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泗水河畔 > 第十一章,参加八路军
    第十一章,参加八路军

    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在它的东南面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因尼山在其中而取名尼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它处于邹县、曲阜、泗水、滕县、费县、平邑几个县交界的百里山区。这里莽莽重山,绵亘百里,群山起伏,山路崎岖。

    在邹县、平邑、泗水三县交界的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村东有一个山洪冲刷出的深水潭,水潭深不见底,鱼虾成群。早年人们给山村取名水潭庄,水潭庄因水潭而出名,更因尼山区的党政中心设在这里而闻名。八路军鲁南战地医院就设在村东头的寺庙里。

    这天早上,军医张恒带着几个护士查房,详细查看了几个伤员的伤口愈合情况,指导新来的护士给伤员换完药,便来到李大爷家门口。

    他要叫上李大爷一起去庄东头去挖一些马生菜。

    最近这几天,因为接连下了几场雨,庄里的饮用水受到污染,战士们和附近老乡有不少人拉肚子,他们来医院看病,而医院里治拉肚子的药又紧缺。上个月,刘院长叫他外甥杨明买回来的药也已经用完,这可急坏了几个医生。

    目前,敌人对根据地封锁的很严,一时弄不来治拉肚子的药。

    昨天晚上,刘院长召集医生开会,就防治拉肚子拿出办法。一方面就地取材,用马生菜煮水喝,有病的治病,没病的预防;另一方面派人到敌占区想法买药。

    刘院长是中医世家出身,他家在泗水城里开诊所有三辈子啦。他几年前加入了共产党,全家人离开家乡参加了八路军,他和妻子都在医院工作,他当院长,妻子是护士。两个儿子都在战斗部队当战士。刘院长用偏方治好了很多人的病,这次大家也相信用马生菜煮水治拉肚子管用。

    李大爷是个懂点中药的人,每年都要挖些草药,家里人或者邻居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他给熬点药喝了就见好了。在八路军医院来到庄里之前,他就算是个郎中了。

    张恒是学西医的,他找李大爷就是为了学点辨认中草药的本领。

    李大爷听到张军医喊他,赶紧带上镰刀和筐头子出来,两人一起来到庄外地里挖马生菜。不一会,两个人就挖了一筐头子马生菜。看看够今天煮水用的,张恒就让李大爷停下了。

    李大爷又带着张恒在地里认识了半夏,瓜蒌,柴胡几样中药材,这些长在地里的中药材,叶子,藤和果,如何取之,怎样加工,能治什么病,李大爷讲的头头是道,张恒很佩服。两人正在交谈,忽听得有人喊:“张军医,医院里让你快回去。”

    两人一看,是庄里一个儿童团员跑来叫张恒。

    “什么事?”张恒问道。

    “是医院门口站岗的八路军同志让我来的,他说你弟弟来啦。”儿童团员说。

    张恒急忙背上装满马生菜的筐头子,给李大爷说了声“我先回去看看!”

    转身和儿童团员一起往回走。

    在回医院的路上,张恒琢磨着是谁来找我呢?说是弟弟来啦,难道是之朋来了?不可能吧!之朋要在家替他照顾老人呢,不可能是之朋。那又会是谁呢?他想起前一阵子尼山支队的侦查员杨明来医院送药时,向他说起在泗水城遇到一个姓李的年轻人,说是自己的表弟,打听过他的事,他想可能是这个人来了。

    回到医院门口,哨兵告诉张恒,你弟弟正在南屋等你呢。张恒先去医院食堂放下挖回来的马生菜,交代炊事员洗好煮水,中午让大家都喝上一碗。

    然后来到南屋,一进门就问“是谁找我呀?”

    “是我,之方哥。”

    只见一个带东北口音的年轻人站起来应道。

    张恒一看,对面的年轻人一身农民打扮,上身穿一件白布褂子,下身穿一件蓝布裤子,脚穿一双黑布鞋。细高个,有一米八的个头,长方脸,浓眉大眼,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

    “哥,认不出来啦,我是祥飞。”年轻人朝张恒说道。

    “啊,祥飞,就是十几年前去东北的祥飞吗?”

    “是啊,哥。”

    “真是认不出啦,长成大小伙子啦!”

    两人坐下来交谈一番。李鲁把在奉天(沈阳)求学,参加反日游行遭审讯,逃回老家,教学半年,这次来是为了参加八路军的想法说了一遍。

    张恒听完说“当八路军可是要吃苦的,还要不怕死,你能行吗?”

    李鲁说:“我行,哥,我这次来投奔八路军,作好了吃苦和牺牲的思想准备,我比起死去的同学老师算是幸运的,我要给他们报仇!”

    “好,是个男子汉,哥我支持你,你有什么特长吗?”

