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缺,一,门 > 第三章:沈家之祸
    急匆匆赶来的武当一行人到了镇上便找了一家客栈歇脚,扔给门口店小二一些银两让其牵着几人的马去喂食,刚一进门却

    发现客栈早已是高楼满座,到处都挤满了人。大多都是武林中人,腰间桌前都放有武器。但大多都在默默的低头饮酒吃饭

    ,哪怕说话也只是低声细语,仿佛怕被别人听去一般,要不是武林中人到此,还以为进了黑店呢。

    殷继武左右一看也没个空位子,想着在换一家客栈。便听到一娇脆之声说道:“殷少侠,要是不嫌弃可以过来一起小酌几

    杯,也好歇歇脚填填肚子。”

    殷继武顺着说话之处望去,窗下一女子身穿红衣紧身衣,把本就修长的身子勾勒的更显挺拔,此女相貌谈不上美艳,但却是

    很耐看,特别笑起来的时候带着小酒窝让人看到就顿生好感,在看其腰间处一根绿莹棒子正是早到了几步的史红石。

    殷继武抱拳问道:可是丐帮,史帮主。

    史红石笑道:小兄弟怎地认得我?殷继武笑着回答,这江湖之上能有这般爽快的女侠,除了丐帮帮主还能有几人,而且史

    帮主的事我在江湖早有听闻,倒是史帮主怎地认得我这武学后辈。

    史红石比划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殷少侠过来坐,咱们边吃边聊。

    那晚辈就不推迟了,在这谢过史帮主了,武当一行人便在史红石的桌前做下。

    史红石吆喝了一声,小二在上几壶好酒,做些好菜,回过头便对殷继武说,其实我曾于殷少侠有过一面之缘。

    只是那时你还在你母亲怀中不记得我罢了。

    看到殷继武似有不解,便接着说道:殷六侠在你出生之时,曾托人去峨眉告知过我师父。而不巧的是我师父刚好不在,峨眉

    之人去武当又多有不便,就捎口信与我,我便代师父去武当山祝贺,才有了一面之缘。没想到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当年襁褓

    中的孩子,都已经成为武林栋梁了,后面我在丐帮听闻你年纪轻轻就做了不少侠义之事,当真是年少有为,也不枉你爹,武

    当七侠之名。

    殷继武没想到自己跟史帮主还有这样一段故事,便倒上一杯酒双手托起敬于史红石说道:晚辈殷继武先敬史帮主一杯,我爹

    在武当山就曾说过不少有关史帮主的故事,我也是一直想着能有机会目睹史帮主的风采,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而且在武

    当山之时我爹就曾跟我说过,如若此次下山见到丐帮亦或是峨眉中人便替我爹像贵派帮主问好,没想到我殷继武有如此运气

    ,刚一下山便见到这天下第一大帮的帮主。

    史红石笑着说道:殷少侠过奖了,不知此次从武当山赶来云南所谓何事,我观今天这镇上来了很多武林中人。难不成大家都

    是为了沈家之事前来吗?

