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李晓冬是不是渣男 > 第19章 女人和僧人
    小学毕业虽然是李晓冬第一次经历和同学们的分别,但却说不上多么的伤感。

    虽然在小学毕业了,但当时包括李晓冬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感觉大家以后便见不到面了。

    首先,班里的同学都住在承恩县,而承恩县县城算不得多大,若是真的想要约会见面,随时都可以见到。

    再者,承恩县当时只有“一大两小”三所初中,很多同学即便是毕业了,也仍是同校,甚至有不少人还会同班。

    因此,相比于毕业离别带来的伤感,同学们更期待全新的初中生活。

    承恩县那“一大两小”三所初中里的“一大”,指的是学校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承恩县第二中学”,简称“二中”。

    而“两小”指的是只建立两年、规模较小的“实验中学”和由“承恩县技校”扩展的,规模不及“二中”一半的“三中”。

    因为二中从李晓冬这一届开始增设“网络班”,并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最高金额为五千元的奖学金。

    所以,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家庭条件不是很差的同学大多选择了去二中就读初中。

    如果说期待中学的再次相遇是大家看淡离别的主要原因,那客观原因便是毕业前的大家都很忙。

    小学毕业前,几乎所有同学们都在忙着分发、填写、收集“同学录”。

    同学录是一本同学纪念册。

    同学录中包含着姓名、星座、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爱好以及祝福的话语等等。

    小学毕业前的那段时间,同学们不是在设计自以为酷炫的签名,就是在背诵一些有内涵的语句,以便填写在座右铭一栏上。

    等到将散发出去的同学录收回来之后,就是一遍遍地翻看。

    那时的李晓冬甚至能把语嫣给他写的同学录倒背如流,除了语嫣写的同学录,李晓冬更多关注的就是大彪、胖子、老鼠、小雨、美美……这些与自己关系要好的朋友的。

    长大后的李晓冬当再次翻开那本同学录的时候,他发现,写着各种名言警句、豪言壮语的总是懒得去看,一些套话诗词的留言祝福也基本是一扫而过。

    而那些语句直白,如日常对话的留言祝福,反而让他一遍遍地总也读不够。

    小升初的暑假,相较于以往要长很多,而且没有作业。

    而在暑假之前,李晓冬就已打听好了,开学后几个朋友的去向。

    包括他在内的蓝车四骑士,大彪、痞子、胖子和他,都去了二中,但老鼠被他爸妈安排去了实验中学。

    女生里,语嫣和星星也会去二中,但小雨和美美选择了实验中学。

    小学毕业后的李晓冬,已经不再奢望和语嫣破镜重圆。

    懂得了覆水难收的道理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来自大彪的一番宽慰……

    “晓冬,不是我说你,你就是没出息。

    你算算,语嫣和你分手以后又搞了多少个对象?不下三、四个吧。

    你呢?

    明知道她都不愿意搭理你了,还是念念不忘,多掉价啊。

    我告诉你,了却一段相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启一段新的感情。

    咱们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到时候没准你能碰到比语嫣更好的女生呢。

    到时候再谈一次恋爱,自然就把语嫣忘了。”

    李晓冬不得不承认,那时的大彪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比他更成熟。

    而那时,曾经习惯于在伙伴中作为领导者的李晓冬,也渐渐地发现,很多时候大彪的决策和想法更为明智。

    于是,整个暑假李晓冬没有尝试和语嫣联络过一次……

    针对人生中第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李晓冬和大彪等人本来计划了很多游戏项目。

    但不巧的是,总是有人缺席。

    开始是胖子回了老家。

    接着痞子又和他爸妈出去旅游了一圈。

    就连信誓旦旦地说要在家待一个暑假的大彪,也去他表哥家住了几天。

    所以,那个暑假李晓冬更多地参与的是两人活动,甚至很多时候是一人活动。

    而暑假过了八个多月后,李晓冬也离开了承恩县,去了“海岛市”。

    海岛市是省内最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李晓冬的老姨家就住在海岛市。

    因此,虽然平京市距离承恩县更近,但平京市李晓冬很少去,倒是距离承恩县更远的海岛市,成了李晓冬每个暑假的必到之地。

    因为李晓冬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家庭条件又不好,李晓冬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常常利用放假的时间出去旅游。

