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请叫我秦三世 > 第三卷:泰阿所向,大秦无敌 第八章 “对印自卫反击战”

第三卷:泰阿所向,大秦无敌 第八章 “对印自卫反击战”

    “孔雀王朝之前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过,后来他们撤走了才建立起的国家,到现在(前185年)已经百年时间,要是想起来进犯大秦,早就想起来,何况朕收复西羌,尚且不足十年,为什么他们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合起兵力来进攻?之前他们又怎么没想起来通过这条极度危险的路线来进攻我们呢?”裴徵抛开脑海里的杂念,分析着当前的军情。要想知道敌人的动机,就必然先追究敌人的动机。

    “陛下,还记得那神秘女子吗?臣觉得,既然塞流西人知道那女子的下落,那这一切都是她策划的,就不足为奇了。臣已经搜罗死士三千,这次就算硬攻,也能打下那贱人的寝宫,把她捉来千刀万剐的!”李斯全没了刚才争执时的冷静的分析道,在大秦朝廷中,李斯一直在积极谋划着怎么处理掉女人,可惜几次都失败了,失败到连她人都没看到就被干掉了,弄的李斯感慨,大秦帝国的情报部门怎么这么丢人啊?会被军队鄙视的。

    “上次我们情报部门去找汉尼拔的成功让你冲昏脑袋了?”裴徵有些不悦的对李斯说,反正他是皇帝,什么都怕就是不怕得罪人,这世界上还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得罪的,所以很不客气的说:“塞流西王朝近两百年来,战乱不断,屡次被外族通知,内部民族构成复杂,信仰更是多变,所以朕可以以强令加重兵来迫使他们对传教活动不加干涉,再施以小恩惠,便可以收买人心。可孔雀王朝信仰佛教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即使在马其顿人统治时期,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强迫孔雀王朝的人去改变他们的信仰。信仰坚定了,那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自然强大了——尤其是这种源自本民族的信仰,它是很难为外族所改变。这也是朕为什么要大规模屠杀掉他们信仰人群的原因之一。那个破地方,朕就算是丢两百万人进去,不要说通化,恐怕很快就被他们给同化了。”

    “陛下,敌人只有两万人,可见越过高原并非易事,但臣不排除敌人会继续增兵的可能。我们查明了缘由,那臣也赞成丞相所言,对计划的制定人展开追杀,若不然,谁知道她还会做出多少这样直击我大秦软肋的计划?至于高原上的军队,臣以为应派蒙蕖将军带三万军队前往支援,便足够了。”王翦说话一向简单,他属于沉默寡言,但言必中要害的人。

    “这个女人?哼,你们也太看的起她了。她和很多人一样,都只看到了军队战术优势所在。那么大的青藏高原,对帝国来说,不仅不是好处,反而到处连累朕的之处,简直就是块废地。若是能把那些铲成一片汪洋,那朕会毫不犹豫的去做,因为那样至少还可以有所产出。”裴徵提起青藏高原就没有好气,那个破山不仅挡住了印度洋暖流使得中国西北变的一片荒凉,更把华夏文明对外扩张的路线给堵了个严实,这两条,尤其是后面那条,对于华夏民族沙文主义者来说,那是绝对不能饶恕的!

    “陛下,高原之地,敌人必然不可用多数兵力与我决战,何况此地我军已经驻防近十年,大量本地人进入军队,对我们作战有莫大帮助,而且那个地方这么大,就算他把两万人尽情撒开了,能占多大的地方?我们只需要让李信将军利用地势节节抵抗,把敌人的锐气消磨掉就可以了,五千我大秦军精锐对上两万南国蛮邦之贼,不过区区,何况自巴蜀进入那里的道路依然畅通,虽然不能通过太多人,可在三个月内给李将军补充上一万骑兵还是可以的。到时候臣相信,以李信将军四十年从军经验,不仅可以击溃入侵我大秦的孔雀军,更可以顺着敌人入侵之路,反击回去,那就真正实现了我大秦三面攻击之设想。”王翦对军务说起来,那简直比走到自家后院都熟:“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必须先把个熟悉我大秦内幕并在周围部下无数暗线的女人宰掉,否则只有再在她手下吃亏的可能。因为高原上,看似属于我大秦领土,可与我大秦繁华地区间隔数万里;与孔雀富庶地区却只有区区六百里还不到,若我大秦在那女人手下吃亏,想要反击重新获得那里的控制权,必然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不见得会有效,因此陛下的高原攻略,必然要将铲除此人为最!”