    殷继武不知怎地对这史红石没有一点防备之心,反而感觉很亲近所以对史红石没有一点遮掩直接说道:没错我武当山正是受

    着沈家所托,在一个月前沈家托人送于武当山一千两黄金,并留书信一封,信中提及沈家将遭受前所未有之大难.....希望武当

    念在家父生前与张真人(张三丰),有过一面之缘,搭救于我沈家,沈旺跪谢,来世当牛做马已报恩情。

    而后听我爹说,沈旺的家父沈万三当年曾受过我太师傅点拨,算的上半个记名弟子。黄金事小,人命事大。所以掌门师叔便

    命我带着师兄弟下山来云南一探究竟,若沈家真有大难,便施以援手。

    史红石点了点头说道:这沈家也同样送于我丐帮一千两黄金,也留有一封书信,信上所说相差不多。看来沈家这次是真的有

    灭顶之灾了,不然可不能召集天下武林人士。

    而旁边一桌一人对着史红石,殷继武抱了抱拳说道:殷少侠于史帮主谈话我本不便打扰,更不应多听,但是二位刚才所讲跟

    我华山派一样想来着镇上的武林人士都是被沈家召集过来的,不知丐帮,武当对此有什么看法,我比二位早来几日曾暗中去

    沈家观察过,四周现在都以被官兵层层包围,观其数量不下万人,只等那圣旨一到怕是沈家上下在无一人生还了。

    殷继武观其说话之人,年纪三十出头,身穿灰色长袍,相貌平平,但是身上却带着一股儒雅之意,给人以清风拂面之感,

    而且穿着华山派的衣服,便抱了抱拳说道:先生应该就是江湖人称“清风先生”的叶飘零叶大侠了吧。

    叶飘零点头称道:都是虚名承蒙江湖兄弟抬爱胡乱加的名头,不如殷少侠这般年少有为,年纪轻轻便做了不少侠义之事,素

    有“断蛟刺虎”之称,我在华山就以久仰多时,但是嘴边那一抹笑意却是瞒不住的,华山离武当不是很远所以互相知晓也并

    不稀奇。

    武林之中相互吹捧是常有之事,早就见怪不怪了。

    而殷继武心中是又惊、又惑,惊的是沈家的财力,各大派虽然送的金子不一定会有武当,丐帮多,可是这武林之中各门各派

    加起来何止千百,这金子加起来不知道顶多少个,丐帮、武当了。而惑的是这沈家到底做了什么竟然要被满门抄斩,便问道

    :叶大侠,继武心有一问题不解,这沈家到底做了什么不可饶恕之事居然要满门抄斩,信中沈旺并未提及因为何故惹此大祸

    。

    叶飘零叹了口说道:我也是最近听镇上的人讲才得知,你且听我道来,而有些不知道的武林中人此时也都竖起耳朵听着。

    叶飘零端起酒杯喝了口酒,慢慢说道:要说这事的起因,是因为沈家的招赘女婿顾文学,跟同里镇陈某的儿媳奸情败漏

    引起。

    (“陈某,生有一子,是个弱智。这弱智儿娶妻梁氏,倒是个知书善吟的美貌女子。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子,当然名扬四海。

    这时,周庄沈万三的招赘女婿顾学文,听说后就十分倾慕,常借故雇船往来周庄同里之间。

    船到同里,就停泊于梁氏居室的窗下。一来二往,顾与梁氏几次照面。

    顾慕梁之美色,梁羡顾之英俊,只是缺少机会了。

    顾学文就买通当地恶少,引诱梁夫弱智儿,出门饮酒赌博;又指使梁的邻居——一个老妪,带了新奇的首饰送给梁氏,

    并用言语挑逗。梁氏本已对顾有好感,于是一拍即合。从此两人频频书信来往。弱智儿懵然不知。其父因在外当差,

    难得回家,也被蒙在鼓里。只有陈某的兄长,也就是弱智儿的伯父,绰号陈缩头的,隐约听到一些风声,但也苦于没有证据。

    也是合该事发:梁氏疏于谨慎,竟把顾学文的书信裁开后卷成纸燃放在灯罩下。

    陈缩头就买通梁氏身边的僮儿,把纸燃偷出,补缀成幅后,寄给在外当差的陈某。

    陈某看后,明白真相;况且顾学文的信末都盖有松月图章,更是铁证如山了。

    陈某寻思,仅凭这样一封书信,告到官府,不见得会有什么结果,弄不好反而败坏了陈家的声誉。

    这时正好蓝玉大案案发。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凉国公。

    江山坐定,蓝玉就恃功骄傲,广蓄庄奴,欺凌百姓。朱元璋怕尾大不掉,狠狠地定了他个谋叛大罪。

    陈某正愁怎样为傻儿子报仇,见此案发,牵连日广,就趁机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

    一牵涉蓝玉案,就不再是什么私情事,立时三刻变成要案。”此段因剧情需要简述于《同里志》不算字数)