    李鲁想了想说“在奉天上学十几年,日语是会的,再是受过军训。”

    “好好,这些都有用。”

    张恒看了一下外面的太阳说道,“咱们先吃饭,一会我给院长回报一下。”

    吃过午饭,张恒向刘院长汇报了李鲁的情况。刘院长一听李鲁是个大学生,还会讲日语,觉得是个人才。他问张恒能把他留在医院吗?张恒说李鲁执意要去战斗部队,他已是死里逃生,誓为死去的同学老师报仇!非要亲手杀死几个日本鬼子不可。

    刘院长听罢连声说“好样的,有种,我这就给尼山支队的冯支队长写封信,把这个小伙子介绍给他。”

    说着,掏出钢笔,在一张药方纸上写到:

    “吾弟见字如面:

    今有家侄前来讨生,望收留为盼。详情由侄儿面陈。

    兄七月十六”

    写完叠好,交给张恒。说道,“找个伤愈归队的同志,带着他去找冯支队长吧!

    “是,我这就去办。”

    张恒向刘院长敬礼后,转身去找护士长,找个伤愈归队的轻伤员,明天带李鲁走。

    当天晚上,正好张恒值夜班。他巡视完伤员和病号,回到南屋,这里既是珍室也是值班室,还是他的宿舍。

    他和李鲁两人在门口席地而坐,讲起各自的经历。

    张恒讲到三年前毕业于济南的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他在学校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就去了泰西抗日根据地,去年又来到鲁南军区医院当军医。已经有三年没回家了,家里的情况也不知道怎样了。

    李鲁告诉他,表大爷大娘(也就是张恒的父母,)身体都还好,就是挂念你。张恒说,这也是没办法,说了当八路,家里更挂牵,不如不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我是在党的人,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把我的一切许给了党。现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经常在打仗,医院也经常接收伤员,我只能坚守岗位,没时间回家。

    张恒说这些话时,语气坚定,微微带着点激动。停了一会又说,等过两年赶走日本鬼子再回家尽孝吧。张恒这一番话,使李鲁受到震动,尤其是“从入党那天起,就把我的一切许给了党”这句话,印在了李鲁的脑海里。

    李鲁说起张之民前一阵在集上见到八路军的事务长,打听到你的消息,但不确定是你。后来,在泗水城遇见杨明,我断定张军医就是你,这才前来投奔。

    张恒问起张之民的情况。李鲁告诉他,张之民赶集卖调料,上次在泗水城遭到伪军搜身,被抢了钱,挨了一枪托,自那以后,就不再到城里赶集,也不再提找你的事了,我这次来参加八路军没有告诉他。

    张恒说,张之民怕事,如果告诉他你来参加八路军,他一定会担心的。

    两人聊到尼山抗日根据地,张恒告诉李鲁,这个根据地连着鲁中、湖西、泰西抗日根据地。这里活跃着八路军115师所属的部分部队和尼山支队,你明天去的部队就是八路军尼山支队。我已打听到支队的冯队长现在王家庄,你跟着一位姓马的同志一起走。

    张恒说,在我们老家也有一支抗日武装,他们活跃在凤仙山一带,属于县大队。

    李鲁说,他听说过凤仙山有抗日游击队。但是,当听说你当了八路军的军医,我还是想找到你,跟着你一起干。停了停又说,我也想加入共产党,不知能行吗?张恒告诉他,能行,你参加八路军要好好干,党组织会接受你的请求的。

    山区的夜晚,天上繁星闪烁。空中不时吹来阵阵凉风,两人感觉坐的时间长了,一起站起来在院子里走走。

    张恒对李鲁说,上个月,德国对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以闪电战袭击了苏联,苏联损失不小。现在,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和他们的几个仆从国为一方的侵略战争不断扩大。以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为一方的反阵营也在不断扩大。就中国来说,全面抗战已经四年多,日军战线拉长,兵力紧张,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

    而中国的抗战力量却在不断壮大,经验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坚持敌后游击战,在打击日寇歼灭敌人的同时,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虽然抗战还处在困难时期,但是,随着世界反同盟的扩大,困难时期很快就会过去。

    说道这里,张恒拍了一下李鲁的肩膀,说道“兄弟,我们都是知识青年,看问题都要多一些理性分析。你在困难时期参加八路军,很有勇气。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中国的抗战必胜。”

    李鲁说“哥,放心吧,我不怕苦,也不怕死,也不会动摇。”

    两人又聊一会,张恒让李鲁去睡觉,自己前往伤员住的病房巡视去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张恒领着李鲁找到一位叫马立福的伤员,让李鲁跟着马立福一起去王家庄。

