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收到赵王的书信后,找来了一堆文臣武将,然后大家就开始讨论了。一堆人说:不救。另一堆人说:要救。
在这个时候就是体现领导智慧的时候了,应为不管你的手下提出了多少意见,这最终的选择权确实完全在领导的手里。楚怀王最终选择了:救。这个时候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带着五万人向着北方前进了。
另一路,刘邦从砀县出发,只不过刘邦没有北上,而是西进。一路走来,刘邦可谓是没战都胜,又有许多人来投靠,所以刘邦一路越走人越多,这可是好现象。
在那个时候可是没有人讨厌自己人多,都是以谁的人口多为荣,可不像现在,人多的没地方去,不得以还来一个计划生育。
二月,刘邦攻打昌邑,失败,彭越听说刘邦攻打昌邑,也前来帮助刘邦,结果还是失败了,昌邑在砀县的北面,既然向北打不上去,只好向西前进。到了高阳,刘邦正在洗脚,门卫突然前来报告,说有一个老头前来拜见。刘邦一听,老头,来干什么?刘邦想了想。那就见见吧!结果刘邦就看到一个比自己还老的人走了进来,却没有行礼,刘邦本来没有在意,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混混,那管什么礼仪。
此人叫郦食其,此人的成功,完全靠他的一张嘴,最后也是死在了嘴上,这个咋们以后再说。郦食其虽然有学问,但却没有伯乐,所以郦食其只做了高阳的一个门卒,郦食其看到经过高阳的士兵气势如虹,觉得刘邦不错,所以就来拜见。郦食其看到刘邦依旧在洗脚,没有一点接见他的意思,就来了一句:如果你想伐秦成功,就不应该这样接见长者。刘邦一听,心想此人一定有学问,不如……,所以接下来刘邦就以上宾之礼待之。
刘邦和郦食其谈了一会,觉得郦食其不错,就委任郦食其为广野君,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为将。在白马县和秦军打了一仗,大获全胜。秦将杨熊逃跑到了荣阳,作为一个将领打了败仗也是可以原谅的,何况在这种特殊时期,不过,杨熊还是死了。
刘邦在西进的路上还是顺利的,很快就打到了洛阳,攻取了南阳,结果秦军固守宛城,刘邦还想西进,这个时候张良说了一句:我认为应先取宛城,不然他们在后面搞一些小动作,那我们就危险了。所以刘邦就去打宛城了。可是打了几天却打不下来。孙子兵法讲:攻城为下。攻城一方是要付出很多兵力的。刘邦愁怎么宛城还攻不下来,南阳太守齿奇也愁,这刘邦怎么就咬住自己不放了。
陈恢出城见刘邦,说:这样打不是办法,咋们坐下来商量商量。1,现在秦军以为投降就是死罪,所以都固守城池,这样打下去,即使沛公你打下了南阳,自己也将损失惨重。2,听说你们约定谁先进咸阳就尊谁为王,沛公现在就不要死咬住我们不放了。3,沛公可以允许秦军投降,然后封南阳太守为侯,自己在吧兵力调出一起向西,这样不仅自己的兵力增加了,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刘邦听完后,一拍手:好!
七月,南阳太守齿奇投降。刘邦封齿奇为殷候,陈恢为千户。有了这个先例,刘邦后面的路几乎是走过去的,因为基本都投降了。而且刘邦的军队不允许抢劫,所以很受欢迎。
同时,秦军章邯投降,项羽封章邯为雍王。
赵高害怕了,急忙来见刘邦,这个时候刘邦可是已经到了家门口了。赵高想和刘邦平分关中,结果很明显,刘邦拒绝了。理由吗?很简单,我可以拿下整个关中,为什么要和你平分,没门。
赵高很生气,他杀了秦二世(可伶的人)。立子婴为王(可不是皇帝了)。结果,子婴诛灭了赵高(你赵高杀了他爸爸和叔叔,还想活,做梦吧。),然后派人去尧关。
刘邦着急着进攻,张良又来了,老大,秦军尚强,我们要先布疑兵,再派郦食其去当说客。果然秦军讲和,刘邦想,那就和吧!可是张良又出来了,说:这恐怕是秦军缓兵之计。咋们还是出其不意进攻吧!刘邦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这样,但是他相信张良,所以,打。
刘邦带着他的兵避开了尧关,翻越黄山,到了秦军的北面,出其不意,秦军大败。
汉高祖元年(前206)冬十月,沛公领兵到达霸水。秦王子婴驾着素车白马,颈上系着绶带,把皇帝的玉玺符节封好,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了。
至此,秦国结束了他短暂的十五年。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可是当大家都以为战争结束的时候,才是战争刚开时的征兆。
刘邦在西进的路上如此顺利,其实和项羽的功劳是分不开的。那北上的项羽遇到了什么样的敌人,使得他比刘邦迟到达咸阳?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