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梁山终结者 > 四百四十 赵跑跑的第三步
    秦末群雄争霸,刘邦封汉中王,采纳张良的建议,烧掉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无心争霸。

    后来韩信拜将,建议刘邦明修栈道,暗地里带领军队走陈仓道进入关中,始有两汉基业。

    当时,刘邦实力相对项羽并不够看,因此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此时,明国实力势力全面占优,方天定不需要学刘邦,直接大张旗鼓地直接领兵到了城下。

    陈仓位置虽然关键,然而此时已经不是县城,城墙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处。

    赵构到此后,一直在加固大散关,对陈仓只是稍微补了补。

    大概,几轮轰炸,陈仓城墙就没了。

    而且,城中守军虽然不少,其实并没多少战斗力,最主要的是缺乏弩与火药。

    这些东西,同样都丢在了大散关内,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城头上,脸色苍白的赵构看着城下连绵的营寨,惊地说不出话来。

    此时,他还不是哪个南宋的宋高宗,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罢了。

    讲真,即便是后来的宋高宗在此,也不敢和明军对抗。

    不然,坐拥那么多良将,赵构也不可能一味地苟且求和。

    “长安方面,可曾派出援军来?”赵构问道。

    守将回道“已紧急派出信使,只是四百里路,援军急切也来不了。”

    “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赵构不断地转着圈圈。

    “四百里路,便是即刻出发,也要十天才到,待援兵到达,陈仓怕是已经失守。

    且,大散关失守,明军可直抵长安城下,腹背受敌,恐难持久。”

    秦桧一席话说完,整个朝堂鸦雀无声。

    种师中投降的太过突然,赵宋上下全无半点准备。

    虽然大散关失守,朝堂当天就收到了消息,却没什么用。

    人人都知道大厦将倾,赵宋要完了。

    惶惶不可终日,便是赵宋上下最好的写照。

    便是赵佶自己也麻了爪子,全无半点主意。

    大散关可是在西边,他若是继续向西逃窜,就要冒被半途拦截的风险。

    可以说,宋廷上下,已经被堵住了。

    当然,要是沿途地方坚持抵抗到底,也可以争取足够的时间,让赵佶跑路。

    半晌,赵佶打破沉默,道“折彦质、宋江到了何处?”

    罗戬道“诏令昨日方出,未曾有回复。”

    赵佶道“拟诏,册封折彦质为通安郡王,立刻派兵接管潼关防务。

    册封宋江为通义郡王,卢俊义为通义国公,余者皆为男爵,诏书到时,立刻启程回长安,护驾西行。”

    终究,赵佶还是决定跑路。

    若是四关不失,关中自然是最合适的基地。

    但是以关中的地理地形,一旦有关卡失守,立刻就是关门打狗的下场。

    长安城防虽然坚固,也不足守。

    历朝历代,战斗大多发生在四关之外,敌军兵临长安城下,其实发生的抵抗并不够激烈。

    所以,赵佶跑路并不奇怪。

    不然被围在城里,明军凭的消耗一年半载,终究是能耗死赵宋的。

    之所以选择宋江随行,那是因为赵佶发现,搞到最后,最忠心可靠的,还是这个曾经的绿林大寇。

    曾经,他以为那些饱读诗书的翩翩君子们最知忠义,会为他的王朝正统殉节死难。

    结果,除了寥寥无几的真君子,余者皆是真小人。

    明军到来时,一个个不是比兔子逃的快,就是摇身一变成了反正的忠义之士。

    只有宋江,虽然一直在挨打,却从未放弃过抵抗,更在开封外一举坑杀了五万明军。

    这种战果,可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宋江他爹被枭首。

    到了现在,宋江部和方明的仇恨,已经不可调和。

    以前,因为顾虑宋江出身,赵佶只是嘉奖,并未提拔。

    此刻火烧眉毛,那还有如此多顾虑,当然尽量邀买人心为上。

    至于册封折彦质,不过是为了安抚折家军而已。

    折家确实世代忠良,然而种家种师中都降了,直接让出了南方门户,折家为何不能降?

    因此,赵佶更愿意带宋江随行护驾,也想冒险带折彦质。

    众臣听出赵佶要跑,却没有人出言阻止。

    此时朝堂一号大佬秦桧,二号大佬张邦昌,都是没半点节操的。

    他们只会奉承赵佶,绝不会违逆半点。

    安排了诏书送达,赵佶又道“传旨陈仓,坚守半个月,援兵必至。”

    毫不犹豫地,赵佶又把自己的儿子给卖了。

    册封圣旨,朝发夕至。

    接了诏书,宋江直欢喜地傻了。

    真不枉他豁出他爹的命和方明干,不然如何能够封王?

    谢恩完毕,宋江召集众将,下令出发。

    不过一个时辰,五万大军开拨出了潼关。

    马上,宋江叹道“晁贤侄神机妙算,早料到了会有这一天。”

    吴勇叹道“多智近妖,不过如是。”

    其余人闻言,皆点头。

    他们能如此快的出发,便是晁天养早定下了计划。

    为了掩护大军离开,晁天养主动留守潼关,以钳制东路明军。

    宋江又道“贤侄只有两万余兵,希望不会被贼人察觉。”

    吴用道“郡王放心便是,晁贤侄足智多谋,早已安排妥当,定能赶来与我等会合。”

    宋江微微颌首,看向身边的兄弟,道“各位兄弟跟着宋江东奔西走,辛苦异常,此时得封爵位,也算是苦尽甘来。”

    卢俊义道“将亡之国朝,末代之国公,有甚值得欢喜的?若非兄长义气,我等早回乡快活去了。”

    这耿直男……宋江心塞的无以言表。

    再看周围众人,各个都是一副不能赞同更多的模样。

    虽然生气卢俊义的态度,宋江却不得不好言安抚。

    此时,梁山老兄弟,剩下的不过卢俊义、吴用、花荣、杨志、张横、燕青、石勇,马麟、阮小七、孙立这十个。

    在明军占领山东时,小遮拦穆春已经告辞回乡去了。

    安抚好了众人,宋江只觉得心累。

    想他还打算把西进计划和盘托出呢,此时,怕是说不出来了。

    按照晁天养的推演,赵宋撤退的最终地点,当在西夏境内。

    仅凭赵宋已经干不过方明了,加上西夏也不够,还必须联合辽国、金国、大理等,才有可能反推明国。

    只是宋江也愁,如何说服众人随他西去。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