    马立福在半个月前的一次战斗中,子弹从左臂穿过,没伤着骨头,今天伤愈归队。他三十多岁,身材魁梧,以前当过煤矿工人,会使用炸药爆破,是支队有名的爆破专家。他带领的爆破小组,经常在攻坚战中炸毁敌人的炮楼,让炮楼里的敌人坐“土飞机”。他还会自制地雷,把地雷埋在敌人经过的路上,或者用手榴弹埋在地下,或着挂在树上,当敌人进入这个地方时,他拉起连着引线的绳子,轰隆轰隆声响成一团,炸的敌人倒下一片。他上次负伤就是在炸敌人的炮楼时,被炮楼里的机枪打的。

    马立福带着李鲁走了四十多里山路,来到一个叫王家庄的村里,这里住着八路军一个大队,冯支队长这几天正跟随这个大队活动。

    从王家庄往北五六里地,就是滋(阳)临(沂)公路,是日军的重要交通运输线。

    马立福领着李鲁来到三大队部,这里也是冯支队长的住处。

    这是一个四合院,三间北屋,东屋西屋各两间,东南门,西南角面是牛栏。

    门口站岗的战士认识马立福,两人互相敬礼后,马立福说要见杜大队长,哨兵说“杜大队长和冯支队长、刘教导员都在里边。”

    马立福朝李鲁转过脸来说“这是小刘,是我们中队的。”又对小刘说,“这是李鲁,军区医院刘院长介绍来的,他要见冯支队长。”

    李鲁朝小刘打个招呼就随马里福进到院子里来。

    来到北屋门口,马立福站住敬礼,喊了一声“报告,三大队三中队马立福伤愈归队。”

    “进来,好啊,马立福,这么快你就好啦!”

    只听到一个洪钟般的声音从屋里传出来。

    “我好啦,大队长。”

    马立福说着跨进屋里。

    进门一看,大队长杜义杰旁边还坐着冯雪支队长和刘越教导员,马上举手敬礼“首长好,我回来啦!”

    冯支队长问马立福的伤好利索啦,马立福回答很干脆,“好啦!”

    “报告支队长,我还给你领来一个人,他叫李鲁。”

    说着朝门口指了指李鲁,李鲁马上点头应声说“我是李鲁。”

    说着把军区医院刘院长写的信递给冯支队长。

    冯支队长接过李鲁手里的信,打开看了看,又交给杜义杰,笑着说:“这个刘老兄,真是惜墨如金啊,有马立福领着人来,还是就写这么几个字。”

    杜义杰和刘越也看了看信,两人点点头。刘越说,“是没写什么情况,他还是老规矩,写的就像家信一样,以防落入敌人手里带来麻烦。”

    他看了看李鲁,朝冯支队长说“那就问问李鲁本人吧。”

    杜义杰让马立福回中队报到,让李鲁坐下来谈一谈。

    李鲁说了参加八路军的想法。冯支队长问起李鲁的情况,李鲁作了简要介绍。

    冯支队长详细询问了李鲁在奉天铁道学院读书期间参加反日游行的事。又问了从大连回到泗水的经过,当听说李鲁撇下怀孕的妻子来参加八路军,冯支队长连连点头,以赞许的语气说道“好吧,那就留在三大队这里吧!”

    他对杜义杰说“正好,你也是从东北回来的,半个东北老乡吗!”

    “好啊!我这里正好缺个文化人呢!”杜义杰高兴地说。

    刘教导员说,“那就让他去一中队吧,我领他过去,一会就回来。”

    冯支队长和杜义杰同时点点头。

    刘教导员转身对李鲁说“走,我带你去一中队,给大伙认识认识。”

    刘越领着李鲁往庄北头走去。

    一路上,刘教导员又问了李鲁家里的情况,给他介绍一中队的孔令生队长,说他是个老八路,肯动脑子,会打仗,要李鲁多向他学习。

    李鲁问起杜大队长是东北人吗?刘教导员说,杜大队长不是东北人,是地地道道的泗水人。他二十岁逃荒到大连,在大连码头上扛大包,当了码头工人,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

    有一次把头欺负工友,他出手相助,在与把头推搡的过程中,他一气之下,将把头扔进海里,后来就回到山东啦。

    两人说着说着,来到一个院子门口,哨兵向刘教导员敬礼后,刘教导员问哨兵孔队长在院子里吗?哨兵说在,并朝门里喊了一声,“孔队长,教导员来啦!”

    听到喊声,孔队长答应着跑过来,“教导员,有什么事?”

