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一章 草根的逆袭 三
    卧冰求鲤——孝顺不该是求官的工具

    自汉武帝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年一举孝廉的制度,每年从郡县举荐上来的孝廉有两百多个,基本都是现在皇宫担任郎官,给皇帝驾车、看门、陪读、抄写等,做的事情不起眼,跟的人很亮眼,在古代跟对人是很重要的,皇帝身边只要有才能,总有做大官的机会。

    孝廉上来的储备干部这么多,皇帝也没有必要再下诏征求人才了,特科征召越来越少,人才基本都是孝廉的天下。从此,想要做官,必要孝廉,孝廉成了进入仕途的唯一通道。大家争着做孝廉,争着抢这样的名额,也出现很多变态的孝顺事件。

    我们来看个成语——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朝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孝道的经典故事。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原文大致是这样记载的,王祥出生于现今的山东临沂,母亲早死,继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米饭(现在来讲糙米饭营养更加丰富,可那个时候没有精米一说,也没有毒大米,糙米饭相当于下人的东西)。这个王祥对父母孝敬,不敢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亲自品尝汤药的味道,喂父母喝。继母有一天心血来潮,要吃活鱼,当时天空正飘着大雪,河水结冰了,市场也不可能有鱼卖。王祥来到河边,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鱼儿却不来到。于是想到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马上脱掉衣服,卧倒在结冰的河水上,冰被暖化,冰下竟然跳出了几条鱼,于是非常开心地把鱼拿回家孝敬继母。继母一看,这小子为了让我吃口鱼,这么狠,居然连命都不要了,我还是收敛点吧,再对他不好,别人的吐沫估计都要把我淹死,从此对王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继母死后,王祥痛哭流涕,厚葬继母,王祥与异母弟弟王览也是相互尊敬,和谐友善相处,人们把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孝悌里。

    现在的人一看,就觉得故事太假了,吃个鱼嘛,可以借助的工具有很多,方法也很多,大冬天脱掉衣服睡在冰上,即使是经常冬泳的人也受不了,何况是一个文弱少年?而且靠那么点体温能融化厚厚的冰层?没有很厚的胸毛做铺垫,估计冰还没化,身体就跟冰融为一体了,要么自己结冰了,要么重病缠身,最轻也要落个终身残疾。要知道《搜神记》本来就是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来的版本已经散失,现在的流行的《搜神记》都是后人根据道听途说写成的,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传说嘛!怎么神乎其神怎么来,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件小事经过多人的传播,成了大事,变味了,网络谣言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旦成为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作秀,就违背了孝顺的本意了,二十四孝里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孝顺故事,看似令人感动,实则细思极恐,违背常理。在“埋儿奉母”的故事中,讲到东汉时期有个叫郭巨的人,因为侍奉老母亲导致家庭逐渐贫困,老婆生了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跟老婆商量:“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这个郭巨太令人恐怖,这么狠的人怎么可能是真心对待母亲的呢?拿母亲来作为自己的广告牌而已,而且后面的情节也太假,怎么可能会挖出金子的?感动了土地爷?既然儿子没有杀掉,这个故事又是谁知道的呢?恐怕只有郭大侠故意不小心说出去的了。

    还有个故事叫尝粪心忧,有个县令叫庾黔娄。做官不到十天,忽然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这个心灵感应还真是灵,灵得令人怀疑,再说这个感应又是谁说出去的?

    这个庾黔娄马上辞掉官回到家,得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这个医生真是神仙,人家是看病,他尝病,怪不得现在相信中医的少了。庾黔娄二话不说趴下就去尝,发现味道甜甜的酸酸的,感觉不对劲,害怕父亲不妙,据说晚上跪拜北斗星,乞求自己替父亲去死,这个北斗星除了指方向,还有这个功能的?最终父亲还是死了。

    当时还有个百姓赵宣埋葬完死去的父母,却不闭墓道,自己住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乡邑都称他的孝行,州郡几次礼请他。郡里把他推荐给陈蕃,陈蕃问到他的妻女,知道赵宣的五个子女,都是居丧期间生的,真是尽孝道与玩女人两手都要抓。陈蕃于是大怒说:“圣人制礼,有品行道德的人,都得遵守;不肖的人,也应努力做到。而祭祀不须次数太多,太多了,反而不敬。你现在睡在墓中,在墓中养儿育女,欺世盗名,迷惑群众,污辱鬼神,岂有此理!”于是办了他的罪。

