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惟明,不,应该叫黄惟明,见了李安国亲自出迎,心里也是有些欣喜,一
旁的翁之瑜以前是一个书生,年约三十多岁,后来进到黄得功大营帮办军务,
江北各镇都封侯伯后,彼等手下的总兵也多了起来,黄得功也为他讨了一个总兵的职位。
两人赶紧下马拜见李安国,李安国却拦住他们,他一手握着黄惟明,一手握着翁之瑜,“无须多礼”
李安国的大帐设在牛头山镇的码头上一座明军巡检司的宅子里,等几人坐下后他便问道:“池州?”
黄惟明狠狠地骂道:“果不出大都督所料,田雄、马得功这两个狼心狗肺的东西果然反水了,不光是他们,还有好几个总兵,如今父亲大人的步军算是完了,幸好我见机快,将父亲的五千精骑带过来了,就是不知父亲……”
话音未落,只见前厅走过来一个亲兵,来到李安国跟前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李安国听了心内大喜,他站起来抓住黄惟明的手说道:“黄公子,真是吉人自有天相”
黄惟明心里一动,“莫不是父亲有了消息?”
李安国点点头,“正在码头上,我等前去迎接!”
牛头山镇的码头,安国军自占领此地后又建了几十处栈桥,如今可停泊的船只是以前的几十倍,码头上,有两人正在四处观望着。
黄惟明一见便飞奔上去,见了两人便跪下道:“父亲!舅舅!”
这两人正是黄得功与翁之琪,话说翁之琪也算是一员忠勇之将,原本的历史上,黄得功被射杀自刎后水师大乱,马得功趁乱夺了船队,翁之琪最后跳水自杀,如今与黄得功双双生还,这历史的车轮总算小小地偏转了一下。
黄得功也是百感交集,他将黄惟明扶起来,“明儿,悔不该没听你和你母亲的话,若是我早一点听你们的,夺了田雄、马得功等人的兵权,自当与鞑奴大战一场,如今,唉!”
“侯爷无须烦忧,今后与鞑子大战的机会还多得是!”
只见李安国一脸微笑地走了过来,黄得功见了此人却是五味杂陈,按说此人还在自己手下死过一次,可他依然一脸笑容,浑似没有放在心上的模样。
不过黄得功贵为朝廷的靖南候,为人又刚直,不可能一见面便顿首拜服。
他冷哼一声,“我军只不过暂时寄居在贵军这里,等打退了鞑子,我便带军去找皇上”
李安国不以为意,“也好,不过将军可要想清楚了,这弘光帝已经被俘,鞑奴绝对不会让他待在池州,这时恐怕已经派人押到南京去了,最终还可能押到北京,将军想要找他,可是要一路跟到北京?”
黄得功咬牙说道:“大明皇室子孙不知凡几,左近的便有潞王、鲁王,都有雄武之资,大明尚有浙江、福建、两广之地,只要卧薪尝胆,未尝没有中兴之日!”
李安国微微一笑,“侯爷,你可知我为何派徐军师去你那里?”
黄得功摇摇头,“莫非安国军也在池州安插了探子?”
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自己的侯府也有暗探,这眼皮底下的田雄、马得功反水一事自己怎地一点也不知晓,难道安国军的探子已经强大到如斯地步?
李安国不置可否,“此乃万分机密之事,我等回房再谈吧”
等一行人回到李安国的房里,喝过茶水之后,众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李安国。
李安国微微一笑,“侯爷,自从我上次在你那里死过一次后,便拥有了一项异能,那边是能预知未来之事”
在座的翁氏、黄惟明此一节已经从徐以显嘴里听说过了,不过李安国亲自说出来又不一样。
“我预见侯爷在船上中了一箭,正中喉部,当时侯爷自知不保,又不想落到鞑子手里受折辱,便拔剑自刎”
“啊!”
一旁的翁氏听了忍不住大叫一声,虽然眼下已是时过境迁,不过她还是忍不住叫了出来。
黄得功也是惊骇莫名,喉部中箭这一节此人竟然能预料到,更为诡异的是,如果是他而不是张三喉部中箭,按照他的性子,还真是想李安国说的一样只剩下拔剑自刎一途!
“还有呢?”,黄得功忍不住问道。
“翁大人最后跳水殉国”
这下满座皆惊,翁之琪以前是士子,后来见到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便弃文从武,最后还考取了武进士,与黄得功相比,他拳拳保国、忧民之心也不遑多让,这个结局倒与他一贯的做法很像。
“还有呢?”,这次是翁之琪开口了。
“刚才在码头上侯爷不是说大明皇室子孙还很多嘛,不过根据我的预见,潞王最后投降,最后与当今皇上一起被鞑奴凌迟处死,鲁王倒是坚持了一阵子,不过最终继任皇位的却另有其人”
“何人?”,这下所有人都在都在发问。
李安国心里却有些犹豫,最终他还是含糊其辞地说了:“此人乃是皇亲远支,此乃天机,恕我不能明说,否则必遭天谴,不过此人也就是坚持了一年时间,最后倒是皇亲近支继位,不过也是飘零蹉跎,最后死在异国他乡”
“那这天下?”
