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再见都城 > 35 秦地风光
    去东山的路上,林济道不停地给我讲述着雁翎关的风土人情,什么各色的吃食,知名的商铺,传奇的人物,滔滔不绝。说实话虽然是重重的掩饰,但还是能够看得出不舍的情结。

    而我就简单得多了,一边嗯啊的应承着,一边到处用眼神找牛获算账,大清早的是怎么选了一条一天必须走两趟的山路。

    牛获装着看不见我,远远地跟在后边,有时候甚至我视野范围之内都找不到他,等着,小子,回客栈咱们再说。

    林济道看我走到最后有些疲惫,眼中掠过一丝的惊奇随之转瞬即逝,脑海中浮现出大梁城陶少帅的各种风流韵事也未尝可知。不过一会儿,他面容上便露出一些得意的神采,略略放慢脚步,谈兴就浓烈了起来。

    “少帅跟随陶帅征伐四方,现在后唐的地方去过几处?”

    “林将军玩笑话来,末将襁褓之时乃是父帅征杀最为显赫的时光,不用说跟随征讨,连父帅的身影都难见到,更说不上什么沿途风景,年岁渐长跟随出征之时,父亲与皇上反出前唐,前唐昏庸不得民心,士兵也大多不堪一击,因此虽然一路风餐露宿,但确实未曾经过什么风景去处,况且......”

    我冲林济道微微一笑:“那唐地假以时日,放眼望去,不都是咱们大梁的大好河山嘛。”

    林济道跟着也是哈哈大笑:“是也,是也。”

    不过过了不一会儿,他好像还是欲言又止的问道:“古都长安,少帅可曾听说过什么风土人情?”

    见他问得认真,我便仔细的思量了一番:“林将军,不瞒您讲,八百里秦川一直是我梦寐以求之地,但当年跟随父亲大多处在北地,离此处向西陕州之地我也曾去过。当年周朝,成王年幼,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立柱为界之地便在前方,可这毕竟不是古城风韵,况且八百秦川风调雨顺,民风尚古,确实让四休心向往之。可惜,机缘使然,我竟未得踏入潼关半步,着实的遗憾。”

    林济道微微眯起双眼:“人云陶少帅文武双全,今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不但英姿飒爽,人文掌故信手拈来......”

    “谬赞了将军,听将军说来,您是有古城的见闻啦?”从一开始问起,我就隐约感到林济道似乎是有话要说,听他开始夸赞起来,我知道这只是客套之词,便立刻打断了他的洋洋洒洒。

    林济道微微一惊,转瞬便娓娓道来:“少帅!我们戎马一生为的是为皇上尽忠报效,身处这雁翎关免不了要探听得后唐处的消息。少帅,后唐三分,您觉得哪一处才是咱们大梁的心腹大患?”

    听他话中有话,且神情变得严肃,我便顺水推舟:“愿听将军高论。”

    林济道也不迟疑,直切要害:

    “人人都云对面这赵王爱民如子,务实勤政,厚德载物,将来必成大器,可这不过是百姓之遐想,心中之愿望。其实究其根本不是赵王不愿征讨,而是人口不多,地域狭小,兵少将寡,又临近大梁,根本不敢造次委曲求全才是本因。”

    大梁城居住多年,听群臣谈论时局,枢密院讨论军机,后唐三分,连大梁城说书的先生都能讲出几分道理。可这个说法,还说的真的是入木三分。我不由得对林济道刮目相看。

    “林将军,您刚刚数次提起长安,难道说关中那韩王才是大梁心中祸患?”

    林济堂摇摇头,刚想开口,就听得低沉钟音,佛号四起。

    那古刹竟然到了!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