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遭遇鬼子
烟台人说话和大连人说话差不多,林英说话当地人也听的懂。她打听了旅馆住下,在旅馆前台又与店小二聊起怎样去蓝村,小二告诉她,在他家店的西边十字路口,每天一早都有捎脚的马车。如果碰上码头回来的空车,有的会一直捎脚到蓝村,也有去坊子的。
林英回到屋里给李鲁讲了一遍店小二的话,李鲁听了很高兴,两人商量好明天一早到十字路口看看。林英取出喜饼,两人喝着热水吃了晚饭,洗漱一下早早休息。
第二天一早,两人吃了早饭,结账后出门来到十字路口,等待从码头过来的马车。
不一会,来了一辆马车,两人赶忙跑上前去,一问车夫却不是去蓝村方向的,两人只好再等。又过了半个时辰,太阳已经老高拉,照在身上觉得暖洋洋的。只见从码头那边过了一辆马车,两人上前打招呼,车夫说他只到栖霞,李鲁问他栖霞去蓝村的马车多吗,车夫说有的是。两人说好车钱,便上了马车。
车夫是个四十七八岁的男人,中等个头,赶车十几年拉,很爱说话。他没认出林英是个女的,问李鲁你哥俩去蓝村干啥?李鲁说给掌柜的打前站,去蓝村买粮食。车夫说他的马车也去过蓝村运粮食,但是,现在开春啦,粮食不好收。李鲁问起日本人查的紧不紧?车夫说,这一带八路军多,小鬼子多数住在县城,不大出来。李鲁心里暗自高兴。
马车由三匹马拉着,一匹马驾辕,两匹马在前面拉套,马蹄有节奏地敲着地面。
已是惊蛰时节的天气,中午时分的太阳晒得人身上暖暖和和,李鲁不住地和车夫聊着,林英在后面打起盹来。为了能在天黑前赶到栖霞,车夫隔一会就扬起鞭子打一声响鞭,马车接着就快跑起来。
中午刚过,马车来到一个村头的马车店。车夫卸下车套,让店小二牵马饮水喂料,他领着李鲁两人一同到店里坐下,要了三碗菜汤和杂面馒头一起吃完,接着就去套车了。李鲁两人赶忙出来爬到车上,车夫举起鞭子打了一个响鞭,三匹马一起扬起头,踏着小碎步一溜快跑,马车有节奏地颠簸起来。也许是人和马都是刚吃喝完,有了精神,所以,下午马车跑的快起来了。
傍晚时分,马车来到栖霞县城附近的一个村头马车店。车夫把车停在店外,领着李鲁两人进店,他给掌柜说了几句,让掌柜帮忙找个明天去蓝村的车,掌柜答应说好办。车夫又给李鲁交代几句,让他们明天就走,不要进县城,日本鬼子随时都会来。
李鲁掏出钱付了车费,拱手谢过车夫,转身来到店掌柜屋里,想要一单间住下。掌柜很为难,马车店没有单间,只有大通铺。
李鲁还想再给店掌柜说说,让他想办法,林英急忙拉住李鲁,小声说“别再说了,反正我是女扮男装,今晚就凑合一宿吧!”
李鲁仔细察看了屋内的摆设,这是一个大通屋,一进门摆了几张吃饭的桌子,靠里边是一个大火炕,能睡十几个人。炕东头是一间灶间,用来烧火做饭的。
李鲁进了灶间,看到南面有一个门,北墙上还有一个小门,推开北门一看,门外是一堵石头墙,墙下面堆着一跺劈柴,另一边堆着烧过的木灰和菜叶子,看来这是专门用来取木柴和扔垃圾的小门。
李鲁回到屋里,向掌柜的要了两碗炖菜,两人吃了自己带的喜饼,稍过一会便准备上炕睡觉。
今晚住店的总共六个人,他俩以外都是赶车的中年男人。李鲁给他们打过招呼,聊过一会,知道四个人有三人去烟台,有一人去蓝村,是空车。李鲁便上前与车夫商量坐他的车去蓝村,车夫说“反正是顺道,明儿一起走吧!”