    “这个妲己是否太厉害了?朕觉得当初叫她妲己,实在是对她水平的低估。”裴徵没有去理会王翦在战略上的滔滔不绝的演讲,而是揉着眉头沉思道:“朕要攻击的,是塞流西王国,因为只有控制了那里,我大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且此时帝国主力都已经抵达前线,后勤储备与水师舰队的都尉公输琰也早已经在调集全部力量运输兵员,甚至连帝国向美洲进发的脚步都被迫放缓,此时是绝对不能调整战略的。李二郎在岭南的大军倒是可以一用,但他本人军事才能又不足以用那弱小的军队来展开进攻,防守却有余。”

    “这。。。”三公一时语塞,现在帝国的军事部署说的不恰当,就是个耳机状态,重兵部署在波斯地区和中南半岛,而孔雀王朝却是朝着大秦帝国最软肋的地方打了过来。裴徵想调兵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倒是可以凑个十几二十万的军队,可是谁去带队?没有放心的将领,裴徵他是宁可放弃那些地方等机会再收复,也不愿意把活生生的大秦壮士当炮灰用的。

    可那些将领们都在做什么呢?

    韩信、汉尼拔近三十万大军云集波斯,这还没算近十万水师和九百艘战舰。章邯将军在攻占后世苏伊士运河地区后,就变成了“埃及”军区司令(大臣们对皇帝给那些陌生地区取名字的能力,和那些奇怪又解释不通的名字,早就见怪不怪了)守备司令,每天就是防御托勒密王朝的进攻;陈平这个总参谋长成了工头,带领四十五万异族奴隶修建苏伊士运河;韩信在攻下耶路撒冷后,变成了屠夫和文明破坏者;汉尼拔则把安条克三世与他的二十万军队围困在巴比伦地区后,成了战地保姆;蒙毅父子作为皇帝的心腹大将,领兵三十万镇守国内;李信现在在青藏高原上和孔雀王朝人杀的热火朝天,兵力远少于敌人的他正绞尽脑汁的打号这仗,想抽身却想都不要想;王翦倒是能力够了,可现在他和他儿子王贲一起坐镇首都,整个帝国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在他们分析、管理之下;嬴悔倒是个打仗的好手,可现在就算帝国所有军队都拼光了,秦三世也不会让自己这个本家的将军离开自己身边一步;王昀这小子正在他老爹手下学怎么做参谋;李二郎作为原来的文官,对于小规模作战和大规模防御心得不错,可要他组织如此庞大的进攻序列实在是强人所难。

    裴徵突然觉得,昔日自己感觉目前大秦帝国谋臣如云,武将如雨的超豪华阵容变的捉襟见肘般的紧张了。此刻他脑子里只有刘邦刚统一中国后的那句感慨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哎,要是此时卫青霍去病有一人在帐下,何愁区区孔雀王朝?”裴徵心里很不是滋味的感慨。要知道,这俩家伙都和汉朝皇帝沾点边,自己把他们祖宗刘邦都咔嚓了,怎么会有他们呢?何况卫青是前129年才第一次带兵出征的,而霍去病则是前140年才出生,现在才前189年,裴徵甚至在怀疑,自己死之前,能否见到这两个敬仰已久的大汉民族之猛将呢。

