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万历尖商 > 第0319章 吃饭的家伙
    而且大明的军制十分蛋疼,导致武人始终无法重振声威夺回军权,现在一看他把这些朝鲜文官训的和孙子一样,纷纷觉得舒畅不已。哪怕不是在大明国内,但是能这样训一训这群手无缚鸡之力只知道挑唆是非的爱国贼,他们也觉得很满足了。

    即使他们很清楚回到大明他们会依旧被压制,却也能爽一爽,把这些下笔似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却自命清高的酸儒训一顿,这不知道是多少武官的梦想。老子们抛头颅洒热血不要命的杀敌,你们在后面看热闹坐享其成却还敢指指点点。

    偏偏占着道德高峰欺负我们这些没文化的人,实在是气极了。但是在大明国内,能这样训斥那些文官的武将,大概也只有两百年前打天下的那群前辈了。

    现在的大家……唉……要是真的可以回到过去的那个样子,该多好,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武将的心里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说老实话,在朝鲜的这段日子里,梅国员有些时候和柳成龙闲聊,倒也听到了不少他感兴趣的事情。嘉靖三十四年,大明苦于南倭北虏之际,朝鲜也遇到了大麻烦。

    一支属于汪直麾下倭寇登陆朝鲜,蹂躏朝鲜边防海防,肆虐数月,幸而人数不多,被朝鲜人用计打退,是为“乙卯倭变”,朝鲜的地方军制原本采取镇管制,这种制度类似于中国的节度使,把军权下放到地方诸道,归于各巡查使。

    但自从乙卯倭变之后,李朝政府对道府专权心存忌惮,便把地方军队的指挥权从道府抽离了。他们另外搞了一条独立系统,兵权被打散,归属于本道兵水使,再往上一级到助防将,再到防御使、巡边使、都元帅,层层统辖。

    诸道均不得干涉,也不能指挥,说白了,其实就是在朝鲜全国范围内,行政和军队分成了两条管理线,彼此平行,谁都不必听谁的。

    如果有什么敌情,道府可以跟军区司令商量,两个人关系好的话,可以配合行动,但若是军区司令不搭理道府文官,那文官也一点辙都没有。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相当先进,切实有效,把军权归于朝廷,地方政府文官不得干涉。

    而军队总帅都元帅是由朝鲜王亲自任命,则军权归于朝鲜王,文臣不得干涉。因此大战初起之时,李珏、朴泓之类的将领所以敢一撤千里,无视宋象贤、朴晋等府使的约束,正是因为这种军政互不统属的体现,听柳成龙说起此事,感觉相当有兴趣。

    他再让柳成龙详细说说,柳成龙就苦笑着说,这办法是好,但是一旦遇到这种极其强力的敌人的外侵,弊端就出来了。地方军政统属不一,有的是武将抵抗文官府使逃了,有的则是文官府使抵抗武将却逃了,双方若不配合,这一府之地就无法集合全力对抗外敌。

    虽然保证王室权力,可是对于国家而言未免不便。梅国贞心里就寻思开了,其实最开始,大明朝也是这样做的。

    卫所制和五军都督府成为一条军事管理线和文官系统互不干涉,但是土木堡之变前后,卫所制衰落,明军武将的素质和士兵的素质大大降低,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国家的需要了。说白了,还是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人代代保卫国家的制度的根本上的错误,从根源上确定了卫所制的崩溃的必然。

    武将的衰落必然导致文官的侵权,土木堡之变之后,通过科举选拔而来的文官集团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而武将集团代代传承腐朽不堪,素质不可与文官相提并论,被侵夺军权也就难以避免。老朱没有远见卓识,使得大明朝就像一根竹子,从种子种下去开始,就注定了定时灭亡的命运。

    若要改变这一切,就要对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动手,从根本上解决大明武将的衰微,最好建立军校培养武将,让武将重新崛起。可是那样的话未免动作太大。

