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才就看出来了,不过,我想的却是更深层次的存在。
我是不是应该以此来建造个什么,然后再让什么人住进去,来供我……咳咳……
“城中挖出此物,有何寓意?”曹洪疑惑的问道。
“对啊对啊!”典韦跟着屁颠屁颠道。
众人:“……”
“咳咳!”荀攸似乎终于肯定了这件物品的来历,于是又咳了一声,不过,这一声咳不是为掩饰尴尬什么的,而是单纯的清清嗓子。
“此乃一铜雀!”
众人都赞同的点点头,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见盒子里的这个物品,但都很是相信荀攸,所以也都没有打岔,因为他们知道荀攸定然还有下文。
其实,他接下来要说什么我都无所谓了,就算这个是夏商周时期的古董又有何用,如此乱世当中,有谁人收藏,谁人出价,谁人为其评说。
只要有实力,要多少没有呢?人家知道你要,上贡都还来不及呢?
因为,你可是丞相啊!
而且,现在三国,随便一个小东西在我眼里……算不算得上古董呢?
千年前的老古董啊!
对于我来说。
不过,现在看见身边……满世界都是古董,我已经习惯了。
想着下意识看了一眼案上的酒樽……还有……这个案……
就在我眼睛四瞅之时,荀攸一句话打破了此间沉默。
好怀念啊!在听到荀攸说这句话的时候。
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听到你们这些谋士引经据典的哈牛……逼了,尤其是你,不对,应该是你们,荀彧叔侄。
“昔舜母生舜时梦得玉雀入怀,现在得到铜雀,亦是吉祥之兆。”荀攸以大舜举例子说道。
“是……是吗?”
这次,我怎么听的有些牵强呢?舜母是梦到一只雀,还是玉的,说不定还是活的。可我现在是挖出一个雀,还只是一个铜的。
你就抓住一个“雀”,就将这两者联系起来了,是不是有些……想的太多了呢?
但是,谋士不博古通今,不融会贯通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成为“谋主”呢?
当然,我之前就说了,其实荀攸再怎么说我都无所谓的,反正我都会建造那个台的。
因为,如果荀攸是说好的,那我就筑台庆之,若是不好的,就筑台镇之。
“如此的话,那必须筑一座高台来庆祝啊!”我得意满满的说道。
似乎都已经想到那高台里的场景了,地上全部铺着毛绒毯,,以供我随时随地……咳咳……还有什么链条……咳咳……还有什么……咳咳……
“咳咳!”
可我发现,在我说要筑高台的时候,众人都一副懵住了,好像遇到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了一样。
“怎么了,出现什么问题了吗?我不就是建造一个高台吗?我堂堂一个丞相连这个权利都没有了吗?这也太不给我面子了,你们……你们这是在搞事情啊!”
我心里不满的想到。
“丞相,此言甚妙啊!筑高台以庆祥瑞之兆,更可庆南征之行马到成功!”荀攸突然开口说道。
“对,正可如此!”
曹洪更像是替丞相抱怨说道:“那个丞相不建造些什么,那看袁术,还建造皇宫,你再看看……”
曹洪环顾了一下这个大殿,很明显是在说这个都比许都那个真正的皇宫要好了,而丞相自己只有一座府邸,其他三个,他根本没去过几次。
“对啊对啊!”典韦跟着说道。
“……”
众人完全带过典韦,都说应该建造一些什么。
擦,看着下面全部赞成我这个提议,都议论开了的模样……那你们刚才的表情是特么几个意思啊?
难道?不会……是我在自己理解错了吧,你们那是不相信我这个从不建造什么豪华建筑的丞相竟然主动要求建造什么的惊讶表情,根本不是不想让我建造的意思。
再次看看众人的表情……看来真是如此啊!
“好,既然都赞同,那就即日开工!”我大手一挥直接说道。
“嗯,可以,不过……”荀攸突然顿了一下说道。
“嗯?怎么了!”
我眉头一挑说道。
最讨厌的说话方式莫过于此了,开始几句明明都已经谈的好好的了,似乎已经完全赞同了你的方案,然后有在不经意间来了一个“但是”,一个“不过”……你特么要反对就直接说,何必搞得如此磨磨唧唧,乱人心跳,挑人心扉的。
你知道吗,这是想死的节奏啊!
