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斗破三国 > 浅论三国中谁是幼麟
    最近在本书第一百一十一回提到了“卧龙凤雏,幼麟冢虎”这四个绰号,引起了大家的一番讨论,个人觉得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讨论一番。

    在这四个人中,卧龙、凤雏是毫无争议的,在历史上都有记载,有资料可查,大家都知道卧龙就是诸葛孔明,凤雏就是庞统,这个毫无争议,至于冢虎的称号,大家也基本认同应该是司马懿,唯一产生争议的就是幼麟,大部分认为幼麟应该是姜维,约占百分之七十,小部分认为幼麟应该是周瑜,约占百分之三十。

    要判断幼麟究竟是谁,首先大家应该抛除自己某某粉丝的角度,即我也不是姜维的粉丝,我也不是周瑜的粉丝,用事实来推断到底应该是姜维是幼麟还是周瑜是幼麟。

    有人说姜维是幼麟出自《三国志》,可是我查了《三国志姜维传》并没有查到天水麒麟儿这一说,就算是有,也不应该凭一句“天水麒麟儿”来断定姜维就是幼麟吧?

    司马懿还曾夸赞长子司马师道:“不意我家又出麒麟儿矣!”难道可据此判断司马师也是幼麟?

    事实上除了诸葛与庞统的“卧龙、凤雏”的称号之外,“冢虎与幼麟”是后人加上的,为了就是表示这四个人的战绩在三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综合历史与演义记载来辩论下究竟周瑜还是姜维更有资格称得上幼麟。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隆中对策,划定天下三分,帮助刘备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困境,后来治理国家,使得西蜀的农业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后期又平定了南蛮的叛乱,应该说诸葛亮在蜀汉历史上阙功居伟,虽然六次北伐没有成功,可是也迫使魏国不能对蜀汉进行讨伐,在这里面也有斩杀名将张郃、王双的战绩,名称“卧龙”实至名归。

    庞统自加入刘备军团后的表现时间较少,但是刘备能够进入益州,应该说是庞统的功劳,庞统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也曾经献过连环计。

    司马懿抗拒诸葛亮的六次北伐,拖死了诸葛,是逆天一般的人物的诸葛亮的克星,与诸葛并列,没什么可以争论的。

    姜维哪?从身份上说姜维做诸葛亮的接班人应该是不能与作为老师的孔明并列的,从战绩上来看,姜维在大权独揽的几十年内,九次北伐,毫无建树,最大的战绩应该是射杀郭淮了,可是却导致了蜀国国力急剧下降,虽然罗贯中在演义中美化了姜维的形象,可是后期姜维战略出现失误,为了避祸,屯兵沓中,也就是现在的青海一带,将蜀军主力带走,远离国都成都,导致防守空虚,被邓艾乘虚而入,最终导致蜀国灭亡。

    虽然刘禅的昏庸是一方面,可是手握大权的姜维难辞其咎。在功绩上姜维与诸葛、司马懿不足相提并论,就是比起庞统也有不如,后期灭了蜀汉的邓艾战绩也在姜维之上,当然还有东吴的陆逊,功绩更非姜维可比。

    那么我们再来看周瑜,周公瑾有火烧赤壁的经典战役,名垂后世,完全可以与诸葛。司马、庞统并列,所以从战绩方面来说周瑜比姜维更适合幼麟的称号。

    从年龄上来说,诸葛亮出生于一八一年,庞统出生于一七九年,司马懿出生于一七九年,三人是同时期的无疑。

    而姜维哪?出生于202年,比以上三个人小了二十多岁,显然不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人,也不可能与三人相提并论,周瑜出生于一七五年,与以上三人属于同一时期,所以从年龄上讲,周瑜也应该更适合比姜维做幼麟。

    也许有人说:幼麟,幼麟?不是有个“幼”子吗?所以姜维的年龄比三人年幼,可是请看‘凤雏”的雏,也是指年幼的意思,所以这个“幼”字在这里只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表示年龄。

    而且既然是三国,“卧龙、凤雏”都是蜀国的,后人无法改变,那么魏国与吴国也应该各有一人吧?总不能三个都集中在蜀国吧?而且凭蜀国的国力来讲,也没有这个资格。

    所以综合来说个人意见,幼麟就应该是周瑜。

    当然这是一家之言,大家见仁见智,你完全可以把姜维当做幼麟,这也不触犯法律,他也可以把周瑜当做幼麟,如果钻起牛角尖来,适合做幼麟的还有一大堆哪,陆逊、陆抗父子,邓艾、郭嘉那个不是大名鼎鼎,功名显赫?

    在起点本书正版小说中的评论区有置顶讨论帖,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帖讨论。

    附:《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於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魏略曰: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语与本传不同。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汉晋春秋曰: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锺题。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干宝晋纪云: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会甚奇之。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世语曰: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徵,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华阳国志曰: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於逆顺之间,希违情於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於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於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世语曰: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於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维昔所俱至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皆先蜀亡没。

    评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最后应朋友之邀,推荐一本玄幻小说《六道人王》在本书里面有直通车,有兴趣看玄幻的可以去看看。

    ;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