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战国大枭 > 第一八四章 境变 一 北军总营·军令斩刑
    季春月末,晦日。

    又叫月晦,这天夜里,夜色最暗、视野最受限制。

    还多云。

    浓厚的黑云重重压顶,夜空犹如漆黑的锅底一般倒扣下来。

    把九原郡狠狠罩住,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

    也就是这天,接近人定时分,将离被从美人榻上召唤到了战戈铁马的北部军总营。

    九原郡的地域,涵盖了黄河“几”字形上面那一横的大半部分,除了右上角的拐角归给了云中郡。

    全郡东南向走势,形状可以看做是一条头部朝左的、胖胖的鱼。

    而九原郡的治所(省会),九原城的位置,正好在“几”字一横的最中间,大概在今天内蒙古包头附近。

    总营位于固阳县,在九原城往北一百里处,距长城还有二十里。

    此处驻军两万,以坚固的城墙围城,设军屯戍耕。

    意为边种地边戍守,自给自足,省去了从别地长途运粮的麻烦。

    将离和成烈快马疾奔,率领一众百人骑从城中出发。

    宋桓也跟在后面,预计不出一个时辰就可抵达。

    而这些马全部装了马镫。

    自上次将离跟白进提议马镫之后,又出了两份示意图给他。

    白进次日便上书呈奏咸阳,不到十日,命书就下发到了九原工坊。

    开春作业,用故秦人最熟悉的铜锡铸造(制作青铜器的方法),再凭借强大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三月不到的时间,工坊便制出近四千对马镫。

    已经分批派送至总营,并且还在以每天三百至四百对的速度产出。

    相比之下,环首刀的制作进度就有些可怜,总数才刚刚一百把。

    工坊最近整体扩建,除了原本的青铜铸造区,还要扩充一个专门冶铁锻造的区域。

    更大的冶炼炉尚在夯土,目前熔炼铁块还在用老炉,所以每日熔出的铁水有限。

    用铁这种材质做精工兵器,以及冶炼锻造的高端工艺,从接触、到磨合、再到熟练都需要时间。

    虽从咸阳来了两个娴熟的铁匠,但他们主要是来培训的。

    真正锻打的是学徒,而又因为相对严格的标准,造成环首刀出产过缓。

    准确地说,加上将离腰上的这把,整个九原,目前只有一百零一把环首刀。

    这几日已经从工坊运送至总营,准备优先配发给军中的各级将领,将军、裨将、校尉等等。

    按照级别,作为郡卒司马的成烈也应该被分到一把。

    他对长城战况不甚清楚,只是前线派人回报,白进将军请九原君速速赶赴。

    另外通知了新垣郡尉调集郡卒,做好郡中防卫。

    一路马蹄飞奔,地平线处,固阳军屯火把林立,城中点兵声起,步伐阵阵,战马嘶鸣。

    热烈备战的气氛铺天盖地,从屯城上空喷发而出。

    将离感觉到,与其说那是紧张,不如说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

    故秦人的好战血液重新沸腾起来。

    刚进辕门,下了马,就有人过来行礼,领着众人来到总营正中间的高台。

    这里列队占满几个方阵的士伍,与别处相比,却是要寂静许多,鸦雀无声,显得有些诡异。

    台上跪了一排人,倒了一排人,倒掉的人没有头,跪着的人也快要没有头了。

    他们都是卸掉铠甲的士伍。

    “斩!”

    干脆高昂的命令来自白进。

    一声令下,军中刽子手一个一个地砍落头颅。

    这些脑袋在木台上滚动、碰撞,翻着眼睛,眼神里没有控诉、没有冤情,全是认命。

    一颗脑袋掉下木台,张着嘴巴滚到将离脚边,他瞥了一眼,直接跨过,来到台下。

    白进见了他,立时命观刑士伍结队回到岗位,自己带着几个将领下台,来依次见过九原君。

    军士穿甲,一切礼仪从简,不拜不揖,欠身拱手即可。

    这些人看样子是裨将之类的副将。

    不过其中一个文官模样的,虽也穿甲佩剑,但只是在长袍深衣外面套了一件轻薄的皮甲。

    与其他几位纯正的“将军俑”相比,身形瘦削,文人的身板从军的职,大概是个靠脑子的。

    此人名叫贾子道,为将兵长史。

    就是幕僚一类的佐官,除了日常参谋,也可以领军打仗。

    四十多岁,长脸长鼻,浓眉长须,眼袋深重。

    眉间川字纹深重如刀刻,不苟言笑,但有两个像是被锥子凿过的酒窝。

    寒暄间,他对将离拱拱手,乜斜着眼睛从上到下打量了他一番,神情淡漠,不太搭理这个来凑热闹的娇贵公子。

    另有一个叫封文川的护军都尉。

    “护”为监领之意,护军行监军之职,选拔下级武官,监督管制武将,可以理解为军中的监御史。

    他看起来比贾子道年轻些,话很少,言简意赅,说话的时候皮动肉不动。

    不是在讽刺他皮笑肉不笑,而是他讲话似乎只是动动嘴皮子,脸上的肌肉并没有被牵拉起来,不像贾子道那样眨个眼睛都能挤出鱼尾纹。

    嘴角挂下两道木偶纹,就是会说话的木偶嘴巴两边那种线。

    这让他看起来像极了一个木偶,将离觉得这人有股说不上来的诡异。

    旁边还有两个裨将,方显达和万轲,招呼过后,各自返回,在营中待命。

    其实早已有另外两个裨将,率领两个营共一万人的兵力奔赴长城退敌。

    总营现在留下的一万人,是拱卫九原城的最后力量。

    部曲制,以小规模的什伍制为单元的战队编制。

    五人一伍,设伍长。

    十人一什,设什长。

    五什为队,设队率,五十人。

    五队为屯,设屯长,二百五十人。

    二屯为曲,设军候,五百人。

    二曲为部,设校尉,一千人。

    五部为营,设裨将,五千人。

    固阳总营两万兵,四个分营,每营一裨将,共四位裨将,直属于将军白进。

    不光这里,整个北境,包括北地、代郡、渔阳、辽东各地大大小小的营。

    全部加起来,十万兵力以白进为首。

    至于西境和南境,就分归其他将军统领了,朝堂那边还有一个白尹壬,也就是白进的父亲,在名义上,任全军大将军。

    军情紧急,话不多说。

    这会儿几人进到军署,一处简单院落,是将军的府署。

    行军才要搭帐,作为军屯是不用帐幕的,屯儿里都是固定建筑。

    军署大堂两边挂着三幅羊皮地图,天秦全图,九原郡图,还有北境长图。

    北境长图,是北境沿线各郡的放大特写,长城走向、各路山脉,各座城邑,无不详细。

    大堂中央,有一座边长五六步的巨型沙盘。

    宏伟绵延的阴山山脉,在这时变成了一道道堆起的小土山。

    土山用米浆粘合变硬,变得坚固不易变形,上面排了细长的木条,首尾相连,来代表长城。

    而其中每隔一段距离,就放置一块更大点的正方体,那个就是烽燧,烽火台。

    十里一燧,烽燧也叫望亭。

    亭的概念被延伸到长城,每隔十里就有一处。

    不过长官不叫亭长,叫燧长。

    一燧守兵一伍或一什,间隔安排。

    固阳县境内有四个烽燧,白进拿着剑鞘,指着其中两个方块儿之间的部分,点了两下鞘尖。

    “被攻破的,”他停了停,“就是这里。”

    “那刚才被斩首的士伍是怎么回事?”将离问。

    “他们皆为这四个烽燧的守兵。”

    ……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