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殿外宫使奏报:“启禀陛下,代州信使带到!”
“宣!”徽宗皇帝陡然睁开双眼,目光紧紧盯着大门,看着门外进来的信使。
直到信使见礼起身之后,目光才算是和缓了一些,可是语气中还是有平抑不下的激动:“你可是代州的信使?是纪项清派来的?”
“是……俺……不……卑下……不……”代州信使不过是个军中小吏,平日见到太守大人都已经诚惶诚恐,何况是现在面见天子!
他从来就没有经受过这种场面,早就慌了神,不知道东南西北了,刚才连自己磕了几个头都已经忘记,哪里还会记得刚才宫使交代的礼仪?
徽宗好气又好笑说道:“好了,你莫要紧张,朕问你直接答便是,你是不是代州信使?是不是纪项清派来递送捷报的?”
“是、是、是!”信使点头如捣蒜一般。
徽宗再问:“你在代州可曾听说了此事?”
信使一脸的疑问:“皇……皇上,我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要来递送捷报,临行时大人交代,须得快马加鞭。”
徽宗点点头再问道:“其他的都没说么?那你在代州,有没有听说什么军情之类?”
信使想了想说道:“小人在代州倒是听说了,雁门关外辽军集结不少,好几万人在那,大家都说那阵势又不像攻,倒像是防备着咱们。”
辽军集结,为了防备?
徽宗略略一想,心情激荡,欣喜若狂:“好了,你下去吧,你很不错,来人,赏代州信使金十斤!”
代州信使胆战心惊的被宫使带出殿去,直到出了大殿,还是木偶一般,“金十斤?官家赏我?”他满脑子里还无法回过神。
殿中众臣都是纷纷交头接耳,到现在大家都尚不知道这份捷报究竟是写着什么,能够惹来天子的震动!所有人都好奇的看着官家。
徽宗皇帝看着群臣不解的眼神,忽然开怀大笑,笑了片刻继而大声说道:“吴迪有大功!义勇军有大功!恩,蔡太师!”
蔡京急忙出列:“陛下有何吩咐!”
徽宗笑眯眯的看着他,一手拿着军报慢慢走下龙庭,站在他面前,看着蔡京满头的白发感慨说道:“这满朝的文武,还是蔡太师最有识人之明,蔡太师亦有功!有大功!”
看着众臣越发不解的目光,徽宗亲手将军报递到蔡京手里:“众位大臣,你们自己看吧!哈哈!”转身大笑着走回龙庭去了。
蔡京压住满心疑惑,慢慢打开战报,只看了两眼,人就像石化一般,也是双手颤栗着:“这……这”
周围的大臣再也忍不住纷纷围上前来观看,蔡京草草看了一遍,马上将军报交到旁边之人手中,“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呼喊,涕泪横流:“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行前人之所未有,将建万世不朽之功!”
围着观看军报的朝中重臣之中传出一阵惊呼!看过军报的众人仪态每每不同,大喜若狂的有之,满脸不信的有之,疯疯癫癫在殿中乱走的亦有之,痛哭流涕的有之,人情百态面面俱到。
徽宗皇帝高坐龙椅之上,已是稍微缓和了心情,笑吟吟的看着殿中形态百出的国家柱石们,无比的有着耐心,没有半点责怪他们君前失仪之意。
就连最爱弹劾大臣失礼的殿中御史们,也都集体哑了声息,甚至不少人也加入在这疯症状态中。
足足过了近一刻钟,宣德殿中才算是稍稍平静了些。
徽宗皇帝挥手示意宫使去前面宣喻,让众大臣归班原位。宫使上前尖声宣喻,殿中钟馨连响,朝中重臣们这才按捺住心情波荡,纷纷回归原位。
徽宗看着众位大臣,稳稳的说道:“众位卿家,你们对此事有何看法?这擒王之功该当如何封赏?”越说到后来声音越高,还是禁不住激动之意。
众臣们心中暗下都明白,官家都在问如何封赏了,自己还能有什么看法?
不过这等功劳确是骇人听闻,当真还不知道该如何赏赐!要说封官,吴迪还是丁忧之期,封无可封;要是赏爵的话,高了不妥,低了也不妥,再说一个空洞的爵位怎么也抵不上这等功劳。
不说擒拿辽主,就那几十个辽国王公大臣,要是从前只要拿住一个,都是大功一件,封个爵位也不为过!现下吴迪倒好,一股脑全抓了来,要真的一个个往上算的话,非王爵不能记功!