李鲁拱手道谢,“早点睡吧,明儿一起走!”
李鲁两人选择了睡炕的最里头,这样林英一边靠着灶间的墙,一边靠着李鲁,两人和衣而睡,不大一会,李鲁就发出了鼾声。
林英白天在车上睡了一会,又是和一帮男人躺在一个炕上,她觉得不踏实。再加上她躺在炕头上,不大一会,觉得身子底下热的难受,辗转反侧睡不着,干脆,坐起来打个盹吧。
她背靠着墙手搭在膝盖上,想打个盹。但是,满屋的鼾声此起彼伏,她更加心烦意乱,只好坐在那里等困急来了再睡吧。就这样,她坐在那里无奈地等着。
突然,她听到不远处传来呜呜的声音,她惊觉地直起身子听着,她知道这是汽车的声音。
不一会,呜呜声就到了附近,她看到窗外有一道亮光越来越亮,急忙推醒李鲁,“你听,有汽车来啦。”她小声说着。
李鲁忽地一下起来,向窗外看看,只见灯光已经照在了大门口,李鲁说了声“别怕,跟我来。”
说着,一手抓起小包袱一手拉起林英,摸黑进了小灶间。
他推开北墙上的小门,拉林英出来,又转身把门关上。
李鲁一步登上木柴跺,一手拉起林英上来,先托着林英翻过墙头,然后,把包袱递给林英,自己一跃翻到墙外。
两人趴在墙外拼住呼吸,听听前边院内的动静。只听得有几个日本人在喊,要老板给弄点吃的,还要看看马车上装的是什么东西?接着就是掌柜引他们进屋的声音。
李鲁趴在林英耳朵上说,“不是冲我们来的,看样子是路过这里。”
两人定定神,张望一下周围,这是村头,只有马车店这个院子,附近没有别的房屋。往西看,夜色下朦朦胧胧像是一条公路,李鲁说“我们到那边去,找个地方待一会,天一亮马车出来,我们好上车。”林英“嗯”了一声,两人摸索着往西走了一会,身后的马车店已模糊不清。两人就在庄稼地的一个堰坝下坐下,相互依偎,等待着天亮。
天刚蒙蒙亮,东方泛起鱼肚色。
只听得马车店那边想起马蹄声。李鲁和林英急忙站起来,向公路边走去。
不一会,看清了赶车人的脸。
李鲁忙招手喊到“大哥,我们在这儿等你呢!”
车夫听到喊声,急忙“吁”了一声,把车停住,让李鲁两人上车,“你俩咋在这儿呢?”车夫问道。
李鲁说了一遍夜里跑出来的事,车夫说“多亏跑出来,要不会被鬼子拉进城里送到矿上干苦力去,这几个鬼子就是运苦力去金矿回来的,他们的汽车在路上坏了,修好车来到这里找饭吃。”
又说,鬼子来了,折腾的他们也没睡觉,鬼子先是查看良民证,又让他们帮着做饭,还把马车上的货翻腾了一阵子,有一辆马车装的海带和虾皮,愣是给抢走几袋。“那个车夫算是摊上了。”
说着叹了口气。
李鲁和林英听后,心里暗自庆幸跑得快,两人对视一笑,不在说什么。
车夫赶着马车跑起来,他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也想今晚回到蓝村。他对李鲁说,“今儿个中午饭要早点吃,因为咱仨都没吃早饭就赶路了。”
李鲁说“是,我也有点饿了,一会我请你。”
车夫赶马车跑的更快了。快到中午,车夫把车赶进路边的马车店,马匹由店小二照料,他们三人一起去吃饭。李鲁点了三碗炖菜和杂面馒头,三人一起吃饱喝足又上路了。
天气依然很好,阳光普照,春风荡漾,让人觉得暖意融融。
李鲁两人几乎一夜没睡,吃过饭上的车来,不一会都睡着了。车夫想着今晚能回到家里,不由得快马加鞭,马车跑的很快,傍晚时分,马车已经来到蓝村火车站附近。
李鲁付了车费,谢过车夫,往火车站走去。
他来到火车站候车室,看了看火车时刻表,见晚上九点还有一趟青岛开往济南的过路车,两人商量一下,就买了两张去济南的火车票。然后,一起出来找个小店吃了晚饭,返回候车室等车。
林英没做过火车,觉得很新鲜,不住地向车站内张望。
通知检票的铃声一响,两人就检过票进站来到月台上。
