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出兵要是能胜,还是有着无比诱惑,说不定可夺辽国西京之地。但是现在辽军在边境大举集结,防备甚重,要是战事僵持下去,未免得不偿失。
不如童贯的观望之策,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差的也可等到金兵南下之时,腹背夹击。
徽宗皇帝心思转变,可是却又开不了这个口,这要是开了口,定会被史书记上一笔坐视功臣自生自灭“薄情寡义”的名声!
也不光是史笔如刀的事情,徽宗皇帝对吴迪还是有些不舍。这次吴迪立下这等奇功,还不曾得了朝廷封赏,朝廷就把他弃如敝履,官家心中也过意不去。
官家这个心中的纠结不需再提,只能是左右为难,进退失据。这也怨朝中大臣,不是向左就是向右,就没有一个能够折中些的,怎么教当今陛下下得了台?
徽宗皇帝在龙庭之上,左右都不是,正为难之时,一眼瞥见侯蒙似乎欲言又止!官家心中一动,张嘴问道:“侯蒙,你可有什么看法?”
官家在沉默一个时辰之后,终于开了口,宣德殿中瞬时安静下来,且听侯蒙有何话说。
上百双眼睛注视之下,侯蒙也有些进退两难!
他心中自然也是有自己主意的,不过这个想法却是很对不起他自己的良心!他赞同的是童贯的意见,还是暂缓出兵的好,等待辽国内乱起时,再突然大举北伐,总比现在辽军重兵防备下仓促北上要好的多!
可是,此次义勇军的北上却是他一手促成,要是他说了出来,那不是成了他故意去陷害吴迪,特意让他去送死?
天子问话,不能不答。
侯蒙举步艰难,直若有千钧之重,一步一步走到御阶之前,行礼奏道:“启禀陛下,依老臣之见,吴迪确有大功,朝廷该不吝赏赐。但是军国大事也不可因人而废,吴迪有功则该赏,但不应牵扯进北伐大计之中。现在辽国西京形势不明,若是发大军贸然轻进,怕得不偿失,还请陛下三思!”
果不其然,侯蒙此话一出,朝中一片大哗,侯相公不是说与吴迪交好么,怎么现在要置人于死地?
徽宗忽得被侯蒙点醒,是啊!有功则赏,但是北伐大计不容任何人破坏!徽宗放眼下去,殿中已经有数个年轻御史跃跃欲试,准备出来弹劾了!
一片吵闹声中,徽宗皇帝重重一声干咳,殿中又安静许多。
侯蒙被徽宗点将,出班说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先行赏功,再议北上之事!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言下之意也就是吴迪不能救援,也未必救得回来了。所谓先行赏功不过一个过场而已,不让朝廷招人诟病,寻个台阶下罢了。
这话刚刚说完,立刻引起朝臣的喧哗,几个御史纷纷上前,准备弹劾侯蒙!
徽宗皇帝好不容易抓到一个能够解决自己眼下困境的人,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放手!立即咳嗽一声,开口说道:“朕觉得侯蒙所言,有些道理,众位卿家的看法呢?”
童贯一听,立刻明白官家心意,心花怒放大声说道:“陛下英明,臣附议!”
在童贯看来,赏功不赏功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人都死了,赏不赏有什么关系?就算是给他封个王爵又能如何?
童贯一派大臣也是纷纷出声赞成此议,现在轮到蔡太师有些为难了!
刚才官家的那句话,已经明白无误的表示出了毫无北上的意思,要是他还要坚持,不免要怵逆天子。
但要是现在转口,又不免寒了跟随着他的人心。
也罢,吴迪,只能怪你的命不好!
蔡太师躬身说道:“臣觉得还是先赏功为好!”这已经不再提及北上救援之事,朝臣们都已经明白,吴迪被大宋朝廷抛弃了,从此再不用指望救援之事,只能在辽境孤军奋战!
不少臣子心中都是泛起凉意,吴迪立此殊功,且在朝中靠山不少,就这样的,也不过说丢就丢了。
要是换了旁人,只怕议都无需议了,不免兔死狗烹之意大起。
见到蔡京已经屈服,朝中已再无重臣反对,徽宗心情欣喜之余却是有些失落,这个吴迪算得上忠臣良将,可惜了!
“那便依众位大臣之见,有功则赏!礼部,吴迪之功该当如何封赏!”徽宗当即发话。
礼部尚书出班上前回话:“启禀陛下,吴迪有擒王之功,但无复土之实。按大宋律令,爵当封伯。他只是民军统制,并无军籍,无法按军功封赏官职!”
