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一世之功 > 第二章 伯府众生
    建文十二年,魏国国泰民安,春寒料峭,但是整个汴京城还是热闹非凡,上辈子的沈凌是个纨绔大少,现在了解了魏国的具体情况,沈凌定下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先进入国子监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子。

    武将一途太过艰险,“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重活一世的沈凌可不想整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还是科举比较靠谱,这时候沈凌就后悔上辈子怎么学了个理工科,但是背的那些诗文还在,毕竟九年义务教育的底蕴就不少何况重点大学生,想了想怎么进国子监。

    仔细想想还得吴氏出手,话说国子监是魏国设立的给一众文臣武勋读书的地方,说白了就是给贵族的这些“官二代”读书的地方,师资力量强大,但是未必有外面有名气的书院成绩好,也是,这些子弟大多为纨绔子弟,不闯祸就不错了,师资力量再好也不是都能读进去的,再加上几个笨的就更不用说了。

    沈凌兴高采烈地去求吴氏,吴氏一开始并不同意,“你的病才刚好,再说你不是一向不喜欢读书么。”“那国子监可不是胡闹的地方。”可读书本就是好事,吴氏也就答应了。

    “什么?二弟你也要去国子监读书,那里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别想了,父亲也不会同意你去的,哈哈”沈寿不以为意的说,这沈寿说来并不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就是一个“乖宝宝”,父母之命什么都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什么坏心眼,读书也不行,但总来嘲讽沈凌,毕竟整个伯府就他们三个兄弟姐妹,另一个还是个女子,总在比自己小的弟弟身上找成就感。

    吴氏找到王氏把这事一说,开始王氏不同意,但是吴氏好生夸奖再加上王氏本就希望沈凌这个庶子能出息点,以后还能帮衬着沈寿。

    其实王氏本就不喜二房,怕有一天沈凌出息了袭了文远伯的爵位,但是沈景岚好歹也是世家功勋长大的。

    以前老夫人的手段虽然不知道具体,可从这么多年老文远侯一个庶子都没有也能看出来点内情,文远侯历来人丁不旺,自己还公务缠身,所以早早去过宗人府报备过,只允许嫡子袭爵。从根本上断了沈凌袭爵的这条路,所以王氏没了后顾之忧,反正以后分家也是没什么影响,要是沈凌出息了,还能帮衬一下沈寿,也就没有那些私心,她本就是永昌伯的掌上明珠,虽然永昌伯府现在有些势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随看不起商籍出身的吴氏,但是,对沈凌向来还是不错的。

    沈府总体来说因为沈景岚的决策还是一派和气的。

    “不行,凌儿什么样我还不清楚,他去国子监,卖脸面不说,就他那个性子,闯出祸来,还不是我给他收拾。”沈景岚考虑过让沈凌从武,虽说他是读书人,可对于勋贵世家,武将还是很重要的,魏国历来重文轻武,但是祖宗的规矩可从来没变,封爵必定是武将。

    开国时,魏光武帝定下的规矩,武将开疆扩土可封贵族,魏朝历来武将受文臣钳制但是不代表武将不重要,一般勋贵人家都会找文臣之女联姻,这样才能利用姻亲来稳固爵位,况且文臣向来“能说会道”。也是武将比不了的。

    文远伯为开国封爵,祠堂还有牌匾,开国辅运文远伯的爵位可不是能一直世袭下去,如果没有能说上话的文臣武将,袭爵都会很复杂,但是如果连嫡子都没有,基本上爵位就断了。

    “可凌儿读书总好过现在游手好闲的好,况且他自己也提出想读书。凌儿向来也不笨”王氏心想沈凌如果真么下去,怕是文远伯府的声望都会受到影响。

    “那就送他去白鹿书院,国子监就不要想了。”沈景岚本就视名声为重中之重,想来沈凌素来品行不端,才七岁就因女子之事落入湖中,外面都传开了,要是再来几次这种事,文远伯府治家不严的名声怕是会传开,这是沈景岚最不能接受的。

    “明日我修书一封,让凌儿去白鹿书院染染书生气,能收收性子也好。”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