荀攸并没有察觉到丞相的不满,将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如果要建造一个铜雀台的话,那应该还在此台左右两边各再建造一台,左为玉龙,右为金凤,再建两座飞桥,横空而上,连接中间最高者,铜雀。如此更佳也!”
“公达之言甚善!”曹洪立刻叫好道。
虽然丞相这次不知怎么的铺张浪费了,就为了挖出的铜雀。可既然要建造高台,何不再豪奢一些呢?
直接建三座,又能花费多少,现在整个北方可都是我们的了,曹洪不无得意的想着。
“呃!好……”我微有些小措。
原来荀攸你那“不过”,不是转折的意思啊!不仅不是,还是递进,更近一步的意思呢。
“嗯?”我再次一愣。
“丞相,怎么了,此……不可行否?”荀攸也是皱了皱眉头说道。
他感觉自己这个提议,并无大的问题啊!况且丞相刚才亦有答应的想法了,不然何谓“好”呢?
“对啊,丞相!”曹洪也是有些急了,以为丞相是不肯浪费钱财,要知道丞相每天早上都是只吃一些包子和粥而已,有时晚上亦是如此,怎能如此节省,于是说道:“不就是多再建造两座高台吗?又有何妨?”
要是我知道曹洪的想法我能告诉他,其实,早上吃一些包子和稀饭很是养活人吗?而且,我并没有想的那般节约的。
但是,我愣住的原因不是如此,只是再多造两座高台而已,我何必为此愣住,造就造,不造就不造,又有什么好愣的呢?
我之所愣,在于荀攸此言,听之甚为熟悉,好像听谁说过类似的话语。
我觉得我能想出来的,于是我就想了一下……于是,就想出来了。
这是我的……曹操的儿子,曹植曹子建曾经的建议,不过现在曹植不在……呸,应该是压根就没有……所以就不可能从他嘴里说出来了。
我……曹操现在的儿子,除了已经死去的曹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了,什么曹丕、曹熊都是没有的。
但这……还不是让我愣住的原因!
一瞬间,思绪万千。
我想到的,远不止这些。
记得蜀吴联合,除了力排众议的鲁肃鲁子敬外,不算那些武将和孙权,还有一个著名将领,都督——周瑜。
可聪明人总是喜欢绕弯子,所以当诸葛亮前来联吴抗曹,到达周瑜处时,周瑜却假意做投降状。
聪明人就是喜欢绕弯子,所以诸葛亮也开始绕起了弯子来。
他欲激怒周瑜,于是假意不知大小二乔具体情况,便让周瑜将二乔送与曹操,说曹操有两愿,其一便是“取二乔。”
周瑜自是不信,也有疑惑,便问诸葛亮是如何知之。
诸葛亮便说曹操建造铜雀台就有此愿望,其子曹植还有《铜雀台赋》中亦曾写到。
最后,诸葛亮背了此赋,周瑜怒之拍案而起,大骂我……曹操,要与曹操势不两立。
这才是让我愣住的真正原因啊!
我已经说过,要为赤壁之战做准备,来一次大翻盘了。
但只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突然变动而已,其他地方是不变的,以保证我能不丧失我最大的优势——对此方世界的了解。
我是不希望孙刘两家联合的,但谁知道要是不联合,历史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大呢?所以,我反而要促进这两家的联合。
现在,要做的就使诸葛亮能智激周公瑾!
虽然,我不知道那《铜雀台赋》是不是我的……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写,但诸葛亮既然那般说了……我也没法去查证,最重要的事,现在已经没有曹植了,不然,也许还真能确定一下。
而且,当时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确实是看到这一段了,也确实看到诸葛亮背诵《铜雀台赋》的内容了……没想到罗贯中真的将它给写了下来。
写的确是写了,但谁会去把它给背下来呢?我们看《三国演义》都是看里面的剧情的,有些更是直接看电视剧,可不管看书还是看电视,都不会去记这个啊!
还有后面的《出师表》,要不是语文课本上面有,不对,有也不是必须的,应该是要不是此文需要我们背诵,谁会去背这个呢?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早知道当初应该多背一些名篇了。
突然,想到了蔡琰……还应该多背一些古诗词……诗词歌赋。
其实,诗词我还是记得不少的。
当时看到那里,是将《铜雀台赋》也给看了一遍,可……真的记不住啊!
只能隐约记住里面的其中一句,就只有一句,因为那一句里面有大小二乔,而我将二乔和曹操放在一起……幻想了一下,所以,就记下来了。
可就一句……哪够呢?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