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再见都城 > 65 旁观者清
    “千岁这么说可是真的言重了,”我轻描淡写道,“自古商人重利,买卖买卖,有买有卖啊。悠悠九州,偌大的天下,哪里是一句天堑通途便可说清,又哪里是我们这些人能挡得住贸易呀。赵王你看,抛开大梁和大唐不提,川中、汉中、吴越、岭南、西番、北鞑,哪一个不是自扫门前雪,哪一个也未曾像千岁一般忧国忧民,可看看咱们今天所用之香茶、丝绸、牛羊、稻米、香料……,什么也未曾影响我们的享用,千岁是否是真的忧思过重呀。”

    赵长歌不语。

    叶雄飞赶忙过来接话:“少帅,王爷胸怀黎民,自然是忧思不断啊,可这忧是忧的百姓,思是思的百姓富足呀。”

    我心里道:忧的是自己这一亩三分是不是能够坐稳吧。你这么刻意就有些过分了吧。

    心里这么想,可话不能这么说:“人言赵王长歌乃是菩萨心肠,今日一见果然此言不虚,赵国百姓幸甚,幸甚。”

    赵长歌一阵苦笑,听得出我也是话里有话。沉思一阵之后便不再掩饰,直接正色道:“少帅,无论您还是陶帅都是大梁擎天玉柱,小兄自不必多做逢迎,如果不是琐事缠身,真想去雁翎关和少帅这般观河畅饮,今日有缘能在此相见,何不和小王谈谈这梁王对我长歌是何看法呀。”

    “揣测圣意可是我这为臣者的大忌,千岁这不是坑害四休吗?”

    我打了个哈哈。

    “但说但说,且做旁观者言嘛。”

    赵长歌继续鼓励我。

    从见面开始,我便感觉赵王这人不像是奸诈之人,即便是为民是借口,但将心比心,我还是非常同情他的境遇,况且,赵国安宁我便少了许多的烦恼——作为雁翎关的守将,平安无事便是最大的功劳。

    我看了看棋音,从我们开始谈话开始,她便一言不发,双手捧着个茶杯浅浅的饮茶,连筷子都不曾动过一下,仿佛是事外之人一般,恬静得像只卧草闲游的小白兔。

    我问赵王:“小将的前任林济道将军千岁可曾熟识?”

    赵长歌一点撒谎的意思也没有:“熟识。颇有大将之风,他日当是大梁的栋梁之才呀,少帅认为呢?”

    我点了点头,算是默认。

    “林将军临走之时谈到赵国,给我讲了一番典故。虽不敢说是梁王圣意,但我个人猜想圣意肯定会是一般。”

    “那烦请少帅说来听听。“说着赵长歌举起酒杯示意饮酒后慢慢说来。

    我举轻饮,抬手举杯谢过。

    “彩云之南,雪山之下有一处仓廪富足,商户聚集的富庶之地。沐姓王爷也如赵王般勤政安民,但偏偏只有一处,这沐王之城,连半寸城墙也没有,过往商客传说到沐通木字,“木”字四围是为“困”,因为不吉利因此不设城墙。听起来颇有道理,实则不然,沐府之状况颇像今日这赵国,即便您体恤百姓,明哲保身,可如若几国交战,免不了殃及池鱼,赵王您说您投向何方?”

    赵长歌苦笑一声,一口将杯中之酒饮完。

    长叹一声:“我赵长歌自诩文攻武略,眼界见识却不如一个关隘守将一般,确实让人可发一笑,可发一笑啊。”

    赵长歌是个聪明人,故事没讲完,他就清楚了。

    看他苦楚之情心中不免有些感伤,将杯中酒也是饮完:“千岁这是哪里话来,当局者迷,事不关己,当然旁观者清喽”。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