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第一章 草根的逆袭 四
    划粥断齑——辛苦中也有乐趣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苦头,饱尝酸辛,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7岁时,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导儿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但寺里的小和尚们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为读书方便,他自己支起小锅小灶,自己烧饭。因为贫穷,他只能控制自己每天的米量,晚上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来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等一锅米粥煮好,已经到了半夜,他便穿着衣服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如同果冻一般。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把野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搅拌一下,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断齑”,指的是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大自然给了我们宝贵的食材,但此时的范仲淹却没有时间与精力烹饪出舌尖上的味道。

    这样吃饭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独有发明。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他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就成为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很多描述苦学成语的背后都是特指对应的人。

    成语“划粥断齑”,出自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读书用功,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成语。“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总有人觉得读书无用,还有人自己不能刻苦读书而嘲笑那些读书的人为书呆子,或者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找工作到处碰壁,就觉得读书无用。可你想过没有,如果普通人不读书,你靠什么来改变自己呢?是有很多人不需要读书就成为富豪的,但大多数的富豪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比尔盖茨即使退学,人家也是从世界最有名的大学哈佛大学退学的啊!能考上哈佛大学本省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学霸。

    现在网上总是有很多人在网上抨击教育,抨击高考,什么教育摧残人性了,什么有学历也没什么用了,这些人自己没有耐心与恒心去学习,去为高考拼一拼,或者成了各种考试的失败者,只能抨击教育。如果静下心来想想,高考制度目前来说是非常公平合理的,没有高考,通过走关系或者领导推荐上大学,普通人的还有机会吗?

    古代有很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现代也有很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看看那些成功的商业大佬,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成功的,大多数都有不错的学历,在他们那个时代能考上大学,几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很多还是名牌或者重点。刘强东,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高考成绩全宿迁第一,顺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化腾曾是深圳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高材生,创建奇虎360公司的周鸿祎,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学读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方正集团,后来担任雅虎中国总裁,丰富的履历让他有了创业的资本,如果你没有学历,方正与雅虎是绝对进不了的。创建百度企业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前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国际知名互联网公司资深工程师。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复星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郭广昌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获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优秀的成绩毕业的?有人说马云,高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现在比那些名牌的大佬更有钱,可你们注意了吗?马云考了三次,他为什么要考三次?为什么一定要考大学?他也许不是学历最高的,但他的意志力是最强的,他的抗挫折能力是最强的,人家能被“无情”的高考蹂躏多次,所以他是最厉害的,为何我们一次都不能?有些人动不动就某某天天搬砖为何没有公务员拿得多,没有教师拿得多?没有工程师拿得多?

    可当别人通过残酷的考试胜出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玩手机、玩游戏?然后还能指望跟别人拿一样的工资?拿高工资必然也要承受高压力,有人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拿很多钱,但在任何国家都只是极少数。

    读书与应试考试,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应试中你学会了长久地忍耐,具备了百折不饶的意志力,认真缜密的计划能力,极强的专注能力,这些是走上社会并取得成功最重要的资本,即使不去做高科技,即使去搬砖,有学习能力的,肯定也能把搬砖搬出一番事业,最终手下汇聚一批整天发牢骚的搬砖者,而他却坐在豪宅中数钱。与其发牢骚,不如静下来,认真读点书,学点知识,也许知识本身对你的工作没有多少用,但至少可以开阔你的视野,能克制各种诱惑,摒弃消极的牢骚,静下心来学点东西,比学到知识本身更重要。

    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成功人士,因为历史与家庭的原因,在后期的工作中,也非常注意读书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他就永远是一个暴发户,而绝对成不了企业家。读书也不光是就是记住知识,也可以是学技术,对自己熟悉的技术、技艺不断地钻研,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虽然是个文盲,可她能在实践中学习制作辣酱的技术,不断加以改善,才能成功打开市场,并且在企业做大之后,能善于运用有知识的人来管理她的企业,我想她总不可能聘用文盲来管理企业。