    文官集团不可能放任武将集团做大,即使有皇帝的支持,没个二三十年也难以见效,期间那群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党棍们稍微用点小计谋,一个“篡改祖制”的大帽子盖下来都可能让努力付诸东流,风险也未免太大了。利用三大征和明缅战争培养一批强势武将也只能在一时间改善武将的处境。

    随着和平发展的时期再临,武将的地位依然无法改善,而且再之后,也就是大明朝生死存亡之际了,谁还有功夫搞这些动作?到底该怎么办呢?训斥了朝鲜群臣,使之不敢再妄言战事之后,他便下令大军开拔向平壤集结。

    堆积在义州和定州安州的物资全部向平壤转运,限时十日内完成而后下令哨骑四出向南探寻倭寇情报,他进驻平壤总揽全局。朝鲜方面则由李昖下令,安排大大小小的官员赶赴平安道各地和咸镜道各地,恢复统治和生产,安抚流民,开始治疗被倭寇蹂躏的国土。他们暂时没有工夫去骚扰明军了。

    梅国贞也得到了宝贵的一段休整期,让轻伤的士卒接受疗养,尽快归队,把重伤士卒的伤情稳住,留在义州休养,确保明军的战斗力。

    他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四万五千明军在歼灭了日军三万六千人之后,依然保持着四万两千左右的能战兵力,战里基本没有被削弱,而士气更胜,战损比达到惊人的一比二十,不得不说是一场结结实实的大胜。这场大胜奠定了他在东征明军之中说一不二的地位,也让这个名字在汉城掀起了一股恐惧旋风。

    十一月初六,汉城方面军就从侥幸逃脱的凤山军的几人的嘴里听说了明军猛攻平壤的消息,接下来十一月初八,汉城方面的日军统帅部迎来了三个特殊的使者。三个在平壤围歼战里没有死掉的日军俘虏,他们躲在枯井里,战后才被陈燮给搜了出来,正要斩首,被袁黄阻止。

    修书一封,再让他们带着那个明军从废墟里清理出来的玄苏和尚口中小西行长的弟弟的头颅和对马岛主的头颅去汉城给日军统帅部“报喜”。与这三个人一起回来的还有被大友义统带去的两千援军全军覆没吓了一大跳的黑田长政。

    他权衡了一下利弊,觉得硬着头皮死守黄海道的下场只会比小西行长还要惨,他的第三军团只有一万多人,战斗至今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于是他直接放弃了黄海道,把剩下的兵拉到了开城和小早川隆景合兵一处,自己往汉城而来。于是日军统帅部才得知了小西行长所部一万五千人的第一军团全军覆没,基本被斩尽杀绝,只有他们三个被放回来的消息,小西行长还没死。

    但是被抓住了,准备送到北京献给明皇,其余的将领如松浦镇信有马晴信等人已经全部战死。比梅国贞还小两岁、年仅二十的日军统帅宇喜多秀家感到惊惧莫名。

    他本来就是丰臣秀吉派来镀金增长见识的,原本也没指望他立下多大的功劳,只要按照丰臣秀吉派给他的长老团的意见做事,稳稳当当的树立威信就好。他是丰臣秀吉看重的年轻人,打算培养起来作为自己的铁杆亲信增强话语权。

    以及作为自己万一死后可以托孤的存在,相当重视。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一直顺风顺水的宇喜多秀家慌了。他连忙召开了长老会,把这封信和这个消息告诉了长老们。

    长老们面面相觑,这才有人想起了之前商议平壤战事的时候,黑田如水的逆耳忠言。黑田如水的名字不常为人所知,大家更熟悉的是黑田官兵卫这个名字和“稀世的名军师”这样的称号。

    甚至可以说是丰臣秀吉的郭嘉,而且黑田官兵卫还让丰臣秀吉称霸日本了,尽管不是实际上的,但是从相对的功绩来说,黑田如水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正是因为他的智计高绝,才会被丰臣秀吉严防。

    丰臣秀吉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身边的人说过,他死后,如果政权不稳,能取得天下的一定是黑田如水。

    关于平壤守城的事情,在日军高层中早就有争议,早在汉城统帅部接到大明可能会出兵的消息时,宇喜多秀家就专门召集了包括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福岛正则、毛利吉成等军团长来汉城开会,讨论接下来的用兵政策。