    殷继武也听明白了这前因后果,便于史红石、叶飘零商量着如何搭救于沈家,官兵如此之多不好好商议一下对策怕是要吃大

    亏,人没救了,在把自家人给搭进去。

    话说回这沈旺也算是聪明绝顶了,沈旺一看这事已经陈某之口捅到皇上那,万万不可能再有活命的余地了,这谋叛的大罪,

    被抄满门是跑不了了,加上前朝张士诚之事,朱元璋早就对沈家的财富有想法,主要是怕着偌大的财富若是落入反贼之手

    ,借机再次起义造反。曾几度对沈家下手,这一次终是劫数难逃。这谋叛的大罪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虽然恨顾学文入

    骨,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只能想办法避祸,做为沈万三的儿子,武功或许不行,但这心计绝对天下少有,连夜想出一

    计策。

    要说沈家经商以接近百年,接触最多的便是这武林中人,关系也是纵横交错,要不然也不可能在江湖上屹立这么多年,成为

    江南巨富。

    所以便有了后面动用金银珠宝相邀武林各大派搭救沈家之事。

    而就在离客栈不远处,有一明月楼,于其他烟花之地不同。此处的姑娘无一胭脂俗粉,全是尤物。随便拿出一个放在

    烟花柳巷之处都是头牌,没想到这天下还有如此妙地,没见过世面之人进了此地,怕是以为上了天宫呢,要不怎地如此之多

    的绝色女子。也不知老板是何许人也,搜罗了如此多的美貌女子却开在这偏远之地。

    而在这明月楼最顶层有一间闺房其屋内装饰与其他烟花之地大不相同,屋内很是整洁,甚至可以说是一尘不染。一张简单的

    白色纱帐,而床上也只有一个绣着白莲的枕头,和一床被子。

    而窗下摆放着一张七弦古琴,也不知为何,此琴的尾部略有烧焦的痕迹,墙边的书架上摆着一些不知名的古书。与之相对的

    另一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弥勒佛像,画像之下摆满了供奉之物,而三根刚上好的香,一缕缕青烟飘在佛像之上,画中的弥勒

    佛,仿佛随时都会出来一样甚是诡异。

    在这闺房之中此时端坐着一男一女,于想象的不一样,这一男一女并没有行那风花雪月之事。

    而女子好像特别喜欢白色,一身白色的纱衣,绣着几朵白莲,穿在其身上,略显宽松。美好的身材藏在那纱衣里若隐若现

    直叫人想扒下来一睹为快。而脸上也用一块白色的纱布遮掩着,那一双眼睛看上一眼便被勾了心魄,在也不舍得离开。

    而另一侧的男子,正襟危坐。太阳穴高鼓、眉宽,唇厚,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看透你心中所想一般。身上一股煞气

    感觉跟他坐在一起温度都比旁边低俩度,如此大的煞气要么杀人无数,要么就是久经战场之人,而且对面坐着一个放在外面

    不知倾倒多少天下豪杰的美人,他却不为所动,眼睛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淫秽或是倾慕,反而多了几份忌惮。

    白衣女子言道:不知燕王所谓何事,居然亲自赶往我这分舵,就不怕那蒙古鞑子趁你不在进攻你的北平。

    燕王大笑,蒙古鞑子早就被我吓破了胆,在说我此次前来没带一兵一卒。藩内三十万大军固守,别说鞑子不知道我在北平,

    知道了又有何惧。

    此话说的豪气云天,燕王所说是一点不假,燕王手下固守北平常年与鞑子征战,手下的士兵皆是能征善战,要说朱元璋这

    七个子嗣,就燕王与之最像,能征善战,有勇有谋,要不也不可能让燕王镇守北平。

    白衣女子起身看向窗外:燕王又何必亲自前来,有什么话叫人直接捎来便是。

    燕王摇头说道:怕是我这手下还没见到你这白莲圣母就没了头颅,拿什么于你这圣母娘娘讲?