只见一道亮光由远而近,蒸汽机车“噗嗤噗嗤”地响着开过月台,后面一溜绿色的车厢停在面前。
穿着蓝色制服的服务生把门打开,从车上下来几个旅客,等旅客下完,李鲁在前面拿着包袱先上车,林英跟在后面来到车厢。
车上人不多,他俩找个长座位面对面坐下,不一会火车开动了。
车厢里的电灯很亮,也很暖和。车窗外一片漆黑,透过车窗向外看反而看不见什么。林英转过脸来,望着李鲁的脸庞说“你瘦了,也黑了。”一副很心疼的样子。
李鲁说“我没啥,倒是你没出过远门,这一趟吃不好睡不好,吃苦受累还担惊受怕,真是难为你啦。”
“没啥,我能撑的住。”林英说着拉过李鲁的手在手里团摸着。
李鲁说“明天到济南,我们进城逛逛,济南就和奉天那样大。”
“也好,快到老家啦,我们在济南买点东西带着,回家孝敬老人。”林英说完,脸上露出腼腆。
“还是你想的周到。”李鲁脸上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两人正说着,车厢顶部的灯灭了,只留下车厢两头的灯还亮着。李鲁说“这是进入夜间行车了,关灯是让旅客休息啦!”
他说着站起身来,伸手从行李架上拿下他们的两个包袱,放在座位上,一人一个当枕头,林英从包袱里取出李鲁的长衫给他盖在身上。两人面对面躺下,伴随着车轮有节奏的咣当声慢慢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火车进入胶济铁路的济南站。
胶济铁路的济南火车站在津浦铁路济南站南面,两个火车站相隔三百米。胶济铁路由德国人所建,这是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以武力占领青岛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的建筑经营权和沿线矿产开采权,于1899年开工修建的。它原来的济南火车站叫济南西站,在现在这个站的西面。而现在的这个站是德国人为了给中国人斗气后来新建的。
津浦铁路是1898年清政府批准修建的,一开始是天津至镇江,叫津镇铁路。但是十年后才开始修建,这时沪宁(上海一南京)铁路即将竣工,为了与这条铁路连接,清政府决定将津镇铁路的南端移至浦口,于是“津镇铁路”变成了“津浦铁路”。
在选址津浦铁路济南站的问题上,德国人一直想通过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接轨来实现影响进而控制中国这条铁路的目的,而清政府则考虑铁路的独立性,也害怕德国军队一下子就可以坐火车突袭北京。就选址济南站的问题两国谈判好多年,最后,中方决定自己建一个独立的津浦铁路济南站。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后,这个精美的堪称经典的欧式建筑,使胶济铁路济南站相形见绌。德国人不甘落后,为了与中方抗衡,又开始扩建胶济铁路济南站,结果选址在津浦铁路济南站的南面三百米处建了这个新胶济铁路济南站。有人说,德国人是为了挡住津浦铁路济南站的风水,也有的说是“报不共车站”之仇。
李鲁两人下车出了火车站,又来到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候车室,看看津浦铁路上往南开的列车,有下午两点开往徐州的一趟经停姚村站,他马上买了两张到姚村的车票。
然后,出来候车室去商埠找个饭铺吃早饭。
两人来到一家小饭馆,李鲁要了济南有名的甜沫、油条。他记得上次爸妈带他路过济南时吃过,今儿个让林英也尝尝。刚吃几口,他就问林英“好吃吗?”
