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善人听到了,对任子康说:
“嗨,你这娃娃说机灵人也说糊涂话!管那么多干啥呀,反正是姑姑,好姑姑,为民造福的姑姑,我们就接她回去,供奉起来,等解了我们的大旱,我们再把她老人家再送回来,不就得了嘛。”
众人都附和说:
“对对,老善人说得没错!咱们一准儿每年接姑姑回去,供奉几日,等风调雨顺了,咱再送姑姑回来。”
“对对,赶紧回吧,废话少说。”
大队人马慢慢往回走。
人人脸上是疲惫而自得自足的神色。
第六章求出粮
“任族长,借给我们点粮食吧。”
“任族长,行行好,借给我们点粮食吧。”
“你要不借给我们粮食,我们真就活不下去了。”
每年大年一过,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都要问任族长借粮。以前,他是主动放粮,人们排在他家街门口,一个一个地记账,借粮而出。
今年,他一直绷着脸,不开仓,不出粮,不借粮,为什么?
单等人们来喊粮。
人们喊了两天,任族长依然无动于衷。那股子一直憋着,那股子劲一直累着。
直到人们再也熬焦不住了,任族长才开了话。
“连年累积下的欠粮,谁家还了,谁家能借。否则,不借。”
这一下,人们简直快要吐血了,哪里来的粮还欠账?能还欠账的话,哪里还用再借粮!
“如果还不上欠粮,那就用土地折补。”
任族长又放出话来了。一亩地折粮50斗。
有的人咬牙一直挺着,舍不得那二亩地。地没了,别说长粮,往哪里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的人实在挺不过去了,只好拿土地折粮。
给人家吧,让人家拿去吧。反正迟早是人家的。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样。
就这样,任族长用这种软乎乎的手段,把好多人的土地,被圈到他手里。这样一来,好多人也因失地而给他做佃农。任族长家的粮食是一囤一囤,一年吃不了,累到下一年;两年吃不了,累到下一年;人们是一年一年不够吃,一年一年饿肚子。
人家任族长还不是为富为仁,每年还借给你粮了呀!你们何怨声载道!
任永家是少数几家借粮特别少的人家,实在无可奈何,任永才去向任族长借粮。每次借了粮,任永都要咬着牙,当年借,当年还。以任永的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说起来,任永是条汉子,骨子里不喜欢低三下四求人。用他娘的话说,身上有两根硬骨头,这两根硬骨头撑着他比一般人走在了前头。天旱无雨时,村外有个麻子地,湿洇洇的,任永一锹土一锹土地挖,直到能挖出水来,然后一瓢一瓢舀上来,喂给他的庄稼喝,比喂人还精心。
这样的苦,一般人根本吃不下。
这样的苦,一般人不是吃不下,是一般人懒,不愿意动弹,能多歇一会儿就歇一会,能多躺会儿就多躺会儿,反正再努力也于事无补,还不如干脆放弃了呢。
可任永不。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