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江淮大侠牛洪川 > 第十七章 狮舞兴村
    十七、狮舞兴村

    转眼秋去冬来。牛官堡村上上下下,因为牛洪川的回家,并带回许多神奇武功,消息很快在四村八镇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然而不知什么时候,恶魔却悄悄地走进了乡野人家。

    光绪年间,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之慈禧专权而又惧怕洋人。于是,各国列强正虎视眈眈欲瓜分中国。慈禧居然不顾国危民贫,还四处搜刮,强征暴敛,为自己六十寿诞作准备。本来就贫穷不堪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牛官堡的老百姓当然也不能幸免。

    说来也怪,那一年,天气异常,时冷时热,时风时雨,一反往年秋尽冬来的常态,加之老百姓长期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不知不觉,病魔便悄悄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开始,还只是一个村,几户人家,后来迅速发展到数个村,几十户人家。最初,人们还以为过一阵就过去了,谁知后来,越来越严重。那病一开始是上吐下泻,不久就出现连连死人的现象。从一天一个人,到后来一天死几个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此时有见识的长者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场瘟疫。

    于是,族人们烧香的烧香,驱邪的驱邪,请神的请神,弄鬼的弄鬼,但仍不见效。先是一些老人走了,后来连中年人、青年人、小孩也不能幸免。甚至有的人家,没有一个能活下来。其惨状真是:千村鬼哭,万户阴霾。人心恍惚,不知所措。

    有些做官的、有钱的或是有来路的人家,四处出走,纷纷逃亡。而那些贫苦人家只得在家里等死。牛官堡上下几村,百户人家,日日夜夜是哭声,村村户户是哀嚎。瘟疫闹了好几个月,一直到将近春节了。按常规家家户户都要欢欢喜喜过年了。那疫情时好时坏,仍不能平息下来。特别是人们失去父母或是兄弟姐妹,心中的悲伤久久不能抹去。可谓乡野薜荔,处处萧瑟,蒿草遍野,鬼哭神哀。

    这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也让族里的宗祠长们和各村的士绅措手不及,无计可施。牛三教师整天带着洪川和大一些的徒弟们,走村串户,先是带些自制草药,送到各家各户,一边了解疫情,一边安抚大家。后来只是忙着为各家各户料理丧事。从早到晚,几乎日夜不眠。这次疫情尤以庙前牛和中份牛两村最为严重,再后来看看灾情越来越严重,光忙着料理丧事都忙不过来,这可急坏了大伙。

    于是,族里的宗祠长们只得召集大家一起商量。有人说,烧香磕头,请神敬鬼,该做的都做了。有人说,人们整天没精打采、哭哭啼啼的不是办法,必须想想办法,要振作精神才对。后来大伙就想到当年牛三教师刚回乡时带着大家玩狮子的事来。

    牛三教师一听也觉得有理。因为当年在山东玩狮子,本就听人说有驱邪避灾的意思,既然这样就不妨试一试。于是大伙一商量,决定由村里大户人家出钱,由三教师和徒弟们出力。并决定从腊月三十晚上开始,每村两晚,一晚舞狮,一晚武术表演。看看这样能不能让大家慢慢走出悲哀,振作起来。

    事情一定,说干就干。牛三教师就请来了当年扎狮子的风水先生,把以前的旧狮子请出来翻新一下,又叫洪川、弘姑带着各村的徒儿们一齐聚集到祠堂内训练,三教师还特意挑选一些练得时间长,拳脚还可以的徒弟,安排好各自的武术表演。

    另外,由宗祠长和各村的开明绅士挨家挨户打招呼:第一,家家户户都要挂上门灯,没有钱买的自己动手扎。第二,每家分发铜钱五枚,爆竹一串,大香一柱,狮子来时一律要放炮焚香。第三,各村组织能干的男女青年,挨家挨户来个春节前的大扫除。平地的平地,铲草的铲草,把家里家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远近乡村一听牛官堡过年这阵势,都纷纷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另外,逃到别处的人家听到这消息,也陆陆续续赶回家来。真是人一走动,生气就来了,还未过年,那年的味道也来了。

    那是在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日。这是牛官堡村,村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也是在那个年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活动。真可谓万众瞩目,群雄聚会。

    那一日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门灯高悬。各个村里都响起了锣鼓之声。四面八方来看热闹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有的村子离牛官堡较远,人们就早早吃了晚饭,往庙前牛村里赶。

    太阳一堕山头,耍狮子的小青年在牛三教师与洪川的带领下,早已整装待发。在祠堂内摆好香案,先由族长宣布鸣炮,并举行一个庄严神秘的仪式,说了几句相关的话。接着,狮子开始领香,先拜了祖先牌位,又拜了土地神庙,再去拜了各地井神。随后,狮子在锣鼓灯火的簇拥下来到庙前村,自东向西挨家挨户拜门子。