“自然落入满奴手里”
众人一听届时沉默不语,李安国见状便说道:“诸位无须烦忧,侯爷、翁大人之命已改,又有我这能预知未来之人,这鞑奴能否夺得天下还是两说,我等何不奋起一搏,逆天改命?!”
见众人依旧神色凝重,他又说道:“我知晓你等在想着何事,这大明的治下官场昏庸腐败,民间水深火热,这样的朝廷要他有何用,你等的这位皇帝自继位后可干过一件为天下称颂之事?”
说到这里他站了起来,在厅里来回踱起步来。
“为人君者,当心怀天下,以小民生计为念,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如今的大明怎能民心尽失,就好比元末时分,你等何苦还要为他效忠到底?”
“侯爷,你在凤阳、庐州一带待过,不说别的,就说凤阳,这可是大明龙兴之地,实情如何想必侯爷最清楚,就算没有义军攻打,民间也是哀鸿遍野、苦苦挣扎,凤阳都是如此,何况其它地方?这样的朝廷还值得诸位效忠吗?”
“反观我安国军治下,以两省一府之地缴纳的田赋便接近以前大明全国的数字了,但民间却依然衣食无忧,还多有余粮,此间的道理我想不用说你等便知晓是何原因”
“不是我吹嘘,若不是预见到满奴、闯营要南下,安国军以两省之地早就将长江以南所有省份拿下了”
黄得功此时微闭着双眼,久久未发一言,此时突然睁开眼睛说道:“这么说徐先生此前说的在汉阳打败鞑子的事情是真的呢”
李安国点点头,“消灭两黄旗精骑近五千,其中更有一千多巴牙喇兵,不过我军也是死伤惨重,有三千骑阵亡,此乃我安国军自成军以来单次战役最大的损失”
“侯爷,不是我轻狂,这天下的骑军,当以鞑奴最优,估计是这世上最强大的一支骑军了,侯爷你当时在池州就算没有发生意外,倾尽全力与鞑子作战,最终还是会大败亏输”
“接下来可能就是辽东、九边的精锐骑兵了,侯爷的这五千骑估计在此之列”
“西营的老营骑兵次之”
“闯营的老营骑兵再次”
“普通明军的骑兵最次”
黄得功点点头,这二娃看来是一个实在人,并没有夸大自己的西营人马。
“那步军呢?”
李安国笑道:“自然是安国军的步军举世最强”
“鞑奴的满洲步军次之”
“鞑奴的汉军步军再次”
“部分明军的精锐营头再次”
“余者皆羸弱不堪,不值一说”
这时黄得功等人也没有反驳,安国军这几年声名鹊起,凭借的肯定不是骑军,那自然便是步军了。
黄得功又问道:“如今鞑子的大军正在围攻安庆,大都督你就一点都不担心?”
李安国笑道:“鞑子的大军已经攻打了三次,每次都是上万人马,不过都被我军击退了,我军伤亡寥寥,鞑子却损失惨重”
说完他神色一凛,“我中华子弟,忠勇之辈居多,不过也不乏蝇营狗苟的人物,前不久在潜山附近,我军被已经投降鞑奴的原闯营王体中部偷袭,又损失了近三千人,几乎将一个整营打没了,我安国军不怕明刀明枪的作战,就怕背后的暗箭!”
“鞑子全部人丁加起来也就几十万,而我大明治下的汉儿起码有几千万,可叹鞑子以区区几十万人丁竟然横扫长江以北的广大华夏国土,此间不是鞑子有多厉害,而是因为那些蝇营狗苟的汉奸!”
黄得功点点头,“那二娃的意思?”
“自然是依托安庆、牛头山,与鞑子持久作战,我等人丁众多,只要将满洲的旗兵消灭一半,彼等必定会退回去,届时我安国军尽收江南之地,继续厉兵秣马,一旦有变,自当大举北上,将鞑奴赶回深山老林去!”
黄得功脸上变了几变,突然起身来到李安国面前,李安国以为他有话要对自己说,便说道:“侯爷年纪比我长,坐着说就可以了,何必……”
只见黄得功单膝跪下道:“大都督,想我老黄年近四十,与大都督相比完全是苟活了几十岁,若大都督不弃,今后黄某愿辅佐大都督平定天下,扫清丑类!”
李安国一见大喜,赶紧将他扶起来,握着他的手正色道:“我李安国起兵反抗,非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天下,将军不妨拭目以待!”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