    话说,黑田如水之前一直跟随宇喜多秀家当参谋,但他对于侵朝战争丝毫不看好,屡次建议丰臣秀吉不要做出这种事情。

    丰臣秀吉一怒之下把他赶回国去,现在听说大明要出兵了,丰臣秀吉不得不借重他的智慧,又让他来朝鲜帮忙。对于接下来的作战计划,黑田如水面对一群小辈丝毫没客气。

    他的意见是,以汉城作为防守重心,汉城以西沿途大路两侧修建堡垒,节次抵抗,这样可以缩短补给线,从釜山、汉城一线及时出兵援救,至于继续进攻,现在时机尚不成熟。当时小西行长是不干的,平壤是他的地盘,按照“八道国割”的计划,整个平安道都是他的地盘。

    让他撤退?你一个被丰臣秀吉嫌弃的死瘸子有什么资格这样说?黑田如水当时正在被丰臣秀吉冷遇。

    而小西行长是丰臣秀吉身边的大红人,小西行长当然不甩黑田如水,后来黑田如水给丰臣秀吉写信,说小西行长这样搞事情是要出篓子的,不能这样搞。

    结果被精神出了问题的丰臣秀吉怀疑心存异志,大怒之下几乎下令黑田如水切腹自尽。黑田如水侥幸保住了性命,也就离开了朝鲜。

    回到日本隐居,并且出家,摆出一副不问世事的态度,但是小西行长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直接被明军抓了,生擒!所部一万五千人尽墨,还有大友义统的两千人陪葬。

    日军一下子损失了一万七千人的有生兵力,还丢了两个大名级的大人物小西行长与宗义智。汉城的统帅部里,宇喜多秀家看着一脸懵逼的众人,顿时没了主意。“眼下,该怎么办?”宇喜多秀家向增田长盛、石田三成、长束正家、木村常陆介、前野长康、加藤光泰等六人问计。

    黑田长政一脸便秘的坐在最末。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般情况下,宇喜多秀家想起了当初黑田如水所说的计策,不由得感叹到:“如果当时我们听从了黑田桑的建议,也不会有今日之状况?”

    “现在这些话说了完全没有用,我们眼下有两件事情要做,一件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如何安排守卫,如何跟萧如薰对抗,第二件事,就是该如何向太阁解释这件事情!太阁要是知道小西行长战败,真的有可能亲自率兵来朝鲜啊!东国的十万预备军可是放在那里”,石田三成说出了自己最担心的状况。

    他是丰臣秀吉的近臣,是为数不多的看出丰臣秀吉的精神状况有点问题的人。说老实话,如何与梅国贞对抗,这件事情的优先级别还要在和丰臣秀吉解释这件事情的优先级别之下。

    因为丰臣秀吉自开战以来的种种行为让朝鲜诸将都十分不安,所以他们之前只拿好消息告诉丰臣秀吉,而不把坏消息上报。

    丰臣秀吉是高兴了,四处写信炫耀自己的武功,要是这个时候给他指导小西行长的战败,无异于一个响亮的巴掌。事情的结果无外乎两种。

    第一是有人要掉脑袋,第二是丰臣秀吉一意孤行率军亲征朝鲜。无论哪一种都是大家无法接受的结果。

    “这件事情暂且不要告诉太阁吧!”增田长盛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旦被太阁知道此事,怕是整个日本都要为此付出代价,以目前的态势,稳守汉城才是最好的策略,要是太阁一意孤行,我们的后勤是跟不上的,损失说不定还要加大数倍。”

    老成的石田三成权衡了一下利弊,点了点头:“我们对明将梅国贞知道的太少,除了名字其他的全都不熟悉,跟一个不熟悉的对手作战,我觉得是很有问题的,而且明军击败了小西行长之后,肯定会南下,那个时候我们就要正面对上这个萧如薰了,还是要趁这个机会加固防务,千万不能把汉城也给丢失了。”

    只见加藤光泰开口道:“我赞成石田的意见,还有,咸镜道的加藤清正所部应该正在往南撤,我们完全可以让加藤清正从侧翼威胁一下平安道的明军,是他们不得不分兵防御加藤清正,我们也好多一点布置的时间,至少把江原道的毛利吉成给招来协防,你们说怎么样?”