    “陛下,您在登基之初,就曾多次询问李信之孙的事,现在其孙已经年近20,且已在羽林军历练五年,为何陛下不派他去南边试试?”御史大夫冯去疾弱弱的问。

    “我是猪头!千年一遇的猪头!”裴徵用手掌猛的拍到自己额头上,并在心里严重鄙视自己了。有了这位始终和将士同甘共苦、操守近乎圣人的完美军人、弓马远胜匈奴的战士、小谋大略均烂熟于胸的军事天才,先把他派到李二郎那里去做个先锋,打上几仗下来,再委以重任,恐怕孔雀人就算能把所有大象都拉上战场,也只能是给大秦军队送肉了!(这里对诸位说声抱歉,并声明下历史:李广出生年月,历史并无记载,于前119年自刎而死,推测大概是前189年的人,可汗把他的年龄提前20年,相信李大将军的FANS是不会怪俺滴;他于前166年第一次在汉文帝手下出征匈奴。汉文帝就是刘邦的儿子,汉武帝的爷爷。李广从军46年,虽然战功比卫青霍去病差些,可本人却是可汗最喜欢,也最推崇的纯军人。并且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多少靠了点裙带关系才混上去的少年将军。如果非要在卫、霍、李三人选一个登场,嘿嘿,俺选择李广!另外说句废话,俺怎么越写,越觉得秦朝到汉朝初年,中国的杰出人物这么多啊?感慨、怀念中。)

    “李广现在在哪里?”裴徵把自责驱出脑海,张口就问。他李广最恨的,不就是汉武帝那个爱搞家族裙带的家伙,死活不给你侯爵嘛,俺给你公爵行不行?赶紧出来啊!(中国从夏朝开始设立的爵位制度一直用到清朝,由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这些可是咱们老祖宗原创,绝非舶来品。)

    “陛下,李广现在御林军中,为官大夫(今团长级),率部守备阿房宫!”嬴悔立刻开口回答道:“五年来,李广多次随军出征,在泽海郡、东瀛、岭北郡镇压当地土人叛乱中,多有上佳表现,累功至此,并无其祖父提携!”

    “好!”裴徵兴奋了,本来他还以为李广没有作战经验,不堪大用。而眼前战局又委实太过紧迫,根本来不及他再去积累作战经验,这下可好,人家早就在即打出名堂来了:“太尉,到羽林军中选良家子一万五千,让李广带兵前往岭南,归镇南将军李二郎节制,出击孔雀王朝!”

    “是!”王翦回答的很干脆:“可陛下,李广之官职,最多领兵五千,若要统帅一万五千兵马,则至少需要其官职为五大夫(今少将师长)。我大秦,无军功者不得升职!”

    “那就让他先带一万五千人过去,分布在三个地方,带着这个五千人打完再去带着那个五千人打,这样用不了几个月,他的军功就够了吧?”裴徵得到李广,正处于兴奋状态,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此举,虽然没有践踏国法,却很明显是在开小灶、走后门。

    “陛下,法制乃我大秦之根本,陛下不可因一人之得而废之!”御史大夫冯去疾一直都很尽职,就算是皇帝也不会卖他面子,这往往让裴徵在庆幸有个好官的同时,也很容易上火。

    “那当年我大秦孝公用商鞅之时,也要他去积累功劳?凡有大才者,我们不妨创造一些机会,让实战来检验他们的才华!”裴徵完全无视了御史大夫。

    就这样,还在阿房宫当他的值班军官的李广,莫名其妙的接到了八百里加急的圣旨,随后就被塞上马车通过驰道飞到咸阳,面君后又跑到渭水上林苑挑选士兵,接着就是一个月的风餐露宿直奔今缅甸曼谷的南线军司令部报道。见面后李二郎根本就不给他休息的机会,从麾下直接拨出五千修整完毕的军队让他带领,直扑孔雀王朝的东部重镇甘尼。

    不知道裴徵向上苍祈祷让李广像历史上一样勇猛善战,感动了申领;还是人家李广本身就是个NB到极点的将领,反正这个刚刚二十岁的少年将领硬是在正面会战时,以五千步兵击溃了一万一千孔雀王朝的精锐军队,拿下甘尼,军功一下子就够了五大夫。