    前次狮子只是在祠堂门前的广场上玩一场就结束了。今年大家商量,为了家家户户都高兴,决定每家都到。这样就更热闹,更有玩头了,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狮子每到一处,都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再加上看热闹的人群这家赶到那家,在灯光之中,火把之下,那狮子每到一家,都要玩一个场面,这是由师父三教师事先排练好的。因为领球人都是些武功较好的小伙子。他们一会儿鹞子翻身,一会儿鲤鱼打挺,一会儿侧手翻,一会儿后空翻。与此同时,那狮子要配合耍球人动作,一会儿摇头,一会儿戏尾;一会儿匍匐寻球,一会儿前跃夺球;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漫步,时而狂奔;可谓极狮子之情态,尽雄狮之神威。

    每到一处,那锣鼓声,爆竹声,响成一片;那欢呼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小伙子们每玩几户,就得换一对人马,虽然是腊月天,可个个都累得汗流浃背,可大伙儿仍越玩越起劲。这一晚,一直闹了两个时辰,到半夜时分才渐渐收场。

    按事先的安排,第二天是武术表演,场地设在当时门前场地最大的牛世寰家门口。这时牛官堡村武术表演中规格最大的一次。在牛三教师瀚章先生的安排下,先是让徒子徒孙们上场,溜溜腿,下下腰,翻翻筋斗。接下来,是由牛世亮、牛善普、牛家山等较大一点徒弟练套路。

    那是周围村庄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的武术表演。因为那时教拳是不让外人看的。牛官堡的拳,也是非“牛”姓不教的。所以更加引人注目。除了练了水浒拳、八极拳、四门拳等套路外。接下来,又有牛三教师与牛洪川师徒亲自为大家表演了大洪拳解破,小洪拳解破,散手对练等套路。

    后面又是兵器类表演。除了有个人表演的刀、枪、剑、棍外,牛三教师与徒弟牛洪川、牛从德,牛从金,牛家贤,牛善浦等,又分别表演了单刀对枪,空手夺枪,双刀对枪;滚堂刀、齐眉棍、五虎寻羊棍,板凳花等。

    最为瞩目的是弘姑姑娘表演的一套“长穗剑”。剑素有“短兵之王”的称号,只见弘姑姑娘身着红色短衣,绿色彩裤,左手握剑,一上场,就迎来全场看客的阵阵喝彩声。为什么,一来弘姑乃女流之辈,女孩子练武,这在当时的武术之乡的牛官堡,也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二来人们早已耳闻,未曾亲见,不想今日有此机会,得以一睹芳容。于是大伙儿都要看个分晓。全场顿时骚动起来,不一会就又鸦雀无声,人人都屏住呼吸。

    只见弘姑姑娘先是长穗一抖,剑走步开,一个起式,就让人惊叹不已。只见她时而缓,时而急,时而闪转,时而翻腾。定式如山岳,动姿似脱兔。忽而,以八卦走步,剑似游龙;忽而,以腰身转化,如怪蟒翻身。忽而,避实就虚,挥劈撩拨,动作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忽而,攻防兼备,云削斩点,身手轻灵飘忽,凤舞龙行,恰似野马奔腾。那真是剑到处,寒光闪烁;剑去处,八面生风。舞毕,站定,气定,神凝。真是:来如雷霆发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一阵沉默后,全场观众这才恍然醒来。顿时呼喊声,口哨声,叫好声,连成一片。这真是“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气轩昂。”山岳为之欢呼,天地为之动容。有诗曰: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最后是功夫表演。先是由洪川表演一段梅花桩。这原来都是人们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今日一见才明白,原来是用坚实的圆木削成直径约二寸,长约三尺许的柱子。一头埋入土中约数寸,其余露出地面。今天的梅花桩因场子有限,洪川共用了十一根桩,每五个一组,组成三组,每桩之间约一尺许。木桩在场中一埋定,就有人连连嘘声,这到底怎么个走法。

    此时,洪川一身武生打扮,走上场来。头戴黑色方巾,身穿玄色紧身小袄,下着灯笼彩裤,黑色绑腿约一尺来高,脚蹬皂色麻靴。只见他来到桩前,凝神运气,稍一悬身,一只脚早已立在桩上,犹如凌空飞雁一般。先是慢走踩桩,接着则是快走跑桩。跑着跑着,就只见那黑影在火光中闪来闪去,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看得人眼花缭乱。这时场下一阵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往前挤,不一会,又静了下来,顿时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人们的惊愕声中,接下来,洪川又在桩上练起轻柔之功。一会儿马步,一会儿弓步,一会儿过桩跳,一会儿上下飞,真可谓:步履轻盈,落桩如蜻蜓点水;身影飘忽,行走似彩蝶翻飞。看官,梅花桩乃是轻功之基础功夫,此时,牛洪川的轻功未达上乘,然在武林高人指点下,通过跑山,跑缸,走桩,基础功夫扎实可见一斑。洪川练罢,一个大鹏展翅之势,飘然而下。向大家打一拱手,连声道:“献丑了,献丑了。”这时,又是一片欢呼声,口哨声,鼓掌声,赞叹声。

