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第一经纪人 > 第21章 书院计划
    林烽过去一看,门上蛛丝密布,挂着一把大锁。撬锁推门而入,里面是一个桌子,上面摆着烛台香炉,此时也布满灰尘。

    桌子后面是一个坟包,坟的那头立着一块石碑:李公长源之墓,其他小字已经被灰尘遮盖。

    原来这李泌死后,被葬在了这道观里,这里地势确实不错,依山傍水。

    林烽对林大江说道:“把这道观重新修葺一下,这坟也不能这样埋啊,找人做个老子神像立他坟上吧,这里全部翻新,然后对外开放,香客们上香的时候,让他也吸点香火。”

    林大江也点头道:“当年我还见过这老道呢,满肚子的学问。”

    崔宅所处的小山坡是西高东低,东临湘水,北面是蒸水,两江在东北方汇聚然后朝北奔涌而去。

    林烽心想,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不错,虽说纸坊那里有几十亩地,但是离城市好几里远。这里却紧邻衡州城,县学、府学都在不远的地方,西面几里就是校尉的驻地,发生意外,很快就能赶来支援。

    林烽把自己的想法和崔琪儿一说,崔琪儿立刻就答应下来:“奴的家,就是少爷的家,全凭少爷做主。

    林烽在她小瑶鼻上一刮:“那就这么说定了,我一定把这里打造成全国最有名的书院!”

    崔琪儿皱眉道:“可是没有先生教书……以前阿爷还在的时候,每年倒是有不少学生前来求学,都被阿爷拒之门外。阿爷闲来无事,到府学去任教,让他们到府学去旁听,而今阿爷已逝,怕很难找到知名的先生。”

    林烽微微一笑“谁说必须要知名的先生才能成为书院?只要有书,书足够多,让全国有名的才子来求书,同样也能成名。”

    说道这里,林烽情绪也激动起来,这事别人来做,可能困难重重,但他来做,却要简单很多。

    首先他林家以书肆发家,印刷术和造纸术是基础,但记录造纸术才是关键。

    只要随着这种造纸工艺流传开来,名人在上面书写,他就能记录下来,到时候免费帮你出版,卖了书还给你分成!还愁没有内容吗?

    “既然崔宅已经被破坏如此,那就干脆推倒重建。”

    林烽拿着笔在纸上画着图。

    ‘这里往南扩建三里,和东市的北坊相接,西面直接扩建到武侯营旁边,东面和北面以湘水、蒸水为界,这样一来范围就大多了,而且把府学、县学都囊括进来。只是如此规划,没有衙门批准,难做啊,毕竟这里不是私地,而且很多地方还是衙门的公廨。’

    “李韩老匹夫,今天坑我这么多,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得忽悠你一次。”

    李知府在搞定林烽之后心情舒畅的回到府衙,指挥正在做工的木匠道:“快点,108口箱子,今天就做好,然后送到崔宅去。”

    林烽来的时候,木匠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做箱子。

    “李知府,你这也太敷衍了吧?里面东西没了,你做箱子也不用心!”

    “得了吧你,要不是付了工钱,这箱子我都不打算让他们做了。说定了,这些箱子老子要一半!”

    林烽搂着李知府的肩到一旁去,问道:“欠的税也交了,难关也度过了,威胁也消弭了,钱是不是还有剩余啊?我看你日子过得不错啊。”

    “托你的福,确实小有剩余。”李知府说完突然感觉不对劲啊,这小子打听府衙的钱干什么?

    “我有一桩天大的买卖送给李知府。”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李知府掰开他的手“我跟你不熟。”

    “买卖不要,那政绩要不要?留名千古的机会要不要?”林烽拿出设计图,做出要撕掉的样子:“不想要的话,我就撕了。”

    “别别,说来听听嘛,说不定老子感兴趣呢。”

    “还是算了,这玩意花钱。”林烽拿起图又要撕,却被李知府抢了过去。

    李知府看着图上的台头读道:“石鼓书院项目规划书?”“别看你没读几年书,这图倒是画得有模有样的,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哪一块地。”

    林烽指着图上问道:“从这到这,地全买下来,要多少钱?”

    随着他一出口,系统就给出了评估价格:20万贯。

    “小子,你口气不小嘛,你这长宽各五里,加起来差不多1万亩了。现在的地价50贯一亩不过分吧?我给你取个整数吧,50万贯!”李知府笑道:“估计你现在连5000贯都拿不出吧?这个还给你,去做白日梦吧。”说着就把地图扔给他。

    林烽说道:“你这才是做白日梦,这块地又不是耕地,虽说临近湘水、蒸水,但这是小山坡,粮食都种不出,山上都是树木,说不定还有野兽出没,你还想当上好的耕地卖?”

    “那你出多少?你哪里有钱买得起?”

    “我出10万贯!”

    “好,成交!”