    所以,每当暑假来临,李晓冬都期待着去海岛市的老姨家。

    老姨家的小区离海边很近,夏天又是下海游泳的好时候。

    所以,那时每到夏天李晓冬就会和老姨家的弟弟一起去海里游泳。

    每天吃完午饭就去,知道傍晚才回家。

    说来也怪,自从李晓冬坚持夏天游泳,洞天便再没有患过感冒。

    李晓冬的老姨和老姨夫开了一间体育用品商店,虽然每天店里都要有人,但还是会抽出些时间带李晓冬其“海洋欢乐公园”、“海底世界”等地方。

    在李晓冬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正巧赶上夏晴姐初中毕业,外婆家的三位表姐:春玲姐、夏晴姐和秋雨姐也和李晓冬来到了海岛市。

    孩子多,老姨和姨夫自然也抽出了更多精力领着孩子们四处游玩。

    那个暑假,李晓冬几乎把海岛市的大小旅游景点玩遍了。

    而让他印象最深的,便是“王家大宅”。

    清朝末年,海岛市有一个特别庞大的家族——王家。

    王家的先祖,据说官居三品,是当时京城里的一位实权大佬。

    王家先祖,告老还乡后,后辈子弟虽在没有做大官儿的,但凭借王老家主的人脉和关系,在加上王老太爷多年的积累,王家仍是成为了海岛市首屈一指的大户。

    而王家的大宅院,在历史的动荡中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今成了海岛市一处旅游景点。

    距离“天下第一关”不远的王家大宅是李晓冬一行人逛“天下第一关”套票的附赠景点。

    本着不画冤枉钱的中心思想,李晓冬一行人在出了那天下第一关之后,便来到了王家大宅。

    而李晓冬的姨夫因为停车位的紧张,无奈之下与几个大小孩子约定,在王家大宅的出口处等着。

    几个孩子之中,年龄最大的春玲姐已经上大学了,而年龄最小的弟弟也已上小学。

    所以,姐弟一行五人还算让人放心……

    不愧是在京城做过大官的富豪宅邸。

    王家大宅之中,虽不如皇家园林那般气势磅礴,但也是回廊百转、雕梁画栋。

    花梨木的架子床,雕工精湛的罗汉榻,就连走廊上方的廊檐也都有精美的雕刻图案。

    绕过假山凉亭,李晓冬几人来到了内院之中的一处小院。

    据导游说,这是昔年王家老夫人的小院,而门口站着几个大腹便便的迎客僧人。

    不是说王家大宅吗?怎么还有和尚呢?

    李晓冬表示不解。

    跟着人流走进有和尚站岗的小院,前面不远处再次传来了导游声音。

    “各位游客!

    这个王家老夫人呢,在生前是最信佛的了。

    于是,她便在大宅中,自己居住的小院内打造了一尊金佛。

    当然,这尊金佛现在已经被移至博物馆了。

    而在金佛完成的一天,王老夫人请来了当时公认海岛地区佛法最为高深的智能僧人。

    智能僧人在这座小院之中整整做法了九九八十一日。

    据说,是为了将王老夫人的这处小院做法为佛门小圣地。

    而王老夫人生前,整个王家包括仆人、杂役在内,每逢初一、十五都斋戒一日,并在这处佛门小圣地内焚香、诵经,以示礼佛。

    而王家的后代,虽再没有人官至三品,却都是文能为官,武可入将。

    今天正巧是农历初一。

    那以往呢,这间小院是不会对外开放的。

    今日,大家的运气好,正巧赶上了初一,有机会走进这处佛门小圣地……”

    导游一边说着,一边指引着大家往里走,进了一间屋子。

    这间屋子据说是曾经老夫人抄经的地方。

    在屋子里,李晓冬没有看见任何案几、纸笔,只看见了一排一排柜台。

    柜台里面是玉质的貔貅和佛像。

    虽然阅历有限,但李晓冬也知道,这是旅游景点招揽顾客消费的手段。

    当走进小院的正堂,一尊金身佛像披着红纱,立于正中,佛像前有一个玻璃制造的透明功德箱。

    好多国人都没有信仰的教派,但并不妨碍他们礼佛、敬佛。

    在中国,包括李晓冬在内的很多人,看到如来佛祖会跪拜,见到太上老君也会跪拜。

    这不代表着我们成为了他们的信徒,更不代表着我们祈求从他们身上得到哪些回报。

    只是本着来者是客,或为先长者尊的想法给予尊敬和礼待。

    信不信两说,但敬不敬就看个人的品性了。

    李晓冬从口袋里摸出两块钱零钱,恭恭敬敬地投入到功德箱内,然后跪在蒲团上,行了一礼。

    可当李晓冬站起来后,旁边的导游怂恿道:

    “小伙子,不去上柱香?