林英说“好吃,就是甜沫不甜,是咸的。真是怪啦,明明是咸粥,偏说是甜沫。”
李鲁哈哈笑起来,说上次爸妈也这么说。
两人吃过早饭,往城里走去,李鲁想带林英去看看具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趵突泉,然后想顺流而下再游玩一下大明湖。
林英对眼前这座古城充满好奇。她跟在李鲁后面,边走边四下张望,不到半个时辰就从商埠来到老城西门。
李鲁觉得奇怪,上次随爸妈来这里,有城墙和城门楼,今天来到这里,原来的城门没有了,城墙也变成了马路。他问路边摆摊的一位老大爷是怎么回事?老大爷说几年前韩复渠主席就让人把城墙扒了,为的是好看。
没有城门就没有日本兵站岗把守,两人就随着人群过了西门桥进人城里。
他俩沿着护城河往南走不远,就到了趵突泉。
两人来到立有“趵突泉”石碑的泉池边,只见三股泉水喷涌而出,涌出的水如同三个大轮子在水面上旋转。
李鲁想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和元代文学家赵孟頫的“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润蒸云雾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诗句,禁不住一番感慨。
李鲁说“林英你看,这个‘趵突’,即形容泉水‘跳跃’的形状,又有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看了这两个字,是不是有这个感觉?”
林英说,“你这一说,我是有点明白了,古人写得真准啊!”
李鲁领着林英来到泉边,用手捧起泉水喝了一口说“真甜啊!不愧是天下第一泉!”
两人又看了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杜康泉、白龙泉。
从趵突泉出来,沿护城河顺流而下,一会就来到大名湖。两人沿着湖边观看大名湖的景色。
湖面碧波荡漾,岸边绿柳佛面。
李鲁给林英说起清代历史学家刘凤诰《咏大明湖》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他说“当年,两个朝廷命官,也是大学问家在湖边饮酒,一个是山东提督学政刘凤诰,另一个是山东巡抚、书法家铁保。刘凤诰兴致勃勃,即席说得联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铁保觉得这幅对联道出了济南的柳、荷、湖、山辉映一体这个独特的风貌。马上写下来,后来刻在石头上镶嵌在西院门洞两侧。”
李鲁用手指着石刻给林英看。林英说“说的真好!湖水清清,三面垂柳,一城山色有半城映在湖中。到了夏天就更好看了,那时荷花就开了。”
李鲁点点头。
两人站在湖北岸,望着湖心一个小岛,李鲁说“那是历下亭,传说唐代大诗人杜甫两次来济南,在亭子上写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那上边还有乾隆皇帝书写的‘历下亭’匾额,我们要上去需要坐船,今天时间来不及了,就不去了。”
林英说“这景太迷人啦。以后再来时再细细看吧!”
两人兴致正浓,还想去前面的铁公祠看看。正在往前走,忽听得一阵刺耳的警笛声由远而近。
只见湖对面马路上由北向南驶过两辆日本军车,车上站着满满的日本兵。
李鲁一下子没了游玩的兴致。“唉,大好河山,却让日本人给糟蹋了,这何时是个头啊!不看了,我们往回走吧!”
两人原路返回。在商埠买了两盒点心,林英又买了几块小手帕,准备回到火车站等候上车。
两人来到津浦铁路火车站前的广场,想走过去进入候车室歇一会。
突然,李鲁看到候车室两侧站着一排日本兵,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面朝外凶煞神似的。
李鲁给林英使个眼色,两人退到广场边上,盯着候车室门口看动静。
李鲁向站在旁边的人打听这是干啥?他们说“戒严啦,鬼子要抓人。”
李鲁听后,急忙向林英示意快走。
林英跟在他身后一起来到广场西南角,回头看看济南火车站钟楼的大钟,已经快两点了。李鲁说“这趟车是坐不成了,后面也没合适的车啦,看来今天就走不了啦。”
两人很着急,又过了一会,还没见日本兵撤走,钟楼上的表已经指向两点,李鲁说“今天走不了啦,找个地方住一宿吧!”