    不管学历有没有用,我们在通过残酷的竞争与考试赢得学历的过程就是非常有用,不管读书有没有用,我们在烦躁的氛围中能静下心来学点技术与知识就是有用的。钻研书籍跟钻研技术是相通的,只有不断地学习与钻研,我们才会越来越完美,知识才能越来越高深,技术也才能越来越精进。

    即使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只要肯努力,还是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成语囊萤积雪就是例子。

    囊萤积雪——没有条件想办法

    实际是两个成语:囊萤照读与孙康映雪,囊萤照读,意思是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出自《晋书?车胤传》。

    车胤(yìn),曾祖父车浚,曾任孙吴会稽太守。父亲车育,做过吴郡主簿一类的小官,应该说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差,加上几代都是文化人,家里还有些藏书,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家中有书可比黄金还难得,很多人一辈子也见不到书的。

    书是祖上传下来的,但读书用的灯油比较贵,家里没有实力每天晚上都能支持他读书。车胤又特别用功,夏天的傍晚,看到别的小朋友追着萤火虫跑,突发奇想,用白色的布袋装满萤火虫来照明读书,这个灯纯天然无污染。

    车胤在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依然刻苦攻读,慢慢地,他与同龄人拉开了距离,变得博学多才,富有智慧。

    魏晋时期,贫寒子弟要想有出路,可以依附名门望族的人,做个门客、助理什么的。当时名儒桓荣之后、晋明帝的驸马、屡建战功的桓温听说车胤的事迹以后,召他为助手,后来升为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因为车胤读书广博,学识丰富,深得军人出生的桓温赏识,每次有聚会的时候,都带着车胤。

    当时的魏晋名士都喜欢以放荡不羁、潇洒风流自诩,喜欢在聚会、宴会上高谈阔论。车胤因为饱读诗书,心中有粮,口中不慌,总能接住别人的话题,讲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段子,很快成为名门聚会上的焦点。如果哪次没到,大家就会感叹:“车公没来,聚会有点无聊哎!”因此带他出去的贵族子弟也觉得很有面子。

    车胤在名门望族里的名声渐渐打开,那些想有一番作为的名门子弟,自然想用些有本事的人,车胤受到当时仆射(相当于宰相)谢安的关注,谢安虽然出身于名门世家,正宗的贵族,但是很有才干与抱负,也算名门中的另类,所以在日后的淝水之战中,能创造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受到名门子弟的礼遇,车胤很快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长期刻苦读书终于有了回报,被朝廷提升为中书侍郎,成了宰相的助手,时不时还能给皇帝讲讲课。

    只可惜没有任何根基的寒门车胤,在政权斗争中,成了牺牲品。车胤因为才干出众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坐上中央正部长级别的位置。宰相谢安去世后,东晋孝武帝的亲弟弟司马道子掌握朝政,孝武帝与司马道子都嗜酒如命,纵情享乐,不太理会朝政。两晋南北朝,从上到下,都显得有些颓废,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垮掉的一代,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敬请关注后面的章节。

    这样,实权便落到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手中。司马元显掌权期间,不仅排除异己、紊乱朝纲,而且飞扬跋扈、骄矜放荡,引起很多正直朝臣的反感,尤其以“清流派”官员的代表、吏部尚书车胤为甚。

    车胤想为朝廷除去司马元显,事情泄密,被司马元显逼得自杀,死得时候,车胤表现出了读书人该有的气节,愤怒的说道:“我岂是怕死之人?只求用死来暴露奸臣的本质。”朝廷内外无不惋惜。

    车胤能在门阀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的晋朝,做上比较高的位置,突破了“英俊沉下僚”的束缚,凭的是他坚持不懈的苦读与努力,受到名门中有识之士的赏识。毕竟他也曾经辉煌,总比压抑郁闷而死要好。

    这些出身底层的人,通过努力读书,成为那些名门望族的门客,展现自己的才华后,碰到惜才的高官,也许能混个不错的职位。

    不仅寒门努力,有很多豪门也很努力,第二章,我们就来看看富二代们的刻苦攻读的故事。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