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十二秘录 > 第三十七章 黄帝与蚩尤
    看完后我找个地方坐了下来,下过何仙人和罗汉这两个大墓后,自己也不觉得能有什么墓穴能够吸引自己,应该说是威胁到自己吧,寻常一些墓穴最多也就是设计离奇一点,机关多一点罢了,根本不可能跟何仙人还有罗汉的墓穴相提并论。

    歇息一会儿后我就继续往里面走,可是这里不知道为什么,越走里面就越阴森,恐怖,虽说自己不是很害怕,可是人都对对未知的东西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而且我现在还是一个人,说不怕也确实不是很害怕,说怕也只是对未知的事物怕而已。

    走了一会儿,里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票出一阵又一阵的清香,如同淡淡的香味,问起来很舒服。我连忙捂住了鼻子,如果我是还没下过罗汉墓穴的时候,我肯定会用尽自身力气拼命的在这呼吸,想要闻闻这香味是不是存在,但是现在有经验了就不会那么做,毕竟这可能会直接把自己的小命搭上也说不准。

    可是意外还是出现了,我没走几步,眼前就开始慢慢的黑了起来,一开始我以为是石壁上的火把开始变黑,但认真一看火把燃烧的正旺,而眼前确实是开始变黑暗,那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眼睛出现了问题。

    轰隆!

    忽然间,我的眼睛一亮出现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在战斗,一个身穿血红色战袍,另一个头上戴着异角,手持巨刀在跟战袍男人。

    这不是炎帝吗?!

    对于炎帝和蚩尤的关系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所以炎帝和蚩尤的关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通常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这样子,怪不得现在会拿着兵器在搏杀。

    其实他们的关系一开始也不是这么恶劣的,不知道自己所得的资料是否正确,反正他们是从神农氏这边出来,可以说是一家人这样子吧,很可惜的是因为为了部落的利益所以才挑起这么多战争。

    而且蚩尤还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圣人不可思议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

    这些其实都有古籍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终于这两个人停了下来看着我,我有点迷糊不知道眼前这两人是真的还是假的,总之看起来很迷糊,自己的状态也差的要命。

    “咕噜咕噜。”两人不知道在交谈什么,忽然间眼前的景象变了,我自己居然身处一个平原四处空旷的地方,而离我不远处则有一条江河在流淌。

    这里难道是……逐鹿?!

    轰隆!

    天空响起一阵惊雷,忽然间四面八方同时出现两支兵马,夹带着飞箭朝着自己飞来,喔抬手想要躲,但是飞箭直接在我身上穿过,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这难道是鼎鼎大名的逐鹿大战?

    据说,蚩尤和黄帝在打斗的时候,在一个逐鹿的地方开过战。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攻打别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杀掉蚩尤,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

    蚩尤又用巫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乱,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而蚩尤战败后,有人说他被黄帝捉了杀了,也有人说他跑了。

    可是最后还是没说出个所以来,至于黄帝这个人,他也是功绩很大。

    相传,《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

    所以说,判断其两人关系也不好说,都是为了部落利益吧。

    他们打完后,我看到了是蚩尤败北,但是蚩尤并没有被杀死,而是从黄帝手上逃走了。

    可是黄帝没有因此去追杀蚩尤,因为那时候两人大战都是元气大伤,民心所向实在是太过于脆弱,黄帝必须得安抚民心,不要觉得自己的君王是一个嗜血的君主。

    所以黄帝就到处去各地安抚民心。

    所以到了苗族那边的时候,也特别关照了,虽然蚩尤和苗族有关系,但是黄帝觉得事不关后人,所以也没对苗族做些什么,反而是安抚他们,让他们加入自己这边。

    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终于大战完毕,我的脑子开始混沌起来,突然不知道从哪儿传来仙乐的声音,一点一点似乎想要打破人的头颅。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