林英说“刚才回来时看到一个旅馆,去那儿看看吧!”
两人返回去找到林英说的旅馆,上前一问,掌柜看看他们的打扮说,“今儿个住旅馆要良民证,你两位有吗?”
李鲁说“没有,我们想回泰安,票都买啦,因为戒严误车啦!”掌柜又说“戒严不是一会两会的事,保不准明天还要戒严。我看,趁天还没黑,你俩快点走,想坐火车就去白马山,要坐马车就去段店。”
两人谢过掌柜,出门来商量一下,决定还是去段店坐马车走安全。
商埠一带在济南老城的西面,它是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的交汇点,商埠因火车站而兴。
但是,火车站以西依旧是坑坑洼洼,道路难走。
李鲁和林英一路走一路打听,从商埠往西穿过铁路涵洞直奔段店,这是一条济南通往长青的路。路上马车不多,偶尔有一辆也是从火车站货场拉货出来的。两人只好沿着路往前走,不时回头张望有没有顺路的空车。
说来也巧,两人正在走着,一辆马车从身后而来。李鲁忙上前招手,车夫看见有人招呼,便勒马放慢速度。
李鲁说要搭车去长青,段店也行,车夫停下让二人上车来。
李鲁与车夫聊起来,说兄弟俩回家到姚村,火车票都买好了,因鬼子戒严,才走这条路,也不知道咋走方便?车夫告诉他,这条路要先到长青,往南到肥城,再经宁阳到姚村,至少两天才能到。
李鲁说济南到姚村不到二百里地,咋能用两天?车夫说这条路难走,车也少,搭顺路车很难,除非你出钱雇车,那样一天能到。
李鲁听后有点后悔,说应该去白马山坐火车。车夫说这几天鬼子四处抓人,要送到日本做劳工,你两个年轻人上车站很危险,不如坐马车,慢点就慢点吧。
听这么一说,李鲁没再说话。他在奉天参加游行时听说过,日本国内兵源不足,年轻人都拉去当兵,劳动力缺乏,就从被占领地抓人运回国内做劳工。一旦被抓到日本,必定九死一生。
马车到段店,已是傍晚。
李鲁两人找个旅店住下,吃点东西就休息了。
段店是个小镇,但名气很大。传说战国时期魏国人段干木路过这里,遇到大雨,因地域广而且积水多,被困投宿。临行前告诫乡人,此处开店甚好,可方便行人。后来,不少人便聚集这里开店经营,生意十分兴隆。为了纪念段干木,开店的人就把这里叫着“段店。”
后来,这里就延续下来叫“段店。”
段店大集很有名,尤其是骡马市场很大,周围几十里的人来这里买卖,连济南市的人也来这里赶集。
第二天正好是大集,李鲁两人吃过早饭便来到集上,打听捎脚的马车。转了半个时辰遇到一辆去长青的马车,两人打算坐到长青下来再说,谈好价钱便上车了。
马车一直向西南方向奔去,车夫告诉李鲁,过去长青前面不远就是八路军的地盘啦!干我这一行的有个规矩,在济南这边不说去西南哪个地方,只是说去长青。其实我今儿个是去肥城南,你俩就跟我走吧。
李鲁听了很高兴。他虽然没见过八路军,却从心里感觉与八路军近乎。他想起在奉天因为参加反日游行死在日本人手里的几个同学,心里琢磨,看来只有找到八路军才能报得此仇。
车夫说他的家是肥城南边仪阳的,你俩跟我到仪阳住下,明儿个再走,那里有八路军的人,肥城县城的日本鬼子不敢过来。。
李鲁问他见过八路军吗,车夫说见过,是八路军115师的,这些人对老百姓好着来。
李鲁心想,这次要是能见到八路军就好了,一定要和他们聊聊。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