    白衣女子走道窗下手轻抚着那焦尾之琴:那你就不怕丢了头颅在也回不去你的北平,我这可不是谁都能来的,别人来了我心

    情好没准还能留他一命,你朱家之人我见一个杀一个。

    话说这白莲圣母变脸比翻书还快说完手指搭于琴弦之上,内力暗吐,只看一阵音波朝着燕王攻去。

    燕王身子未动随手将桌子上的杯子掷出刚好于之相撞,杯子瞬间化为粉末。

    而也刚刚好挡住了这音波攻击,这一招算是打了个平手,而白衣女子也没有在出手,燕王看着白衣女子忌惮更深,随后说道:

    你白莲教数次被我父王剿灭,每次你们都能得到消息提前撤走,就不想知道是谁告诉你们的吗?

    白莲圣母看着燕王,思量了半刻,这些年朱元璋每次派兵围剿他们白莲教之时,暗中就有人提前像白莲教通风报信,所以每

    次官兵都扑了个空难不成是这燕王暗中助我白莲教,别人通风报信也就算了但是这姓朱的怎么可能如此好心。

    白莲圣母心中有疑惑便讥讽道:难不成是你这燕王给我通风报信?

    燕王随后起身甩了甩衣袖,为什么就不能是本王,你以为父王剿灭你白莲教这等机密之事,除了本王又有谁能有这本事提前

    知晓?

    白莲圣母像是听到什么好笑的笑话一般,捧腹大笑,而这等艳福怕是天下没几个人有资格目睹了,笑罢之后说道:你朱隶

    什么时候有这般菩萨心肠了,你们姓朱的一家人都是狼心狗肺,想我白莲教助你们姓朱的登上皇位,没想到你们朱家过河拆

    桥,不但把这造反的脏水泼于我白莲教,而后更是对我们白莲教斩尽杀绝,你说此话难道不觉得好笑吗?

    朱隶苦笑这说道:你应该知道我父王以立我兄长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了吧。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想我朱隶,为他立下汗马

    功劳,继位于其他兄长我也就算了。大不了继续当我的藩王到也逍遥自在,可是他直接立我侄儿为皇太孙,说道此处燕王脸

    色极其难看,甚至有些狰狞。

    燕王自知自己有些失态,便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愤怒继续说道:我父王最近身体好像越来越不好了,时常因为一点小事就

    大发雷霆,迁怒于我等。想来也是时日无多了,最近居然开始吃斋了,还派人去武当请张真人求长生之道,简直可笑至极、

    可笑至极。

    我想要不了多久我父王就会削藩,我在不筹谋等哪天老皇帝归天,就只等我那好侄儿把刀架在我头上了,说道此处燕王握紧

    了拳头。

    白莲圣母看着燕王神态不像作假便问道:说吧,来我这白莲教到底所谓何事。

    燕王整理了一下衣衫说道:本王也不与你废话了,我帮你们白莲教这么多次,我现在只求你们白莲教帮我去沈家拿一本书,

    此书叫缺一门,拿到此书后交于我,日后圣母有本王能帮的上忙的地方,本王定当竭尽所能。

    白莲圣母反问道:就这么简单?那缺一门我知晓乃是匠人鲁班所写,后面不知怎地就失传了,就这一本书就劳您燕王大驾

    我白莲教,我看此事并不是那么简单吧。

    燕王随后说道:就这么简单,你是帮与不帮,全在你一句话,话闭在不肯透露任何消息。

    白莲圣母低头思考了片刻说道:书我可以帮你拿,但是你不要忘了你答应我的事,如若那天我白莲教有求于你,你要是不

    答应,我白莲教一定亲自去北平取你项上人头。

    夜色将近,而此时的镇上却是安静的出奇,白天还是热热闹闹,到了晚上这连一声狗叫都没有,怕是那畜生也知道今晚要

    有大事发生,所以都老实的很。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