    最后压轴大戏是牛三教师亲自表演硬气功。

    三教师今天还未登场,家乡的父老乡亲就大吃一惊。因为三爷平时常常是身着长衫,手拿蒲扇的一派斯文像。今天晚上却大不相同,只见他头扎五色方巾,身着玄色马夹,两臂赤裸,腰间系一根约二寸来宽的紫色腰束,下面是宽大的灯笼罩裤,足登乌靴。他尚未出场,人群中就爆发出一阵又一阵欢呼声,喊叫声。说来也怪,他一登场,那各种嘈杂之声,就嘎然而止了,好像大伙都想在寻找什么似的——

    三教师今天首先练的是铁布衫之功。所谓铁布衫,就是通过内外双修的方法,练就浑身的抗击打能力,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刀枪不入了。只见他将腰束一紧,运定气息。一声令下,突然从身后跳出七个小伙子来。人人手上拿着一根约有茶杯口粗的木棒。三教师大喊一声,道:“徒儿们,动手!”突然七根木棒一齐向他的两臂、两腿、两肋与头顶击来,只听“嗨”一声断喝,振聋发聩,转瞬之间,七根木棒统统断成两截。“好家伙!”“好身手!”“好功夫!”“乖乖,真不得了!”

    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绷紧的神经还未松下之时,又见牛三教师叫徒弟们,推来一个庄稼人打麦子用的石磙子。这石磙子足足有四百来斤,大家又有些看不懂了,用这来练啥功夫?这时,牛三教师在石碾前,不慌不忙地慢慢坐下,用双手扭定石磙,随即又慢慢躺下,不一会那石磙就被慢慢地移到他的肚子上了。这时在场的观众,没有不睁大眼睛看着地下,只是恨看的人太多,灯光不亮,火把太少。

    这还不算,紧接着,又上来六个大汉,中间两个,两边各两个。这六个人一齐上得石磙。好家伙,这时,牛三教师的身上至少也有一千余斤,然牛三教师只是赌定一口气,面不改色。全场观众真是心都要蹦出来了,一个个伸舌啧啧,无不为三教师捏一把汗。少顷,这六个汉子才轻轻从两边跳下地来。

    正当大家刚松一口气时,又见牛三教师一声大喝,将身腰一挺,那石磙,忽然一个小跳动,居然小头朝天,大头落地,从他的肚皮上跳将下来,站在地上。这一招,更让周围的观众惊叹不已。

    大家纷纷议论说,过去只是在街头巷尾,听说书的、讲评词的说那侠义小说等英雄好汉,今天可是真的见着了真人真招。在大家议论不绝,依依不舍之际,只见牛三教师一个乌龙绞柱站起身来,向四方一一拱手道:“各位武林前辈,各位父老乡亲,练得不好,还望大家多多包涵。对不起各位,今晚的表演到此结束了,请大家明晚到中份牛村再会。”

    此时,人们仍沉侵在那紧张而又快乐的氛围中。好一会才知道点灯笼的点灯笼,叫小孩的叫小孩,携老人的携老人,慢慢向四面八方散去。

    腊月寒冬,北风凛冽,华夏大地被迫被定格在摄氏零度以下,到处是萧条、肃杀、阴冷。然而,在巢湖北岸一个偏僻的村庄——牛官堡村,却人人有快乐,家家有温暖,处处有生机。竟管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可是在那个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时代,这场景也是很难得的。

    这次的舞狮可非同小可,在牛氏宗祠的历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人们纷纷传言:不光狮子神韵如真狮,这牛门武功也超凡脱俗。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到正月初二,来赶热闹的人就更多了。先是方圆五里的人来看,后来越传人越多,越传也越神奇,最后是方圆十里之外的老百姓都提前吃了晚饭,跑上几十里路来赶场子。一到晚上,整个场子上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就这样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慢慢收场。未想到,十五元宵节一过,又有周边的邻村,像黄胡村、贺铁村,溪家岗等村里的大户人家,花钱来请。这样一场本来以驱邪避灾为目的的乡村活动,一下就成了民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了。

    打那以后,牛官堡村就有了耍狮子的习俗。只要是村里碰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是有重大庆典喜事,就一定要耍狮子的。

    打那以后,牛官堡上下几村的尚武之风就盛行起来了。特别是在弘姑姑娘的影响下,不光男的学,女的也学;不光青少年学,连老头老太婆也学。

    打那以后,牛官堡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了。只要是你说到武术招数,男女老少都会不自觉的说:“门里出身,不会也有三分。”

    这场舞狮一直闹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才停歇下来。说来也怪,后来,人们走亲访友说的是狮子;人们在田间地头说的也是狮子;人们茶余饭后,说的还是狮子。那悲伤的一幕幕,人们不提了。那瘟疫的阴影,人们慢慢地忘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助合作,下地干活,团结友爱,习武健身。人们精神振奋了,春耕生产也有劲了。有位哲人说得好“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