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定鼎天下 > 第七十二章 法之利弊
    荀况的突然发问,让一众人停止了分说,众人神色各异地看向赢稷,想听听后者怎么说。

    盖因荀况的问题可不好回答,一个不好,可是得罪在座的儒家学子,传言出去后,更甚至会得罪于天下儒家。

    赢稷也是一蹙眉,随后洒脱一笑,他抬首看向荀况,从容道:“儒、法各有利弊吧。”

    “你……”

    “小儿妄言。”

    “我儒家圣人之道,岂有弊处。”

    听到赢稷说自家学说有弊端,顿时就有人起身反驳起来。

    “且先听分说。”

    端坐上首的荀况,微微睁眼,他一眼扫过去,几个冲动的学子身形顿住,只能恨恨地坐下。

    等众人坐下,荀况看向赢稷,道:“何利何弊,小友可否与老夫细细分说。”

    对于赢稷这个敢当着他这个儒家二代圣人的面,说儒家学说有弊端的人,荀况是相当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赢稷接下来要说的话。

    赢稷看了看那几个起身的学子,发现都是后世不出名的人,遂不放在心上。

    接着,他微微一笑,道:“如此,小子就献丑了。”

    “老夫洗耳恭听。”

    荀况点头回应,两人相视一眼,赢稷当即知道对方眼中的意思,这是让他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一切后果将由他来承担。

    见此,赢稷越发从容,他边踱步边组织语言道:“小子先向诸位分说儒家之利弊。”

    “圣人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以格。”

    这话的意思是治国之道,必须从道德这根本做起,一旦教化了群众,让其知晓道德礼仪,就能使国泰民安。

    “圣人之意,儒家之意是好的,它教化民众知廉耻,懂孝悌……”

    “不过人性好恶,没有规矩的约束,短期来说可行,长此以往,必生事端。”

    “如今德治现世已多年,列国已然证明单单德政是不足以治下的。”

    “哎。”

    荀况叹了口气,他崇尚“人之初,性本恶。”,又岂能不知此中奥秘。

    这时,堂下突然有人起身道:“人性好恶,不以道德教化之,莫非以小侯爷口中的刑法约束之。”

    众人看去,见又是赵普,不过其他人也没说什么,因为这正是他们此时想问的。

    “这苍蝇,还真是烦人。”

    赢稷一眼瞥过去,淡淡道:“然也,世人畏法而不惧人,当明其法禁,任法去私。”

    “哈哈哈,某还以为小侯爷有何高见,原来说的是刑名之学。”

    赵普大笑道:“岂不闻世人避邢名如蛇蝎,前有商鞅获罪于秦庭,今有吴起被逐于大梁,尽皆证明此法为世人所弃,在列国无有生存之地。”

    “如今你竟把这等霍乱之学称之为法,且与我儒家学说并列,实在是可笑可叹。”

    赵普话落,顿时有人击掌赞同,一行人得意洋洋地看向赢稷。

    对于这些跳梁小丑,赢稷不在意地一笑,他环视赵普等人,道:“你等莫不是在掩耳盗铃,关中大秦强于商鞅,北方魏国盛于吴起。“

    “如今两人虽去,可当今列国无不效仿其政,汝何言刑名之学在列国无有生存之地。”

    “呃。”赵普的笑声戛然而止。

    不理赵普的尴尬,赢稷继续道:“法家之学其利有二,其一:定分止争。”

    “譬如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看着众人凝神倾听,赢稷继续道:“二利:兴功惧暴,即鼓励百姓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世人皆知,我大秦崛起与西陲,商君所倡‘军功封爵制’功莫大焉。”

    赢稷说完法家的利处,突然停了下来。

    见状,荀况开口道:“小友莫非是商鞅传人,当世法家之拥护者。”

    “非也。”赢稷摇摇头,道,“法家之说也有其弊,而某非一家一门之拥护者。”

    荀况心中一动,不过嘴上还是问道:“不知法家之弊在何处?”

    其他人也一阵诧异,这赢稷方才分明对法家颇为推崇,如今竟然说自己不是法家拥护者,且直言法家之弊端,可谓奇哉。

    赢稷本不想再深入说下去,毕竟他之后的话太过惊世骇俗,不过想了想,还是开口道:“当今之世,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

    “或明示理法,其后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列国共尊‘民愚而易治也’”

    “此吾不取也。”

    赢稷掷地有声的话,让堂上一众人陷入了沉思,众人联想各国的朝堂,无不印证了赢稷此时说的话。

    顿时,众人看赢稷的目光发生了变化,一行人想不到赢稷小小年纪,就把帝王之道研究得这么透彻。

    堂下,赵匡胤看着琴清目露异彩的样子,心中对赢稷有了忌惮,堂上那侃侃而谈的少年,并不像传闻说的那样草包。

    “如此,更是不能让你回去了。”赵匡胤的心中暗暗下了决心。

    待众人思索片刻,消化了赢稷的话后,荀况开口道:“小友真知灼见,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此乃为君至道。”

    “怕只怕上自好刑,则百姓苦也。”

    “这倒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赢稷一阵迟疑,不知道该不该接荀况的话。

    不想他的迟疑被荀况看在眼中,后者追问道:“莫非小友有解决之道。”

    话音刚落,其余人等也纷纷看向赢稷。

    此时列国都在寻找强国之道,如果眼前的少年真的有治国良方,那还真是不得了了。

    赢稷环视众人,沉吟片刻,道:“想去法之弊端,某有一法可试?”

    “何法?”众人追问。

    赢稷一字一句道:

    “君王犯法与庶民同罪。”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