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洋装男子画的飞快,眨眼间一副人物素描就完成了。
这名洋装男子画完看了看天,就开始收拾起东西,看似要往回去了。
李洛道:“这位兄台慢走,能否请兄台小酌一杯?”
那名洋装男子收着东西,头也不抬,说道:“不了,眼看要下雨了,我的东西怕淋。”
李洛听了也抬头看了看天,这江南天色和北方不同,他是真看不出什么。
便又说道:“既然如此,在下可否去府上拜望?”
那男子终于看了李洛一眼,道:“我家晚上是不会留宿的,你要不怕晚上回去时挨淋,就跟我走吧。”
杨安过去帮助那男子拿了画板画架等物,一起往男子家走去,正是李宅。
说来也巧,这男子正是李洛刚刚拜访而不得的汤若望学生的儿子。
“杨安,刚才李公子说要下雨了,你回去拿一下雨具吧。”
杨安应诺而去。
“不知这位公子要和在下聊些什么呢?”李公子道。
“适才见公子画的不是我中土的画作,又身穿欧洲服装,想必公子曾经出过海吧?”
“您还知道欧洲?”李公子惊疑道。
李洛微笑不语。
“我确实出过海,但去的不远,止到了澳门。在那里生活学习了二十来年,家父去世后才回来。”
“二十来年?敢问公子贵庚?”
“我今年二十七,很小时就去了澳门。”
“原来如此,那么李某也就有话直说了。”李洛也不在磨唧,开口道。
“我是今科殿试状元,蒙天子眷顾,御封龙安府知府。另外还兼任工部制造司郎中。我知道欧洲人这些年科技发展很快,打算把西方科技拿来为大明所用。在北京拜访过汤若望主教,请他推荐我一些人才,汤主教就把令尊大人推荐给了在下。不成想令尊大人竟已经仙逝,真是令人扼腕叹息。不知道李兄对西洋科技所学如何呢?”
“你要学习西方科技?”李公子眼睛雪亮。
“是的。”
“我在澳门与西洋人学习,接触了他们很多知识,常常拿来与大明的对比。以我所见,虽说如今他们在很多地方尚不如我大明,但是长期发展下去,终有一天会超过我们。不知道大人对西方科技了解多少?”
李洛也不客气,他来自后世,对世界的了解绝非明末的所能比拟,很快就和李公子聊得火热。
“李大人真是学究天人,李某和大人真是相见恨晚啊!”
“哪里哪里!李兄在澳门居住日久,对我大明是否还有母邦之情呢?”
“大人放心,我李小阳虽然久与弗朗机人学习,但从未曾忘记自己是大明子民。何况澳门也一直是我大明国土,那里的百姓,也都是我大明子民。”
“好!李兄,我有一想法想和李兄说说。”
“大人但讲无妨。”
“据李兄所知,从中国去欧洲要多长时间?”
“这个不好说。大海航行要靠风力,如果赶上逆风,或者无风,就很麻烦了。我在澳门时听一些水手们说,佛郎机人达伽马,从佛郎机首都里斯本出发,用了十个月零十二天,到达印度的卡里卡特。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时所说的古里城。当然那是达伽马的第一次探险之旅,路途中还要做贸易,速度是慢了一些。但是八九个月也是很正常的。而从古里到澳门,也要用数月之久。也就是说,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一年时间是最短的了。”
“那么往返就要两年了。”
“恐怕要两年多,甚至三年。”李小阳说道。
“不知道李兄与那些水手是否熟悉,我打算顾那些水手做一些事情。”
“只要有钱,他们什么都敢干!熟与不熟毫无关系。这也是他们欧洲人远不比我华夏男儿之处。”
“好!那我就打算安排人去一趟欧洲,去搞一样东西……”
江南此时刚刚进入了梅雨季节,雨不大,但是却没完没了。
李洛带着王申和杨安一早出发,从杨子码头坐船而下,直奔松江府川沙县,终于在关城门前进了川沙城门。
这川沙县位于现在的上海浦东区,当然此时的上海和后世的上海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而川沙县更只是一个小小县城。
入城休息了一晚,第二日又顶着梅雨,拜访孙家。孙家自孙元化被陷害致死后,家道中落。孙元化的几个儿子也都无意功名,一心只在搞学问。李洛拜访一番,孙家却无意出山。最后只得怏怏离去。
但是李洛却发挥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一连三日登门拜访。
这是第三天,看着天色将晚,李洛又怏怏的出了孙府,打算离去。
突然从后面跑出来一名小丫鬟,手里拿着一封信笺。
“李大人慢走,我家小姐今日在后堂听大人对格物之学颇有研究,刚好自己在研究上遇到了一些瓶颈,就把问题写了出来,想请大人解答。”
“小姐?是孙大人的女公子吗?”
“正是我家小姐。小姐说了,如果大人能解开信中谜题,就算几位公子不愿出山,小姐倒是可以跟随公子去四川玩玩的。”
李洛听了,就要拆开信封,那名丫鬟却道:“大人还是回去慢慢看吧,这题目不好解的,小姐说了,过个三五天解开,也可以跟大人去的。”
李洛看看确实不早了,也就先回客栈。
拆开信笺一看,竟然有二十多道题目。细看下去,李洛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些题目大多是一些物理力学题,还夹杂着一些数学题。如果交给那些明末文人,顾及能把他们脑袋想炸了,可是交给李洛,却是小菜一碟。
问:秋收积谷,以一锥立圆心,五尺绳划圆,谷屯于圆内。积高一丈,以苇席围之。超过一丈者,又积三尺。以桶取水,一桶水满为十斤,装谷,满则十二斤。问积谷到底有多少斤。
这不过是一道简单的初中物理应用题。只需要先计算出谷堆的体积,根据给出的水与谷的比重,再计算出谷物质量就可以了。只是明末儒生,哪里知道水的比重,也就让这道题难死全天下英雄了。
问:有家盖房,房梁颇重,盖房人只有三人,三人都能起五百斤重物,难举,以双滑轮互联乃刚刚起,问房梁之重。
凡此种种,都是些明朝人无法解答,而后世初中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又怎么难住李洛,轻松解答。然后又取了一张纸,新出了一道题。
问:有大炮一门,长两丈。架好后,尾部接地,炮口与地面四尺。填装火药后射击,炮弹初着地在九百步。炮口抬高至四尺五,初着地为九百三十步。问炮口抬高到多少尺可以射击最远?有多少步?
这就牵扯到弹道学知识。而弹道学在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正式提出。李洛写完也是坏笑一阵,把信笺封好,只等第二天的到来。
。
。
。
。
出了两道题,有兴趣的书友可以作一作哟!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