    刘教导员指了指李鲁说,“这是分到你们中队的新战士,他叫李鲁,从东北回来的老乡,还是个大学生,会讲日语,也参加过日本人的军训,到你中队当战士,你要关心他,并注意发挥他的作用。”

    “是,教导员,我记住了。”

    孔令生说着握住李鲁的手,“欢迎,欢迎来我们中队。”

    从这一刻开始,李鲁开始了他的革命军人生涯。

    他穿上一身浅灰色的八路军军装,被编入一中队四班。

    由于枪少,李鲁暂时还没有配枪,他和班长何山两人共用一支三八大盖。班长说,等缴获敌人的枪后,再给他配上。

    李鲁和老战士一起生活、学习、训练,站岗放哨。

    他身边的战友有煤矿工人,有贫苦农民,也有高中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家有河北的,山西的,山东的。山东的是多数。山东人中泗水、宁阳、曲阜、邹县、平邑的不少。

    他们当中有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部队来的,也有附近抗日武装队伍输送过来的。有的参加革命七八年了,副大队长李民生就是一名老红军。

    这群人纪律严明,官兵平等,亲如兄弟。

    他们不光会打仗,还做老百姓的工作。对老百姓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进行减租减息,帮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李鲁来到这个集体,如鱼得水。他精神振奋,对每天的学习、训练充满着热情。

    训练空闲,他帮助刘教导员写标语,领着中队的战士学文化。还经常跟着刘教导员去周围几个村子去开宣传大会,有时,刘教导员还让他在会上发言,他觉得这样既学习了不少东西,也锻炼了自己,部队的生活丰富而多彩。

    这天早上,四班班长何山带领战士们来到庄东头打麦场,用麦秸杆扎了十个草人栽到打麦场边上。

    他边扎草人边向李鲁传达孔队长的命令,要李鲁在今天上午训练时作拼刺刀的示范,李鲁答应一声“是。”

    李鲁接受了这个任务后,仔细回忆在东北上学时军训学过的刺杀要领,捋了捋几个重点动作,并试着用通俗的语言解说动作要领。

    干完活,他趁大家休息时,拉着班长何山去看看他的演示动作。

    何山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觉得孔队长让他班里李鲁作示范,也是给他这个班长面子。

    何山从肩上摘下三八大盖交给李鲁,站在一边观看李鲁的刺杀动作。

    李鲁拿起枪走到草人前,从预备到举、拨、刺、收枪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干净麻利快,何山不由得大声喝彩“好,好。”

    班里战士听到何山的喊声,都跑过来一起观看。

    李鲁又重新做了一遍,战士们都一起鼓起掌来。夸他动作既利索又标准,要求李鲁动作慢一点,教教他们。

    这倒让李鲁觉得不好意思了,自己才入伍几天,班里老同志这么多,怎么也轮不到自己来教大家,嘴里不住的说“不行,不行,我才来几天,这不成关老爷面前耍大刀吗!”

    正说着,孔队长带着一二三班的人来啦,他喊一声“全队集合。”

    全中队四十多人呼啦一声摆开。

    随着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的口令声,全队齐刷刷地分两排站好。

    整完队,孔队长讲话,“今天上午,进行拼刺刀训练,先由李鲁做示范。李鲁在东北上学时受过日本教官的训练,大家要虚心学。”

    说完,叫李鲁出列,做示范动作,李鲁答应一声“是。”

    李鲁接过班长递给的步枪,走到草人前立正等待命令。

    “开始。”孔队长一声令下。

    李鲁提枪向前一步,随着一声“杀。”

    一枪刺中前面的草人。

    “好。”

    孔队长喊了一声,接着说,“李鲁,你把动作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做一边。”

    “是。”

    李鲁答应一声,自己边说边做。“第一个动作是预备式,端枪下蹲;第二个动作是右脚后蹬,左脚快速向前迈进,同时两臂迅速向上方推枪;第三个动作是顺势将左臂送出,将枪刺入敌人的胸腹部,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左脚,右脚为进退的依托。”

    李鲁在第三个动作时喊了一声“杀。”

    麦草人被刺刀穿透。

    “报告队长,我做完了。”李鲁立正敬礼。

    “好,入列。”

    “大家看到吗,李鲁刚才的动作是很标准的,大家记住,拼刺刀就要手脚并用,做到快、狠、准。”

    孔队长说着指了一下草人,“各班长带队轮流刺杀。”

    各班长带队依次展开,开始轮流刺杀。

    孔队长又招呼李鲁过来,交代他练习一下防刺动作。下一次还让他做示范。

    孔队长问李鲁有没有拼刺刀方面的书?李鲁说在东北给他们上课的日本人多数是从前线下来的老兵,他们有实战经验,能做动作,也能讲解,从来也没发过教材。听说有一本《剑术教范》,是日本军队的教科书。只有教官有,自己也没见过。

    孔队长听到这里,让李鲁尽量多回想一下,也多琢磨琢磨,尽量给大家讲明白,李鲁答应尽力做好。

    接下来的几天,训练科目除了拼刺刀,防刺,投弹,还进行了匍匐爬行。。

    马立福还来教了半天的捆炸药包和携带炸药包炸敌人的工事。

    每天的训练紧张有序,班长和老战士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让李鲁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