒悟。”
医圣温世玉说到此处,脸上略有动容,神情悯,回忆起了上古一战的种种,有些伤怀地道:“上古一战中,吾救之善人,无有毒仙杀之恶者多。最后,毒仙更是为了救吾,舍生取义,与数位欲杀吾之上古巫婆同归于尽。”
“何为济世?救之善者,杀尽恶徒。有利众生,有利天下即是济世之道。世间功法并无善恶之分,学之有成,用之行善则为善,用之作恶即是恶。”
医圣温世玉试图再次打动黄衫女子接下自己的道承,仍旧看着黄衫女子,见黄衫女子仍然不为所动,轻叹一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呀。诸子切记,切记。”
说完,医圣温世玉不再看黄衫女子,转头看向楚歌。心道:“吾观此子果断刚毅,行事又至善无悔。如此心性,可修吾济世之道。”
不料楚歌略一拱手,似有所思,躬身道:“多谢前辈青睐,我看此处唯有文伯言兄弟最是适合继承前辈之道统。文伯言从小就身受压迫,身体又弱,受尽病痛折磨,数历生死,必知晓民间之疾苦,行此济世之道最为合适。又加之有阴阳地眼,日后定能窥破阴阳,将济世之道发扬光大。”
楚歌一路走来,对文伯言之遭遇深表同情。虽然自己也有意得经悟道,但看到文伯言的处境,心有不忍,想了想,还是把机会让给了文伯言。
听得楚歌对自己的点评与厚爱,文伯言深受触动,滚烫的热泪潸然而下,双腿一弯,径自向楚歌跪了下去:“楚兄,知遇之恩,在下没齿难忘,日后定当涌泉相报。”
看得文伯言此举,医圣温世玉也有所动容。心道:“此子虽然善心不足,可懂得知恩图报。况且此子确实有窥破天机之能,加之小生门之局本就重能轻缘。也罢,就将此医经传予此子吧。”
医圣温世玉想到此处,遂向文伯言厉声喝道:“文伯言,汝可愿继承吾之道统,今后再无恶念,恪守己身,今生永行救人济世之道?”
文伯言听得医圣之言,心神大震,不敢迟疑,当即大跪而下。行起了三跪九叩之礼:“弟子文伯言愿继承医圣之道,从此去恶行善,济世扶人,永归医道。”
“如此甚好。”医圣温世玉心念一动,双手一招,不过瞬息就把文伯言送入了医经内。
随即,医圣温世玉转过头去,看向黄衫女子,有些惋惜地问道:“黄衫女,汝与吾之故人毒仙凌知非同为阴阳蛊体,汝可愿受上古毒仙凌知非之道承,从此毒尽世间不仁不义之小人,杀尽天下卑鄙无耻之恶人?以毒攻毒,以毒普世,以安世平?”
黄衫女子闻得医圣之言,也不多想,只说了句;“用毒杀人我倒在行。”
随即黄衫女子跪了下去,行起了三跪九叩之大礼:“小女子夜行露愿受毒仙之毒道传承,从此以毒攻毒,以毒入道。杀尽世间之小人,毒尽天下之恶人。还世间一片清平。”
“吾总算不负所托,汝之心性与毒仙一般无二,凌知非若然知晓有汝继承她之道统,也会了无遗憾了罢。”医圣温世玉言罢,双手一招,把黄衫女子送进了毒典内。
其实,医圣温世玉是想把医经和毒典都传给黄衫女子的,因为上古一战中,毒仙凌知非对他的触动太大了。他本欲借医道济世以感化毒仙,结果反被毒仙感动伤怀。
可如今,医圣见自己的道承无法传给黄衫女子,不能了却自己心中唯一的遗憾。心中感叹道:“真真是一切有为法,因果不离缘呐。”
楚歌看得文伯言与黄衫女子各自得到了医经和毒典的传承,想起自己的鸠魔之道,心中感慨万千。感叹之余,更多地却是为他们而高兴。
医圣温世玉看着沉思中的楚歌,开口提醒道:“汝既已入鸠魔之道,唯有以魔养魔,此生再无退路,不生则死。”
“前辈看出我已修了鸠魔之道?还请前辈不吝赐教一二。”楚歌见医圣似乎对鸠魔之道知之甚多,遂躬身请教着。
“鸠魔之道不生则死,汝既与吾有缘,吾且送汝一场造化罢。”言罢,医圣化作一道白光往楚歌眉心处飞去。
看得此景,楚歌凝神静气,心念归一,顿时脑海中画面重重,却看得;