    所有人面色沉重的点了点头。宇喜多秀家自然从善如流,开口道:“那么,小西行长战败的事情暂且不要传出去,把江原道的毛利吉成给招来,然后做好防御汉城的准备,后方的城池的修建也要加快速度了,这一次来的明军战斗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和朝鲜人不可同日而语,非常强悍。”

    只见宇喜多秀家做了名义上的指示之后,大家也就分头各做各的,黑田长政被留了下来,他距离平壤战场最近,现在又一枪不发的放弃了黄海道,把兵都放在了开城和小早川隆景合兵一处。

    宇喜多秀家还真的需要私下里告诫他一番,“不是我不愿意守下去,实在是没有必要了,小西行长所部的平壤城的坚固程度和小西行长手下的军队的战斗力都在我部之上,小西行长都被打的全军覆没,我又怎么能凭一个军团抵抗抵抗十万明军的攻击?”

    一旁的黑田长政大吐苦水:“还不如把军队拉到开城和小早川合兵,保全实力,然后一起对付梅国贞。”

    “多达十万明军?这个消息是从哪里得到的?”宇喜多秀家十分担忧:“要真是十万,我们也就不用打了,直接撤回釜山等着撤回国内!”

    “是以被放回来的那三个混蛋说的,他们说明军大将亲口说有十万天兵要来征讨我军,让我们等着受死,估计是假的,战兵也就四五万的样子,但是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小西行长所部可是绝对的精锐,还有松浦家的两千多铁炮手,火力极强,就这样被打的全军覆没,还有好几个地方大名死了……。”

    黑田长政靠近了宇喜多秀家,低声道:“那也太可怕了!”宇喜多秀家脸上的忧虑之色变得更加可怕。

    “这么说,汉城我们也守不住?明军当真那么强大,我们连一战的底气都没有了吗?”

    未免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哪怕是真的,黑田长政都不能说,于是黑田长政摇了摇头否决。

    “如果把毛利吉成的军队集结过来,加上第八军团的一万人,我的第三军团剩下的七千人,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团一万人,四个军团五万多兵力,或许还可以从忠清道抽调福岛正则的一部分人马前来助战,六万兵马对上梅国贞,旁边还有加藤清正的一支人马做策应,怎么说也应该有一定把握。”

    听得宇喜多秀家点了点头,又问道:“明军的战斗力当真如此可怕?那三个人还说了什么?”

    “说明军的战斗力极其可怕,火器精良,他们也有和咱们的铁炮差不多的东西,而且还有大量的石火筒,一打起来就齐发,我们根本抵挡不住,小西行长就是这样战败的,我预计明军的火器装备不在我们之下,其他的装备也肯定很精良,要是硬碰硬,我们可不见得能占到便宜。”

    一旁的黑田长政苦着脸,一筹莫展。宇喜多秀家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不说话。

    “国内太阁还说要等消灭朝鲜以后吞并明国,可是明国才出动四五万兵马就如此可怕,那么大的国家,又该有多少这样的军队呢?太阁还是太小瞧明国了,咱们和明国比起来实在是太小了,那么大的明国,我们又该怎么样吞并下去?”

    只见黑田长政苦着脸,说道:“家父一直都不看好此战,认为我们是以卵击石,本来这些日子打的那么顺利,我还觉得父亲是太过谨慎了,但是没想到是我太狂妄了,光是一群朝鲜的民兵就叫我们疲于奔命,又何况是那么大的明国帝朝?”

    只见到宇喜多秀家苦笑道:“但是这是太阁的意思,太阁根本不认为我们打不过明国,一旦被他知道了,肯定会杀人,然后亲自率兵来攻打朝鲜的!到时候不论是你还是我,都可能保不住吃饭的家伙!”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