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湖北省,使得赣南明军的生存空间和战略空间大大拓展,因此吕大器和潘超骧把衙门移到武昌府,统筹指挥湖北以及岳州府军政事务,刘亘的中军大营则坐镇九江府。
襄阳乃是湖北省北部的重要屏障,刘亘调任善守的阎应元为随襄郧兵备道,统管襄阳、樊城防务,岳州府有翟五部驻守。
至此,赣南明军形成了以九江府和武昌府为中心,北有襄阳府、西有岳州府、东有安庆府、南有赣州府为支撑点,还有一个大后方广西省的南明最大势力集团。
地盘大大扩展,赣南实力派纷纷把派系人马派往新占领的地盘,他们很清楚赣南明军的实力,不像外人惧怕鞑子大军秋冬杀回来报复因而不敢过江北上任职。
郑茂燎升任湖北省正三品按察使,有权对省内军民官僚官员行使监察权,吕大器的大儿子吕潜升任武昌府知府,迈入赣南系中高级官员的行列,刘亘的嫡系青县刘应安升任汉阳府知府,有趣的是吕大器的总督衙门在武昌府,潘超骧的都督衙门在汉阳府。
柳从云升任江西省正三品按察使兼吉安府知府,有权对除了南昌府以外的整个省治进行监督,刘亘的同窗曹渊调任九江府知府,饶修明升任承天府知府。
其他如路泽淳、虞时爽等人,因为总督衙门缺人手没有放出去,留任人员个个官升一级,还有就是留在徐州练兵期间接纳的一批读书人以及伍员外的儿子等亲近的赣南土著,派了部分出去各地充任父母官。
上犹县土豪步举人升官啦,当上了正儿八经的上犹县正七品父母官。
刘亘的意思想让他去赣州府府衙做推官、通判之类的佐贰官,有权有面子还轻松,可是科举最后一关屡战屡败是步举人内心的痛,他羡慕那些鱼跃龙门、一步登天的天子门生,因而特意给刘亘写了一封信,想当一回鸡头过把瘾。
按理,本地人是不能在原籍为官的,但上犹县是赣南系的老巢情况特殊。
刘亘先与吕大器通气,刘亘举荐吕潜为武昌府知府这么个重要的位置,吕大器无论如何得回应一下,他表示步人是赣南系前期发展的有功之臣,为了上犹县的平稳发展可以开个特例,随后两人向朱慈炯说明情况。
朱慈炯也知道顺天府的护卫队到了上犹县之后步举人出力甚多,上犹县如今支撑着赣南明军的扩张,平稳过渡对谁都有利,因此表示可以就任。
步举人与修炼了二十年的老狐狸郑茂燎相比就是个官场菜鸟,但他对上犹县知根知底,本县出产、税收、损耗没一件瞒得过他,下面的县丞、主薄到六房书吏还有各乡镇的里长、粮正,谁也不敢在步举人背后耍花招,发发话下面就有人抢着办事,因而他的县尊大老爷当得顺顺当当。
‘熬了半辈子,没想到年过四十四十竟然时来运转,这官升的令人眼花缭乱啊,等攻取应天府本官可以换上绯袍了吧。’
曹成一身从五品青袍,绣着白鹇补子,昂首挺胸走在大营内外甚是惹眼,他升任了总督衙门从五品经历,负责帮刘亘处理衙门内务以及官场往来事宜,是南北总督衙门的实权派人物。
江西明军打下襄阳府之后刘亘又交给他一个新任务,负责招揽前来投奔的各地士子,举人以下的读书人则有虞时爽负责接待、安排。
直接去找刘亘的人自然无法与找钱谦益、吕大器和路振飞这些官场老油条关系的人相提并论,但姚礼明、柳从云、郑茂燎和湖州程府、赣南伍府等都在利用各种关系为刘亘造势,使得刘亘系的实力与人才储备稳步上升。
小公爷徐文学生意上不是那么忙了,闲来无事帮刘亘找来一堆从应天府逃出来的勋贵纨绔。
当初应天府陷落的时候,有些人在镇江明军逃散时也逃出了应天府,但过了一两天不知道是舍不得那些家财还是贪恋荣华富贵,大多数角色都跑回去归顺了满清。
等在刀枪下交出大部份钱财、热脸贴了碰屁股之后,这些角色又不甘心了,陆陆续续再次逃出应天府,想想魏国公府的哥们徐文学在江西混得不错,先去赣州落脚再说。
徐文学见了这么一帮子也头痛啊。
但人家落魄来投奔自己总不能一脚踢出去,只得硬着头皮找刘亘商量如何安置,刘亘找来襄城侯李国祯商谈,李国祯早得了朱慈炯兄弟的暗示,这群寄生虫投降鞑子哥俩不砍你们的脑袋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他说别看那些角色一个个在哭穷,其实他们在江西和广东都有铺子、田庄,让徐文学在赣州招待一番把人送去南昌府自生自灭。
有两个角色第一时间逃出应天府之后没有回去投降鞑子,魏国公徐允爵和诚国公刘孔炤,刘孔炤是诚意伯刘伯温的子孙,弘光朝因拥立大功接连被赐诚意侯与诚国公。
魏国公徐允爵除了贪恋财物还有点儿热血,因此镇江被鞑子攻破的消息传到应天府,得知弘光帝出逃,这角色着令府内家丁把财物搬上大车,带着家小穿过半座城池从不引人注目的草场门出城,在秦淮河登上大船,逆流而上去往赣州。
船上悬挂着赣南的旗号,船队顺利通过了黄得功部和左良玉部的防区,经过湖口顺利进入赣江。
魏国公徐允爵是南直隶勋贵的领军人物,但他在崇祯朝与弘光朝都是帝王不甚喜欢的边缘人物,朱慈炯兄弟对他拔九牛一毛施舍赣南也有意见,因此到了赣州并没有接见,把人晾一边。
刘孔炤镇江兵败后带领四五千人马逃回应天府仪凤门外江岸码头,抢运出大批粮秣辎重财物后逃往太平府,鞑子大军逼近时继续西逃,最后落脚铜陵县。
他打仗的本事一般般,但为人倾侧机辨、遇事风生,带兵着实有一套,所部一路逃到铜陵,跟随的兵将竟然只溜走了四五百人。喜欢明末小秀才请大家收藏:(bxwx66.com)明末小秀才笔趣阁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