一景:一处宅第处,一声婴啼,化破寂夜长空,一个胖嘟嘟的婴儿降临人间。婴儿啼哭不止,边上之家人欢聚一堂,喜笑颜开。
医圣温世玉一岁临世之时,啼哭不止,其母临盘痛苦难忍,闻得婴儿啼哭,欣慰不已,眉开眼笑。
“十月怀胎,出生不易。生而为人,本就艰难。难能可贵的是不负重望,勇无直前。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楚歌嘴角微微上扬,似有所思。
二景:一处大山深处,魔兽纵横,妖兽飞舞。一位羽衣星冠的中年道士正在给一口吐鲜血、重伤垂危的修士施针疗伤,中年道士用尽各方各法,都不能阻止受伤修士生机的消退。重伤的修士生机一点一点地消退,直到死绝,中年道士还在为其施针急救,朝着修士尸体暗输灵力,企图起死回生。
医圣温世玉三十五岁,跪在一墓前,痛哭不已。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倾尽毕生所学,用光全身之法,依旧救不活那大山深处的一南蛮修士。
“人死不能复生,生死之道不可违。任你将人事做尽,总有不可力及之处。能做的只是倾尽全力,让生命不留遗憾。”楚歌轻喃出声,两颗豆大的热泪自两颊轻轻而落,感伤不已。
三景:大海深处,一位头顶七彩小蛇的绝色女子正在给一位羽衣星冠的中年道士施毒疗伤。中年道士身中深海中的九色曼陀罗花毒,七孔流血不止,昏厥不醒,奄奄一息。七彩小蛇,钻入中年道士身内,咬心噬脏。
医圣温世玉四十九岁,在封神南海身中九色曼陀罗花毒,生机尽失。毒仙凌知非用己之七蛇蛊毒,施于温世玉身上。七蛇直咬得温世玉力尽濒危时,温世玉方于死境中夺得一丝生机。
“以毒攻毒,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处必有生机,闻得生机就能,化凶为吉,绝处逢生。”楚歌大汗淋漓,脑后喔喔作响,似有鸠鸣,感悟颇深。
四景:一处时空战场,朱雀断翼,凤凰折羽。神兽怒吼,山移海枯。五个巫婆自焚巫道向一羽衣星冠的中年道士自爆而来,在中年道士身后,一位头顶七彩小蛇的女子为救中年道士,挺身而出,对着身后的中年道士轻轻一笑,自焚阴阳蛊道,与五个巫婆同归于尽。
医圣温世玉一百四十一岁,上古一战中,毒仙凌知非,为救医圣温世玉,舍生取义,自焚蛊道,面露笑意,毫不畏死,与五个巫婆同归于尽。
“死有何惧?但求了无遗憾,无怨无悔。若死得其所,名留青史,虽死犹荣。”楚歌脸色凝重,随即释怀,对生死理解更深,更透。
五景:天之苍苍,野之茫茫。楚歌孤身一人,立于高山之兮,远处眺望,前方一片干草枯林。忽而,天降大火,火势所到之处,即刻化为灰烬,一片荒芜。
不刻,一声惊雷,响窃大地。春风抚来,雨水潇潇。草木得水而生,闻风而动。草木枯荣者,天火烧之不尽,春风吹之又生。
“生死之事多变,万变不离其宗。生者,死之源。死者,生之基。心中无悔,伺机而动,必能去死得生,化腐朽为神奇。”楚歌大声而吟,面露喜色,对生死之道有些大彻大悟,心中如沐天雨,大梦初醒。
随即,医圣温世玉自楚歌眉心飞身而出。
楚歌双目缓缓而睁,躬身朝医圣深深一拜:“多谢前辈提点,让楚歌有幸得悟生死之道。”
医圣温世玉只罢了罢手:“世间有为法,因果不离缘。”
医圣言罢,便化作轻烟,消失自去了。
随即,黄衫女子便从金光灿灿的毒典中飞身而出,紧接着,毒典便化作一道白光,向黄衫女子眉心钻去。
又过不多刻,文伯言也从光芒死射的医经中飞身而出,接着,医经也化作一道白光,向文伯言眉心钻去。
两人几乎同时向楚歌开口问道:“医圣哪里去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