“无法封赏?”徽宗皇帝大为不悦,本就感觉亏欠不少,有些说不过去。
现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不能封赏,那不是薄情寡信又是什么?
“有功为何不能赏?哪有这种道理!”
童贯见眼下大势已定,陛下放弃了吴迪,势必要在封赏之上给予些弥补,要是这个都没有,实难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他立刻上前奏道:“陛下,吴迪是朝廷从六品飞骑尉,斩首之功甚多,按照军功可为节度使。义勇民军也可拣拔为上三军封号,调往殿前司充任班直,如此可不叫将士寒心。”
童贯倒是深徇军事,立时就想出一个变通的法子。且更是暗藏杀机,行釜底抽薪之计,把义勇军直接收归麾下。
这个算盘打得实在精妙,辽军的战力童贯心中一清二楚。这三千义勇军北上大战数场,杀伤辽军万多人,自己才损失千余。这等精兵,此时不趁机下手更待何时?要是收了义勇军,就算吴迪侥幸逃得性命,也被剪去了羽翼,拔去了爪牙,没有威胁了。
连童贯都上前帮吴迪讨封,蔡太师如何还站得住?蔡京也颤巍巍走出班次,稍微施礼说道:“吴迪之功并非只是擒王,尚有诸多的辽国重臣,也该一并计算,要是累加,应当封侯!且要恩泽家人!”
蔡太师并非不知道童贯打的主意,不过此时他只是心中冷笑,现在尚有后招未发,童贯的算盘打得虽响只怕难得很,反要惹来祸事。
是以对童贯要收编义勇军之事,他竟然只字不提!
徽宗现在觉得稍稍满意,点头说道:“拟旨,吴迪有大功于国,封济宁侯,食邑千户,亲眷依照常例加封。义勇军享上三军恩遇,至于其他,待战功报上后再一一封赏。”
大部分臣子都是交口称赞天子恩德有加,小部分有些良心的也不过闭口不语,也不会有人站出来会对吴迪的遭遇表示不满。
说完此事,徽宗皇帝立即派礼部众人,前去筹划迎辽主进京献俘之事。这百年未有的丰功伟绩,官家和朝中大臣们,定是要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
辽国西京道怀仁城中,吴迪已经听过宋亮的回报,怀仁城的四周,被辽军围得水泄不通。分别在四门之外,辽军立有四个营寨!
南面营寨是耶律大石的帅旗,西面的萧干领军坐镇,北面是怨军都监错玉泽,东面是西京道兵马都总管萧烨伟的大营。
如此下寨是有缘由的,在辽军众将看来,义勇军如果突围,最大的可能是南面和西面,所以军中两位统帅耶律大石和萧干分驻两方。
也有小部分可能是北面,这是担心吴迪忽然北上偷袭西京城。唯独东面突围可行性很小,因为往东去,吴迪无论如何也是走不脱的。
东面是南京道的方向,南京道现在萧和硕已经领宫帐军一万多人抵达,再加上戢斯伯的八千怨军,还有近十万乡兵。
吴迪就靠着一二千人,跋涉数百里去南京,除了送死没有其他的结局,是以唯独东面兵力最少,且这个轻松的差事落在了战力最差的西京兵身上。
吴迪在地图上标记着,心中的把握多了几分,这次自己突围,偏偏走的就是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东面!
吴迪趴在地图上全盘思虑清楚以后,才直起身来吩咐道:“小亮,你回去整备军马,准备拂晓时分从东门突围!记住全军轻装,出了必要之物,其余能抛下的都抛下!一旦突围,全速向东!”
宋亮有些迟疑问道:“突围的话,那些俘虏如何处理?要不要?”说着用手在脖子上一比。
吴迪看看他,低头想了想说道:“算了,把他们全部缚起,关进仓库就是。都是本地乡兵,也算汉家子民,不是必要的话,能不杀便不杀!”
宋亮点头应诺而去,带他离去。吴迪叫人把本县的丁县令唤来,再下令帐下亲军,开始打点行装。
丁越彬惊疑不定的走进大堂,一路上他看见沿途的军士都在匆忙整理着自己的装备,看样子是要大军开拔了。
只是他知道现在怀仁城外,已经被朝廷的大军四面围死,现在宋军是准备要往哪边去?
吴迪看见丁越彬进来,略略点头请他坐下,等亲兵端上茶之后开口说道:“丁先生,我军就要开拔了,这些日子以来把你关在这,还请原谅则个。”
丁越彬见自己果然猜中,宋军的确是要走了,不禁好奇问道:“吴大人,这四面围城,你怎么出的去?”微信搜索公众号:wmdy66,你寂寞,小姐姐用电影温暖你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