    “你又坑我。”林烽简直无语了,没想到武人也焉儿坏,一不小心又被套路了。“不过我没现钱,先欠着可以吗?我先付5000两,剩下的每年付5000两,20年付清。”

    李韩沉思一阵,然后点头道:“也不是不可以,你钱没付清前,我不给你地契,你最多也就刮地三尺,把那些树砍掉,也值不了头年的5000贯,看你哪年交不上了,老子就把地收回来。”

    “你可以扣押地契,但我卖地的时候,你得给我办理。”

    “行,你卖一块地,我拿一半钱,直到钱付清为止,你这不过是当一个二道贩子,帮我卖地呢。”

    林烽再次摊开地图嘿嘿一笑:“林大人,你们考课考政绩,文教也是其中一项吧?这里前有长安的李泌,后有崔吉明,可为什么没有出名的才子呢?”

    “为何?”李知府也抱怨道:“难道是因为老子是一个武将吗?老子对那帮书生已经够好了,每次科考,在長沙的时候就几乎全军覆灭了,更别说去长安给老子争个进士回来。”

    “就是因为缺少一座书院啊。只要有了书院,保证你辖地最少中2位进士!”

    安史之乱不但形成了六诸侯国拱卫大唐宗主国的格局,就连科举制度也发生了转变。

    考试还是分明经科和进士科,但是方式上发生了转变。

    长安科考,给每国100个名额,大唐自己200名额,一共就是800人参考。

    不管你送来的什么人参考,只要在名额范围内,就算是傻子也行,长安按照自己的标准命题、张榜。

    发展到现在,长安科考渐渐的也成了各国软实力的较量,所以为了派出各自的精英,这100个名额也在内部进行了划分,也是以考试成绩来争取名额。

    长安也是想尽办法笼络留住这些来自各国的人才,各国自然也不甘示弱,各种好处、名声把你捧得高高的,只要你愿意回来的,一律给官、给房,还介绍相亲,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

    林烽继续分析“我这书院可以收集天下藏书,只要想找书,就没有找不到的。到时候,众多学子、夫子前来求书、求学,李知府再暗中挽留,比如没在衡洲府待满半年,某些书就不能借阅,或者户籍不迁来,只能暂居半月,就遣他们离开。

    另外你再给长期居住此地的游学书生补给米粮,提供住宿,笼络人心。这一进一退之下,何愁留不下人才?

    如此一来,不需要自己培养,那些优异学子都成了李知府你辖地的才子。到张榜唱名之时前面都冠以衡洲府某某,这也是长大人你的脸面呀!”

    李知府听了频频点头“小子,你够黑,有胆量,不过,对我胃口。说这么多好处,怕是要我付出什么吧?”

    李峰直接说道:“我要人,这么大的工程,起码要好几年。李知府不会是只想着乘凉不想种树吧?”

    李知府神情豪迈道:“好,人,我给!正好今年把往年的欠账还了,今年的杂徭就全交给你安排了。”

    说道这里,两眼散发出一道寒光,紧盯林烽双眼“如果这事办砸了,老子把你活剥了。”

    林烽心里不禁一颤,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忽悠的是一位知府啊,而且还是一位上过战场的武将啊、这比后世的一市之长还牛啊,政务、军事一把抓。

    “如若不成,我自己提头来见。”

    林烽想到目前还差一大截钱,又要去找人忽悠了。

    作为牙人,那是商人中的商人,必须比奸商还精明,做生意怎么能自己出钱呢?

    冤大头他都想好了,姚王刘曹邓潘六家现在闹得正欢,竟然还趁着钦差来宣旨,想拦道告状,不坑你坑谁?

    林烽回到林氏书肆,刚把新的工作安排完,没想到蔡老六带着黛春林的曹老板过来了。

    曹老板满脸堆着笑,连眼睛都被肉挡住看不见了。“没想到林家大郎这个广告之法效果如此之好,这上元节还没过完,我那款脂粉已经脱销,全都卖完了,就连周边县城给我的订单都排到三个月后了。”

    蔡老六在林烽耳边轻声说道:“我已经把这个曹老板底细都摸清楚了,这厮收了人家全款的定金,现在手里头有钱!”

    林烽点头示意已知晓。不得不感叹,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女人的钱好赚啊。

    “曹老板有了蔡氏广告行,你以后都不用管销路了,只管安心研发脂粉。”林烽叹息一声“只是有点可惜了。”

    曹老板笑意突然止住,忙问道:“什么可惜了?大郎你别吓我。”

    林烽摇了摇头“可惜你胭脂打响名气后,马上其他店家也会效仿,再不想办法应对,马上就要被别人赶超了。”

    蔡老六也趁机说道:“没错,确实有几家其他脂粉店老板准备打广告,我看在曹老板的面上,还没跟他们接触呢。”

    “大郎,你一定得救我啊!”曹老板赶紧拉着林烽的手,叫到:“他们给多少钱,我给双倍!”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