    李二郎接到秦三世升李广官和增派军队的诏令后,立刻把李广带来的一万五千精锐羽林军骑兵调了过去,可等他们到那里后,却找不到李广了。

    原来李广见孔雀王朝的东方战线被这次迅猛打击,打的有些晕,再加上漫长的战线上,李二郎将军为了支援他的作战,把十三万军队摆出了全面进攻的架势,迫使孔雀人不敢乱动,并向首都请求援军。就这个好机会,李广只带四千步兵,秘密穿越格里瓦和文多之间的密林,横渡钦敦江后强行军七百余里,夜袭垆坶丁城。血战两昼夜,以牺牲一千五百人为代价,终于拿下了孔雀王朝东部的枢纽垆坶丁城,一时整个孔雀王朝为之哗然。

    作为南方军团总指挥的李二郎,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收到战报后,他立刻下令,前线部队与孔雀军队接触,并把一万五千骑兵作为攻坚利器,猛攻格里瓦。南线三万秦军在攻陷韦朗后向北疾进,以抛弃大量辎重为代价,半个月后与羽林军会师格里瓦,付出惨重伤亡后,全歼此地守军。而北方军团没有能够按照计划突破孔雀王朝防线参与会战,则是使大秦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

    印度的地形有些奇怪,恒河流量太大,造成了在今天孟加拉国入海口那里,形成了非常多且非常密集的沼泽区,无法通过大兵团。因此孔雀王朝军队与后世印度人一样,主要依靠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平原走廊输送兵员粮草,要不然怎么也不会轮到垆坶丁作为前线枢纽。何况恒河河口早就让大秦帝国水师划做自家后院,也无法通过水运补充前线。

    所以,南方军团纵然兵力显得薄弱,却可以成功突破并会师。北方军团却遇到了孔雀王朝主力军队,并凭借有利地形的节节抵抗。再加上北方有横断山脉的阻拦,秦军无法通过,且这一地区物产丰富,足够维持军队正常消耗。而且这个区域实在太大,从秦军北方防区到被李广切断的后勤线垆坶丁之间,足有半个西藏大,后勤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攻击不过的李二郎也对那些高原山脉感到头痛,无奈的他只有留下点牵制部队后,主力南下,与格里瓦秦军主力会师,然后向西北方向挺进,和李广一道前后夹击因帕尔去了。

    面对秦军一连串,快到几乎无法抵抗的作战行动后,孔雀王朝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大秦的预计。而且他们的计划也做的非常漂亮。六万孔雀王朝首都警卫部队被征集起来,一路向垆坶丁狂奔。而驻守因帕尔的守军也在收容了南线溃败军队和北方因为秦军攻击松懈而调集来的援军后,兵力达到了八万七千人,加上五百头战象组成的超级箭头,防御能力空前加强不说,还拥有了正面反击秦军的实力。而这个战略布置,恰好打在了秦军的软肋上——增援垆坶丁则必然使进攻因帕尔的军队实力受损,甚至只有防守的份。而不救垆坶丁的话,围攻因帕尔的军队若动作稍有差池,则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

    军情万分的紧急情况下,李广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命令。他把一千五百回击因帕尔的军队留下来继续前进,自己向李二郎要来了三千羽林军骑兵后,立刻掉头回到垆坶丁,然后会同两千步兵,一并放弃了有坚城可守的垆坶丁,掉头迎着六万孔雀王朝最精锐的王都守备部队冲了上去!

    说明

    因为地名问题,不方便大家阅读,再加上手头历史资料实在有限,很多战略要地并没有两千年前的名字,因此可汗被迫使用现代名字。这样也方便了大家阅读。可汗强烈建议大家对照现在的各国地图来读《秦三世》对外作战的章节。地图嘛,百度图片搜索里,有的是。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MFU.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