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了准备,就要开战了!如今的大明,宁夏之乱已经平定,已经没有了最大的掣肘,朝臣很快就会被摆平!皇帝底气很足。
可怜的朝鲜使臣如何知道该找哪些人去哭诉?该去哪些地方哭诉?那可都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主意!
那些读书人常常喜欢说大义,那么此次,就用大义名分压死那帮混帐!八月二十日朝会,出兵朝鲜意见趋于统一!八月二十九日,梅国贞被兵部召见后,半个月就抵达了平壤,开始了他的忽悠之旅。他是个职业骗子,也具备骗子必需的两大特质:第一,语言能力出众,能言善辩;第二,生得一副好皮囊,面貌“长髯伟干”,形象很正面,不像个骗子。最主要是皇帝信任他。
楚箫说梅国贞可以,那梅国员就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因为楚箫的话,听着皇帝的耳朵里,那就是神的旨意。
梅国贞也争气,在宁夏平叛中立下头功。没有给楚箫的丢脸,楚箫根本就没有把朝鲜的祸事放在心上。朝廷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调集了那么多人马奔赴朝鲜。
文有梅国贞,武有李氏子弟兵,把这些个倭寇赶下海去,那还不是易如反掌。
关键是有足够的火炮支持。根本就不需要郑士其背上。如果郑士其的战舰北,抄倭寇的后路,估计倭寇将葬身海底,一个也回不了自己的岛国。
楚箫的情绪还是不高,整天一个人坐在香山州和澳门交界的海边,盯着水玉失踪的那条破船发呆,一发呆就是一整天,谁也不敢上前去打扰。
为了朝鲜战事,他已经把几名与他有血缘关系的草原男孩,利用时空穿越送到了京城,有两个已经随梅国贞抵达了朝鲜边界,这样他就可以随时掌握朝鲜战事的进程。
早在六月底,梅国贞就已经来过一次朝鲜,但是当时朝鲜君臣踌躇满志的打算反攻平壤,自然不能让所谓的和谈使者去坏事。
直到反攻失败,朝鲜君臣的口风才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迎接梅国页,他抵达了平壤之后,据说是大展神威把日本人狠狠的杀了一下威风,争取了五十天的停战期。这五十天对大明朝调兵遣将统一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梅国员这个大忽悠还是立了大功的,正如他所预料的,祖承训兵败平壤损兵折将的消息给了京城武将勋贵们极大的刺激,那些卯足了劲儿想要跟着梅国贞去朝鲜镀金刷怪涨经验的“将门虎子”们一个个的哭天喊地的跟家里的老爸爸说不要不要,不要去送死,把家人给急的!刚刚和梅国员说好了,请老司机带带自家不成器的子孙。
人家之前也说了战事有风险,各位公子可能吃不了这个苦头,大家好说歹说才让他给应下,刚刚还在庆祝呢,结果辽东军战败,将门一片哗然。感情那不是猫,是老虎啊,武勋们一愁莫展。
最后实在没办法,找个几个年纪大的脸皮厚的去拜见了梅国贞,一进门说明来意,就看到他的脸刷的一下黑了――当时我不要,你们死活塞过来,现在我要了,你们又要拿走?“诸君戏耍我”?五个字一出口,几个老人家的面子上也挂不住了,又是作揖又是赔礼道歉的。
加上有人在一旁“劝解”,他铁着脸无奈的答应了,并且感觉自己的面子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感觉不会再和大家愉快的玩耍了!这话可不是乱讲的。
一个李成梁倒向了文官已经让他们的日子难过了不少,要是真把梅国员这个有真本事的也给推向了文官,他们的日子只会更难过!大家一寻思,说您有什么要求啊?
您说,只要咱们能做到,咱们尽量做,反正,咱们以后还是小伙伴,还要一起玩耍,您要撇开我们,可千万别!我们知道错了!梅国贞晾了他们两天,这才抛出了自己的要求。
意思是,我是想去朝鲜和日本人过过招的,可我听说李成梁也在朝中上下打点活动,准备运作自己的儿子李如松为主将出征朝鲜为辽东军和他本人争取筹码,既然大家都不想看到李成梁继续嚣张下去,那么,就想想办法,让我成为主将,把李成梁压下去!如何?