    这里可被称为是佛门小圣地,求姻缘、求财运,都灵验得很。

    以往那么多人,想进都进不来。

    今天你运气好,正好碰到初一,三根香也就五块钱。”

    李晓冬有些心动,转头看向了旁边的秋雨姐。

    此时的春玲姐和夏晴姐还领着弟弟在后面,只有大李晓冬一岁的秋雨姐和他在一起。

    和秋雨姐交换了下眼神,两人跟着导游走进了卖香的里屋。

    在来海岛市之前,李晓冬的妈妈给了李晓冬一百元钱,并叮嘱他不要吝啬,不要处处让姐姐们花钱。

    但由于除了李晓冬上面的三个姐姐,习惯于照顾两个小弟弟。

    所以,在海岛市的这些日子,基本上没什么地方需要李晓冬掏腰包。

    此时李晓冬的口袋里仍有八十多块的余款。

    但走进卖香的里屋,李晓冬有些傻眼了。

    那个漂亮的导游姐姐说的没错,最便宜的三根香确实只卖五块钱。

    但看着那三根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香,李晓冬有些为难。

    “虽说可以不信鬼神,却也不能不敬鬼神。”这是爷爷从小教他的。

    此时,在李晓冬看来,若是将这五块钱三根儿的香插进香炉,实在是对佛祖的亵渎。

    漂亮的导游姐姐似乎早已看透了李晓冬和秋雨姐的心思。

    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说道:“如果对价位低的香不满意,后面还有。”

    李晓冬和秋雨姐一边跟着导游向里走去,一边听着导游兴高采烈地介绍。

    “这种是十块钱的,保佑自家五谷丰登。”

    李晓冬撇了撇嘴,心想:我家又不种地,烧这种香,佛祖想要帮忙,我也借不上力。

    “这种是二十块钱的,烧这种香求因缘最灵验。”

    李晓冬看了看自己身边的秋雨姐,他其实很想拿这种二十元的香,但他又不想让自己早恋的事被家里人发现,于是只能作罢。

    “这种是五十元的,保佑财运亨通。”

    “那最粗的那种呢?”

    “哦,这种事最好的,一百元,保佑全家人健康长寿的。”

    李晓冬很后悔,为什么要多嘴问那一句。

    斟酌再三,李晓冬仍然认为,全家人的健康要比财运亨通来的重要。

    无奈之下,李晓冬只能和秋雨姐借钱,烧了三炷价值一百元的香。

    李晓冬本想提醒同样花了一百块的秋雨姐,两个人的亲戚有重叠,要不要一人烧香,一人借光。

    但想到自己爷爷家的亲戚,和舅妈家的亲戚,李晓冬没有多言。

    在烧香的过程中,李晓冬拜得格外慢,心中念叨的人格外多,。

    此时李晓冬恨不自己再多上几个亲戚,让佛祖麻烦一些不打紧,唯恐自己这一百块钱花得冤枉。

    出了王家大宅,李晓冬的心情算不上糟。

    虽说是花了一百块钱,但若是佛祖真能显灵,保佑他全家幸福安康这不算亏。

    走出王家大宅,迎上了在出口处等着的老姨夫。

    老姨夫的一句话,让李晓冬的心沉入了谷底。

    “你们俩还真是实在,那都是骗钱的。

    你们信不信,如果明天咱们再来一趟,不是初一,那间院子他照样开。”

    还不算蠢到家的李晓冬瞬间便想明白了。

    来王家大宅旅游观光的,基本上不可能连着两天都来。

    而王老夫人到底是初一焚香敬礼佛,还是初二,全凭导游的一张嘴。

    和秋雨姐借了五十块钱的是李晓冬,没有和他的爸妈说,而是回到家后,从自己的存钱罐里取出了一百还给了秋雨姐。

    而这次王家大院之行,让李晓冬知道了三个道理。

    漂亮女人更容易骗人。。

    剃着光头的和尚也不全像电视里演的那般四大皆空、不惹俗尘。

    欠钱的滋味不好受。

    </br>

    </br>