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锦绣缘之佳偶天成 > 第十六章 山雨欲来
    他腰间悬着一把剑,剑身虽掩藏在剑鞘内,依旧盖不住其锐气。

    锦绣好奇,取下细看,只见剑身狭长,剑鞘上刻着“求缺“二字。拔出剑来,霜锋雪刃,澄清如水,不由惊道:“当真是上古七剑之一的求缺?“

    七惜用筷子卷着面条,问道:“你知道上古七剑?“

    锦绣点头:“曾在书中读到过关于上古七剑的传说。“念到:“扬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说的就是它。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七惜笑得有些暧昧,点漆般的眸子被碗中热气熏染得雾气迷蒙,难得的温柔似水:“别人送的。“

    他有些害羞,因为受了别人那么重的礼,看了一眼疑惑的锦绣,又解释道:“只是朋友而已,你别多想了......“

    连叔并未在锦绣跟前提及清尘道长云游到瑜原,偶然中与七惜交手,爱他才华,以名剑相赠一事。

    锦绣女儿家多心的情态顿显,默然半晌,只觉得秋夜微凉,把粗布外衣裹得更紧了些。她微笑道:“当江湖侠少的确是好,鲜衣怒马,名剑风流。“

    又深深看一眼七惜,神色已变,决然道:“你慢慢吃罢,我先回去休息,近来要复审的大案多得很,就不多陪你了。“

    说罢起身,临出门又交代:“吃完记得洗碗!“

    七惜也不多解释,只当她心中有他才会计较这些。便泰然处之,若无其事地低头继续吃面,嘴角含笑,眼神中满满的势在必得的自信和深沉。

    第二天一早,忍了一夜情绪的锦绣起床直奔厨房,却见连叔正在做早饭。

    桌边已无七惜的身影,桌上放着他吃过的面碗,洗刷得干干净净,还压着一张纸。

    锦绣走进拿起一看,正是锦绣张扬肆意的字迹:求缺是蜀山清尘道长所赠,放心。

    登时怒道:“放什么心?自古名剑出蜀山,高手如云,他居然跑去蜀山踢馆了?打完架还拿人家的剑,真是个强盗胚子!早晚被捉到大理寺,到时候狠狠一顿板子,我才放心!“

    嘴角却忍不住上翘,一个纯粹的笑意清晨阳光般绽放开来。

    连叔端过两碗粥,笑道:“阿七昨夜回来了,逼着我这把老骨头陪他拆了半宿的招,天不亮又走了,真真是个闲不得的小狼崽子。“

    锦绣道:“以后莫要理他就是了,大半夜的,拆什么招?“

    连叔叹道:“我已不是他的对手啦,只怕以后求着他,他也未必肯跟我比划了。“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叠银票道:“这个是以前你当了东西给他的,他说用不上。“

    锦绣接过银票,急道:“怎会用不上,唉......莫非他真要去打家劫舍不成?“

    连叔笑了笑:“莫要急,阿七这孩子出生名门,傲气得很,不会去做鸡鸣狗盗的事情。沧州秦家乃是首富,虽遭了灭族之祸,做父母的却难保不给孩子留条后路。“

    轻轻拍了拍锦绣的肩道:“他父母在南北各钱庄都匿名存了一笔银子,他只需他的随身玉印,就能提出。“

    锦绣怔了怔,咬牙恨声道:“这个白眼狼!有钱居然也不告诉我......他最好别回来!“

    连叔喝完粥,悠悠然道:“我挺希望他回来。“

    看着锦绣,眼神里有深刻的不舍:“小主子遇到他之前,心里一直跟死灰一样,阿七是个好孩子。自从有他在你身边,你眼里的光也有了灵气。我若是哪天真气反噬死了,也是放心的。“

    锦绣听到这话,低着头,死死捏住筷子,声音平静:“连叔,你要长命百岁。我……“

    她想说她再也经不住失去任何东西了,但一念起,就克制不住心底涌动的悲伤。

    第一场冬雪过后,春节就到了。锦绣因为第一次在北方过冬,受体内寒毒影响,她除了在大理寺处理案件文书,就在家闭门谢客。其他事宜,都交由连叔在打理。

    刚过春节,南州的军中就发生了一件大案。

    年前南州左部镇有一小队蛮族兵马叛了大原,此事是上报了兵部的。

    骑兵营校尉沈城西的军报中声称斩杀二十名叛军,论军功行赏,此人可提拔到京师兵部任职。

    兵部还在斟酌他的职位时,大理寺外的鸣冤鼓就响彻了整个京都。来告状的正是左部镇的几位百姓,原来沈城西的军报有假,那二十人并不是蛮族叛军,是左部镇外一村子里的百姓。

    因沈城西的背景复杂,大理寺在受理这个案子初期,有人试图杀人灭口,好在来的人会些拳脚功夫,侥幸逃脱。

    害怕对方再卷土重来,几人商议后孤注一掷。爬到城墙上洒下血书,全部跳墙而亡。此事惊动宸帝,震怒之下,下旨严查。

    这事落到大理寺卿林成栋肩上,顿时焦头烂额。他知道案情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这小小骑兵营校尉是护国将军沈定邦的侄儿。

    同时沈城西的长姐又是当今宫中得宠的沈昭仪。沈昭仪前不久刚为圣上诞下一名公主,深得皇上欢心,满月时就下旨赐了封号,和安公主。

    光是沈城西这家世就够让人头疼的,况且这次机会对他来说,是万事俱备的东风。一旦成了,能直入兵部,当个主事是易如反掌。

    宸帝虽下旨说了严查,但真相未定。沈城西人虽然已经回了瑜原,也被关押在了大理寺重狱。可案件怎么审,林成栋心里没底。一连几天他都在翻着南州大案的卷宗,茶饭不思,进退两难。

    官场上自有“门道“,局势明朗也好,尴尬也罢,彼此心知肚明,却偏偏不能点破,一定要隔着一层纱。

    这层纱好比那戏台上的锣鼓,看似无用,却不可或缺。

    一出戏下来,锣鼓锵锵的敲,轻重缓急,高低曲折,意味深长。听着锣鼓音,懂行的人便知道这戏该怎么唱了,踩着鼓点儿或走个过场,或浓妆上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林成栋在官场摸爬打滚近三十年,自是精通各种门道,一眼就看出,这个案子不好审。

    沈昭仪荣宠正盛,沈城西又是她一母同胞的弟弟。护国将军战功显赫,且是文武全才,这些年顶着将军的名头,没少参与朝中政务。

    最为关键的还是宸帝,天心难测,当如是也。下旨“严查“,却非“严办“,一字之差,颇值玩味。

    再从卷宗上看,村民有人证,沈城西也有人证,且双方各执一词。

    物证却只剩了两具面目不清的尸体,若不是沈城西手脚不干净,只怕一具都无。大理寺派了仵作去验尸,快马加鞭送回了一句结论“死于刀伤,伤口平整,入五分,出五分,力道均衡。“

    硬着头皮提审了沈城西两次,他自是不认,只道杀的就是蛮族叛军,林成栋也不敢动刑。

    林成栋也是欲哭无泪,眼看就到了颐养天年的好时节。他已三代同堂,自不想招惹是非,深知这个案子自己不愿碰,也碰不得。

    正思量间,只见后殿中缓缓走过一个人来,一身七品官服,身形修长,稍嫌单薄,气质清逸却生就一双桃花眼,正是司正慕容锦。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