梅国员对李如松没什么偏见,李如松是个很不错的军人,但是李成梁的花花肠子太多,后来更是发展到了祸国殃民的地步,所以断然不能让他如原先那般再度出镇辽东。武勋们虽然没有地位和权力,但是有钱有势,大家聚在一起向之前那些交好买通的文官们活动了起来。
一方面急于和梅国贞修复关系,一方面不想让李成梁好过,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也让梅国贞洞悉了如今的文官政治的腐朽程度,朝廷风向已经转变。
主战派全面占据上风!以内阁首辅张四维为首的一批人支持战争,接着,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表明了态度,认为“守朝鲜实为保中国”。
刑部和工部历来没什么话语权,剩下一个吏部孤掌难鸣,主战派已经压倒了主和派。而武勋们的运作手段很成熟。
很快,在皇帝没有表明态度的前提下,朝臣中支持宁夏功臣梅国贞担任主将的人数开始迎头追上了支持李如松的人数。支持梅国贞的一派的理由就是战功和能耐。
斩首六千级的能耐和大破宁夏城的手段,足以证明此人精熟兵法善于统兵,还有兵部文件的支持,所以他们笃定他是最好的人选。
而反对派则是一贯的理由――一个文官,且是言官出身,怎么可能成为一军主将?!最多是监军!
李如松成熟老道经验丰富,才是不二人选!反对李如松的一派的势力也不小,他们大部分都是和辽东系支持者不对付的,认为不能在此时给辽东系的文臣武将抬头的可能。
好不容易扳倒了李成梁,不能给他起复的机会!所以反对派们强力压制李如松,提出李如松征战那么多年,还不如梅国贞一战斩首的人数多。
打仗要看天分,霍去病领兵数万出战的时候才十八岁,梅国贞都五十岁了!
更别说辽东军战败,军纪还不好,朝鲜人不是一次两次的抗议了!而此时此刻,朝鲜使臣上表请求调南兵炮手入朝作战而不是近在咫尺的辽东军出战的国书成为了重要的筹码,也成了辽东军一系最大的污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支持李如松的势力开始不支。天秤倒向支持梅国贞。
不仅如此,紧接着,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皇帝似乎有意以梅国贞为主帅出征朝鲜,顿时使得一批骑墙派倒向了他。这让李成梁极其背后的靠山大为恼怒。
无可奈何之下进行最后的抵抗,让梅国贞到兵部咨询战况,也就是面试,他们打算在这一环进行刁难,让他知难而退。当然他们不知道在家养尊处优三个月的他已经做了什么样的准备。现在的他可不是以前的御吏言官了。
官场上的老家伙们总是喜欢说什么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其实也不见得,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落马高官呢?也就是心理作怪罢了,但是还不能不迎合,毕竟大环境如此,养个胡子也没什么难的。
梅国贞养了胡子,嘴唇上两撇胡须,下巴上一层短须,束好头发套上网巾,套上轻甲,拄着战剑,把自己拾掇了一番。
八月九月的北京城还不是一般的热,不过为了搞定这次的出征名额,他出去了,光是皇帝的赏识还不行,大军主将得不到群臣认同,会非常麻烦。兵部衙门自从土木堡之变以后就是掌握着整个武将躯体命脉的地方。
倒不是说兵部尚书本人有多么大的威慑力,实际上真正有威慑力的,是那个叫做武选司的部门。明代最肥硕的四个部门,兵部两个,武选司和武库司,吏部两个,文选司和考功司。
一个掌握着武将的晋升和军队装备的命脉,一个掌握着文官升职加薪的命脉。梅国贞如今要面临的是兵部尚书本人以及兵部四个司的职官的联合面试。
据说整个兵部没什么事情的官员今天都来观看这场面试,观看这个能和大名鼎鼎的李如松在朝堂上争的不相上下的御吏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当然,除去纯粹看热闹的,不少人也是带着别样的心思而来。
后一种人的人数比较多。出征选将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大明出征虽然有文官经略作最高统帅。
但是主将也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一些比较牛逼的武将有时候也不把文官上司放在眼里,自行决断的时候也有,所以一个强悍善战的武将也是受欢迎的。本来,如果没有他,李如松是不二人选,李如松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如果硬是要找个历史人物来做比喻的话,大概只有汉骠骑霍去病最合适了,李如松就是明朝的霍去病。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