    为何二十四孝里有很多不太符合逻辑的故事仍然能流行呢?一是在科举出现之前,很多朝代选拔人才的标准里都有孝道,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汉朝最讲究孝道。孝是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的砝码,有孝名才能被统治者重视,一些人为了进入仕途,就做出惊人的孝举来引起轰动效应,因为广告只有非常规的思维与画面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嘛!要不让人恶心或恐惧也可以,就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虽然粗俗,但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无论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还是在之后,孝道都是朝廷大力宣扬的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到了东汉时期,更是明确把察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在东汉中后期,因为风气使然,大家都过于看重孝道。其他察举科目需要学识渊博,并且调查可以比较简单直接的看到结果,你必须得有真才实学,写出来的东西让人能佩服,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就很难被征召。而孝廉就不一样,主要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孝顺父母就能当官的话,那么,没有什么才学,没有什么能力的也都可以参与选拔。简单来说,孝廉的考察门槛比较低,这可能是东汉中后期孝廉盛行,而秀才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为了能做官,就必须要博得孝顺的名声,以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达到求官的目的,孝顺可能只是作秀了,真正的目的是给自己打广告,所以那些孝顺的故事一个比一个残忍,一个比一个令人匪夷所思。

    封建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希望每个人都能将父母当做天一样,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天下人都要把统治者当做天一样,不能违背统治者的意志,孝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天下人都孝顺最高统治者,对最高统治者恭恭敬敬,就像侍奉父母一样,不能有任何的反抗,不能有任何的异议,不能有任何的自我,只要听话乖巧就行,其实就是慢慢在人们的心理埋下奴性的种子,代代相传,最终让奴性成为一种习惯。

    而这种通过名声来求官的做法,使得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特别重视,因为只有别人说你好,上面考察的时候看你人际关系与名声,就提拔任用,这就使得别有用心的人过于伪善,表面仁义道德,内心也许肮脏不堪,为了追求名声,不敢暴露自己的缺点与真实的想法,人变得越来越虚伪,这种违背人性的做法又使得这样的人上台之后,做出非人性的事情,因为极其的压抑,早已经没有了人性。我们中国人太注重人际关系,动不动吹自己认识的人多、交际广,伪装自己的缺点等性格,也跟这种考察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当然必要的孝道还是需要的,而且很多人因为内心的善良确实对父母非常好。通过对子路百里负米、周寿昌弃官寻母等这样的接近现实的故事的宣传,能感化人心,教化社会,即使不能感化人心,至少也能让那些不孝顺的人有所顾忌,不孝可能就不能成功,可能就遭到大家的唾弃。而且能把孝做到极致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有意志力的,有专注精神,但那些虚伪的孝顺,残忍的孝顺,就不值得提倡,不然提拔的人才不都是那种虚伪的人,能演戏的人了吗?那样的人真的走上了政途,极有可能成为阴险的小人。

    所幸卧冰求鲤中提到的主人公王祥在曹魏政权及西晋当了大官以后,能恪尽职守、高洁清廉、善待他人,最后得以善终,自己年老辞职归乡,晋武帝给予其很高的待遇,俸禄赏赐与在位时一样。卧冰求鲤固然掺杂了道听途说的内容,但王祥本身也是个孝顺的人,品质也不错,后人为了抬高他,树立个高不可攀的形象,才添油加醋。

    现在平凡人中也有很多孝顺典型的,那种没有任何广告性质、任何做作、任何欲求的孝顺。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镇大屯村有个叫张公兰的老太太,1948年的时候,丈夫的弟弟染病身亡,有3个嗷嗷待哺的子女,张公兰毅然担起了抚养责任。1977年,丈夫患胃癌去世,养活一家老小9口人的重任全落在了张公兰一个女人的身上。白天拼命地干活,晚上纺花、织布挣零花钱。后来在家门口摆个茶水摊卖些茶水、瓜果等。但有时老天真的是非常不公平,打击接二连三。1981年,婆婆因救曾孙被货车碾压,造成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照顾婆婆的责任又落在了张公兰的身上。每天给婆婆喂饭,每个星期她都要给婆婆擦洗身子一两次。婆婆大便很费劲,张公兰就用手去抠,每天的孝顺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个人做几天、几年的孝顺不是很难,做一次轰动效应的孝顺更不难,像郭巨那样埋儿奉母,只要提前策划,一般都能成功,可是要做一辈子,那就是真的很难了。张公兰侍奉婆婆整整一辈子,她自己也没有觉得多伟大,而恰恰比那些为了求官策划出来的孝顺伟大得多。

    真正发自内心的孝顺典型,社会应该给以表彰,包括精神的与物质的,但不能过分包装,弄得太假,更不能把这些凡人的孝顺典型只作为提高当地名气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宣传手段。

    有了科举制度之后,贫寒的读书人有了更多的晋升空间,更加拼命读书,看看“划粥断齑”就清楚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