宣德殿中一片寂静,谁也不敢开口说话,这件事情天大好事!百年的耻辱一朝被雪!但是谈到封赏之功,谁也不敢开口。
说低了必要招惹吴迪记恨,这吴迪已经立下这等功劳,以后仕途之上一定是青云直上。
说高了,又怕要遭到弹劾。这大宋朝的御史们每月可都是有弹劾指标的,本来就总完不成任务,挖空心思的要找目标,自己不是傻乎乎冲上去找罪受?
徽宗皇帝看到众臣个个三缄其口,有些不悦问道:“难道众位卿家都无话可说?难道我大宋是有功不赏之朝?”
还是蔡太师明白事理,了解众位同僚的苦衷,出班奏道:“陛下,我看此封赏之事还是暂缓,不该如此仓促决定。眼前当务之急有两件,一则那辽主耶律延禧还在押送汴京途中,须得商酌一下该如何迎法,不能失了我天朝的气度;二则吴迪义勇军还陷在辽国西京道,当发兵前去救援,不教有功之臣殒命,大宋失却一个栋梁之才!”
徽宗皇帝要众臣拿出一个封赏的法子出来,不料众臣却都是沉默不语,倒是蔡太师直言进谏,直说眼下不是封赏之时,当务之急是迎辽主进京和出兵北上增援吴迪!
徽宗皇帝思量一下,的确如此,要是吴迪回不来,那所谓封赏还有多大的意义?不过此事他还是放在了心上,吴迪此次北上,算是给大宋争了一个天大的面子!
他又想起赵良嗣六月与金打成盟约返回之后,在朝中大肆宣扬女直人的骁勇善战,辽国上京城被金国一鼓而下!不少朝中大臣都因为此事而纷纷转变风向,变成反对出兵伐辽,这其中就有西军和禁军中的不少武将。
现在吴迪立功正是当时!正好说明我大宋的军马一样精锐,辽国已经不堪一击?证明了北上收复燕云之策的确可行!战败辽国只在反掌之间!也是恰恰解了当今陛下的困境,这样的人不赏,何样的才赏?
不过发兵北上增援之事,还有个难处,那就是谁都不知吴迪和义勇军不知道现在身在何处,那该去哪里增援?
朝臣们听得蔡京之言,纷纷点头,除了几个童贯的死党之外,都是赞同此议。
可是同样的问题摆在眼前,吴迪义勇军究竟身在何处!
蔡太师见大家都是束手无策,上前进言道:“陛下,虽是现在不知义勇军的去向,但看辽国西京道大军戒备,想来义勇军该是到了西京道。应下令西军北上代州,与河东军一道北上征伐,取西京战略之地,为明年收复燕云打下铺垫!”
徽宗听了有些心动,蔡京之言或有道理,辽军如今不堪一战,御帐亲军都抵不过吴迪义勇民军。要是精锐西军一到,那辽国西京兵怎能抵御?要是今年拿下了西京大同,明年收复燕云不过轻而易举、反掌之间!
不想另一班站在最前方一直不发一言的童贯,现在大步走了出来,竟然连声制止:“陛下,此议万万不可!”
徽宗讶异,童贯不是北伐中坚,一向都是吵嚷着要尽快出兵的?缘何现在却出来阻挠?
童贯俯身说道:“陛下,代州战报说,辽国西京现在大军云集;前些日接报,南京道也是防备日紧。这时并非北上良机!蔡太师之言大为失策,我朝军马粮饷都尚不齐备,胜了尚且好说,要是败了,明年如何北伐?”
蔡京异常恼怒,一旁冷笑道:“童太尉,你说如今不能胜,那你明年就一定能胜?你可知道现在正是最好时机,趁着辽主被擒时速速发兵,辽人一旦知道耶律延禧已被我大宋拿获,想必士气低落,更加上辽国并未立太子之位,帝位空虚,怎能不起纷争?此时不动,难道还要等辽国内部尘埃落定、同仇敌忾之时再去?”
童贯坚决反对,枢密院中诸将也是同口声援,说是现在兵马未整,粮草不齐,不能盲目北上否则必败。
蔡京和诸多文臣却异口同声,要官家定下大计,抓住时机趁虚而入,打辽人一个措手不及。
这朝中两派之争,当真滑稽可笑。
原本最坚决要北伐的一派,现在反口说要暂缓;原来不赞成北上这派,也开始附和起蔡京之言,要速速发兵北上收回故土。
其实争辩中的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要能北上,是不是最佳的时间谁也说不清,关键是对谁更有利。
北伐这件事情最大的问题是,谁才是北伐的主导者!这也就是童贯坚决不同意现在北上的缘故。微信搜索公众号:wmdy66,你寂寞,小姐姐用电影温暖你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